每周阅读一本书读书

跟傅雷学做父母——《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2019-03-31  本文已影响35人  龙在天_47ab

《傅雷家书》2019-20

傅雷、朱梅馥、傅聪 著,傅敏 编, 译林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

01

在写读书笔记前,我得说些题外话。也许这些题外话比较长,各位看官要有耐心。

《傅雷家书》是八年级下册的必读书。前几个星期,一年青同事要上公开课,她选择的内容是《傅雷家书》中期阅读指导。该怎么上?她征求我的意见。我说,可不可以把主题定为“跟傅雷学做父母”?把阅读的情景设定为孩子们要为将来自己做更好的父母做准备。她非常认同并采纳了我的意见,然后试讲。结果被科长否决了,也被高中的科长否决了。一个说她的课没有语文味,一个说她的情景设定不符合学生的实际。于是,这位年青老师只好按照科长的具体指导重新进行设计,主题定为“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最后在区教研活动中上得非常成功。

这位老师一路试讲,我都有听。她后来的教学设计确实很不错,我也非常赞许。但我并不因此而认为我原来的主意不好。让十四岁的孩子“跟傅雷学习做父母”有什么不好呢?

首先,这些孩子将来绝大多数都是会为人父母的,而他们从小到大,应该没有任何一间学校和任何一门课程教他们如何做父母。教师、律师、医生、工人等各种职业前都要接受严格的培训,并且要考取了相关的资格证才可以上岗工作。而父母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其责任的重大程度和工作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以上各种职业。但为什么就没有专门培养父母的学校和课程呢?可以说,如今所有的父母都是无证上岗,甚至有些人是完全没有做好成为父母的准备就有了孩子。尽管如今也比以前更重视父母的教育,一些学校会为学生家长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等,一些家长也会自学,但家长们所受到的教育还是太少了。而且不少时候,是等孩子出了问题才去接受教育,那时候要让思想和行为已经基本定型的家长去改变实在是很难啊。因此,何不让可塑性强的孩子从小就学习如何为人父母?

其次,我们知道,一个人如何为人父母,很大程度上会受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往往就是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如今,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并不理想。在我们接触到的大量家庭中,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都不太和谐。一方面固然与孩子青春期的心理叛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有些父母有很强的控制欲,不允许孩子违背他们的意愿,孩子不听话,他们就抓狂;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暴,不是打就是骂;有些父母对孩子比较放任自由,不太关心孩子……如何让孩子将来不重蹈父母的覆辙,而是超越父母,成为更好的父母?只有教育。无论是自我教育还是别人的教育,只有教育才能改变这些将来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但谁会教育他们呢?老师应该是最重要的教育实施者。我们是不是应该承担起教育未来父母的责任,就像我们要承担起培养未来国家建设者的责任呢?我们现在就开始教育孩子们将来如何做父母,不就是为他们将来的家庭生活考虑吗?不就是为了将来有更多健康、快乐、优秀的孩子考虑吗?不就是为将来有更美好的社会考虑吗?这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吗?

科长说,这样的设计没有语文味。语文味是什么?我很惭愧,教了那么多年的书,听了那么多的讲座,看了那么多书,一直都搞不清楚什么叫语文味。这次终于有点明白了。所谓语文味就是要关注语言,从字词句入手去分析语言特色,探讨思想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等等。这一点我不反对。但语文课非要分析语言吗?我们不分析语言,直接讨论思想内容不可以吗?我们讨论的思想内容,不就是通过阅读语言得到的吗?语文不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吗?如果你说我不是在上语文科,而是在上思想品德课,那么,阅读《傅雷家书》之后上的思想品德课不也体现了语文的作用吗?它与一般的思想品德课难道就没有区别吗?

北京十一学校历史特级老师魏勇在《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一书中有一篇文章《好课堂要跨界》。里面讲述了他 在昆明上的一节语文公开课《一碗阳春面》。他上过不少语文课,也写了不少跟语文教育有关的文章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上》。他说,其他老师大概会从人性、感动这个点入手去挖掘,而他是从武士道的精神入手。他从面店老板悄悄给母子三人下了一碗比正常量多的面不是他给他们下三碗面这个细节生发出去,谈日本人不提倡施恩而重视报恩的文化心理。他说:“学科界限被打破之后,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纵横捭阖,很容易找到一个可以给学生惊喜的地方。”说实在话,我挺欣赏魏老师的教学设计,脑洞开得比较大,跨界跨得有水平。但是,我还是在后面作了批注:“现在语文届要求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魏老师你把一节语文课上成了日本历史文化课,那些语文届大佬们会怎么看呢?” 确实,我很想知道那些语文权威教师会怎么看这节课的。在我看来,语文是一个最基础的学科,它可以与各学科结合拓展课堂的范围,而不是用“语文味”一个词就把语文的课堂限制在咬文嚼字、字斟句酌上。我们不是常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吗?那么为什么当我们把阅读傅雷家书与孩子们将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就不可以呢?

