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逻辑学》

2019-01-22  本文已影响1人  月生三好

坦诚的说,很多内容都跳读过去了,同时本书内容过于繁杂,结构不甚清晰。显然没有充分的享受作者的苦心孤诣,只记录下自己略有感触的地方。

拜读大作,作者书中有写到本想投资历史展览馆来提升游客的素养,然而咨询师却告之,能赚钱的商业套路是不展示新鲜的史料,只是简单的重新包装众所周知的历史常识,关键在于让游客感觉都自己知识丰富,产生又了解新东西的幻觉。如果真按照普及文化来做,必定亏损。作者听完后,深以为然,既然不能促成自己的心愿,也就不打算以这种方式赚钱,支付了18000美元的咨询费,从而避免了三百万美元的投资损失。瞬间觉得好有钱!

还是要强调下,逻辑学是为了清晰正确的思考,尽可能接近真相。然后别忘了还有另一条重要的主线叫:情感。如果生活里处处讲逻辑,那无疑是呆板,甚至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当然如果既能合乎逻辑,又能让他人心甘情愿的接受,那水平真是高了。

达到目的,如成功说服某人或者拿到第一名,不意味着逻辑上合理,只是赢了而已,不一定对。所以如果想达成目标,方式有很多种,诉之情感,利用权威,卖惨,甚至利用缪误。但要追求真相,那就必须合乎逻辑。

书中有很多原则,而且不一定每一条都要当作金科玉律,像我就只记得第一页的: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过于绝对可能错,但这给我们提一个醒),瞬间让我感觉自己被定投忽悠了,定投强调的就是您不必了解太多,持之以恒的投入,最后一定收获满满。多么美好的憧憬,多么诚致的欺骗。不用动脑,就能赚钱,谁不想,恰恰就被利用。

作者强烈建议我们不要看电视,上面都是精简化的信息。因为过于繁杂的内容必定传播不远,且不容易被记住,那就是精神鸦片,浪费时间。

读完全书后,我发觉生活里充满了缪误,几乎每一句表达后面都没有足够的依据支撑。每一个点都值得怀疑,生活到处有不合理的地方。这让我想到《你的灯还亮着吗》里面的一段话,大意是如果你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如果你没有想到3个以上的弊端,那么代表思考的不够全面。比如书,书其实是一项发明,大小尺寸摸索出来的。然而它并不是十全十美,虽然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好处。比如说不便以携带,太重,查找内容不方便、会沾染灰尘,容易损坏 等

我甚至觉得书上的例子存在问题,很多时候没有完美的逻辑推演,逻辑思维只能增加正确的概率而已。

感觉除了数学,其他都容易缪误。但是作者说数学也出现过证明问题,囧。

认真思考每一句话的背后含义,每一句话都有两层意思:公开的和隐含的。我以前认为只有部分是有潜在含义的,作者指出是每句话。背后的含义可能是情感、字面、谎言等,借助这些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投资损失、处理工作与生活矛盾。比如 面试官说xxxx,顺便说下,我们偶尔会加下班。那完了,这个偶尔可能就是天天在加班。老是在强调的部分,反而体现出说话者的内心不安,很可能就是在说话。大家耳熟能详的,我是真的真的在说真话呀!(既然知道了这一点,如果自己确实没说谎,也不要用这种方式去表达,搞的真的也会变假)

我不能帮你xxx,因为xxx。这个时候他很有可能可以帮你,越是解释,代表心口不一,只是需要一个理由。

您的钱包里证件一个没少;大嫂,大哥在家吗 说明他们就是凶手,知道不应该知道的信息。

作为逻辑判断的依据必须是正确相关且全面的,不要受情感、威胁、焦点转移,人身攻击等就得出错误结论。例外往往是结论不够严谨导致,如果只是片面的选择证据,那么离真相就越来越远。

套路:预设、诱导。现在给你两条路,要不A,要不B。当你苦苦思考要选哪一个时,其实已经陷入圈套,可供选择的往往范围更广,然而眼界已经被圈在非黑即白中。

错误类比,类比只能用来帮助理解和说明新鲜事物,而不能用来证明。如人脑就像电脑,明显只是部分相似,大部分还是不同的,电脑停电半个月,重新开机还能正常工作,人不吃饭半个月早就死了。这个时候可以将类比推至极限来得出缪误,从而破除,如电脑通过维护可以工作几千年没问题,人可以么? 什么你说我荒缪,真正荒缪的是这个类比。

大脑现在是被比作计算机,可要知道,在曾经被比作水力机械、机械钟、发报机,每个时代最时髦什么,大脑就被比作什么。

老生常谈的,定义要清晰,不然酒精可以是粮食,也可以是毒药。西红柿可以是蔬菜,也可以是水果,看怎么定义;集体从众心理;前后的时间关系,不构成因果;你打我,我也打你,这个时候两个人都错,不因为他人错误,反过来自己就成正确。

书中还讲到诈骗的几个部分,我有新感触的是压力这个因素,施加压力,人们就会发挥失常,从而做出错误选择。延时的部分,找到侵害了,及时止损才是王道,赶紧报案,不要因为面子、羞耻感、天真 而让骗子逍遥法外。劝导、诱因、托儿、调包,压力,延时,6个环节。名犬诈骗,同时也要注意过于明显的破绽,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傻子,有可能是引君入瓮。比如书中绝妙的,先用信用支票原价购买车辆,此次是星期日并不能查询用户的真实信用状况,然后在一个小时内去另外的车行折半出售,是人都会起疑。等警察来了,星期一一核查,信用没问题,骗子说我这么急着套现,是因为有赌马的内部消息,1:22,要求赔偿没来得及下注的损失。

当文章强调大家越来越关注xxx,或xxx热火朝天时,这个时候是在诱导我们从众。越来越多人不代表所有人,也不意味我必须也这样想。

诱导性问题,你昨天和某某吃饭的时候聊了什么。注意这里默认你已经和某某吃饭,一回答就露馅。我亲戚就问过我:那你上个女朋友是怎么分手的。当时我就识破了,但是也不好说自己从来没女朋友,只能说说来话长。然后她们两个相视一笑,是得手成功套出情报的眼神。

————

思考是一项能力,要持之以恒的训练,克服前期的煎熬,后面就会得心应手,得到无限的好处,避免沉沦于虚假之中。

口号往往挂一漏万,偏颇至极。比较明显的是罗永浩调侃的,严肃,认真,活泼,既严肃又活泼,几个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怎么可能做到。忽然发现,罗胖子也在忽悠我,曲解意思,只是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当然口号可能是说在对待工作严肃认真,接待客人活泼,但作为一个口号来说精简太多,只是为了传播。另一方面,做到这些就足够么?我开始怀疑座右铭的功效,难怪我老是在换签名档、座右铭、头像,理由很简单嘛,它们不能完全描述我,过于片面,而且每一个不同时期的我,想法又不一样)

科学家做实验,如果结果符合预期,高兴,不符合预期,更高兴。因为暴露了未知,发现了更多的信息。所以没有失败一说,只是又发现了自己的盲区。

没有失败,只是尚未成功。循环论证,同一个意思。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对于未来的预测,唯一正确的是答案是:不知道,因为尚未发生。如果谁言辞凿凿的说通晓未来,那么一定在说谎。

每一个人都有