另外,根据我自己多年的阅读经验,整本书阅读跟文章阅读的方式是不同的。整本书阅读因为内容比较多,不可能像文章阅读那样细细品味,而是综合使用快速阅读、精读、跳读等方式,着重把握主要信息,领会整本书的精髓。而且,读书的目的除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之外,还有就是能够受到思想的启发,使自己的人生有所获益。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是,读一篇文章是细细欣赏一棵树木,读整本书的是整体了解一座森林,这两种阅读对我们阅读时的眼界和方法要求是不一样的。况且,八下教材的“名著导读”中指引了这部书是用“选择性阅读”的方式进行。“选择性阅读时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那么作为中期阅读指导的一节课,学生已经大致浏览了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我们是不是可以指导一下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思考和关注点进行理性、目的性很强的阅读呢?而“跟傅雷学做父母”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吗?它不仅跟学生将来的生活密切相关,也能给14岁的孩子一个 惊喜。在那位年青老师最初的设计中有一个环节,就是设置了一个情景:假如你的孩子已经到了你现在这个年龄,假如ta也遇到了你目前遇到的困境,请你写一封信给ta,谈谈你的看法。在试讲中,这个环节进行得不错,当学生在信中与自己将来的孩子对话,不仅像傅雷那样用平等、谦和、鼓励、支持等方式与假想中的孩子交流,而且,我感觉他们在信中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像是教育自己,也就是说,他们其实是从当下的身份跳脱出来,从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目前遇到的困难,开启了自我教育之路。这真是一举两得!可惜,那么具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被否决了!不过,我想到,自己可以把那个教学设计拿过来在自己班上不也可以吗,毕竟,我的地盘我做主!

02

题外话说得太多了,现在言归正传,来谈我读《傅雷家书》的心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傅雷这位父亲与中国其他父亲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这位父亲表达情感是很直露的,与中国式父亲感情含蓄、不善表达很不一样。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一十九晚(28页),在把傅聪送去北京准备出国的第二天,傅雷就在给傅聪的信中分析自己精神波动的原因:“我从来没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深切,而正在这爱的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别离!”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小小吃了一惊,因为我似乎从来没见过一位中国父亲会把对儿女的爱说出来。如此直接的感情流露确实很少见。傅聪走后,傅雷三天两头就给他写信,那种牵肠挂肚的思念溢于言表,甚于恋人之间的思念。一九五四年一月三十日晚(29页),他说:“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第二,这位父亲很有自省精神,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中国的父亲很有权威,即使明知自己做错事了也不愿意承认,为的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脸面,不肯在晚辈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但傅雷却在与儿子的交流中经常反省自身的行为,并勇敢地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还是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一十九日晚(28页)那封信,傅雷向儿子忏悔了自己以往对他过于严厉以至爆发冲突的行为,他说:“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有反思,才有进步。他承认自己以前不懂得做父亲,他的父性在这反思和忏悔中觉醒,他在自己以前犯下的错误基础上学习做父亲。31页,他说:“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这样的反思让傅雷后来在与傅聪的交流中更加小心谨慎、谦和平等,父子俩建立了更密切的关系。

第三,这位父亲把儿子当做朋友一样去交流思想。29页,傅雷说:“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多年父子成朋友,傅雷并非把这想法停留在说一说上面,而是真的把儿子当做平等交流的对象,自己有烦恼忧愁会向他倾诉,有高兴的事情也会告诉他,对文学、音乐、艺术等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会与儿子探讨。由于傅聪与傅雷有很多相同的特质,所以,后来傅雷甚至把傅聪当做另一个自己一样与之交流思想。

第四,当然,作为父亲,傅雷对儿子是倾尽全力地去支持与教导,而且是无条件的全力支持和全方位的教导。44页,他说:“孩子,我真恨不得天天在你旁边,做个监护的好天使,随时勉励你,安慰你,劝告你,帮你铺平将来的路,准备将来的学业和人格。”中国其他父亲也能做到这点,但全方位的教导就不是所有父亲都能做到了。我感觉傅雷是个文艺全才。傅雷懂音乐,能听得出傅聪弹奏钢琴的优点与不足,品评不同音乐家的艺术特色;他懂英语,能够指导儿子如何学会外语,并用英语给儿媳妇写信;他懂文学,可以指导儿子理解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他懂生活艺术,教导儿子如何为人处世,处理感情,甚至是如何理财,处理好各种生活细节。总之,在很多方面,傅雷都给了儿子深入细致的教导。具有如此高素质的父亲确实是很少有的。

第五,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很有原则性。223页,他强调对儿子的教育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175页,他强调:修养是整个的,全面的;不仅在于音乐,特别在于做人——不是狭义的做人,而是包括对世界、对政局的看法和态度。

第六,傅雷对儿子的教育,不仅是出于私人的感情,更是出于对国家乃至全人类的责任。这样宏大的格局和远大的气魄非一般的父亲能比。当儿子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大奖,他不仅为培养出优秀的儿子高兴,还为儿子为国增光以及他为全人类带来了艺术享受而感到高兴。

为什么傅雷在教育孩子方面会与其他中国父亲有如此多的差异?我认为主要与傅雷受到的教育有很大关系。他学贯中西,首先对中国的艺术有深入的学习和深厚的感情,又曾留学欧洲,对西方的艺术和文化思想有深入全面的认识,他又是翻译家,在对外国文学进行翻译时对西方的思想非常了解。于是他一方面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特质,追求高雅的精神世界,对国家民族有着深厚的情感,教育儿子要有家国情怀,教育儿子做人为先,重视个人修养。另一方面,他又受西方开放坦率平等思想的影响,感情直露,真诚坦率,平等待人。然后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培养出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具有东方特色的钢琴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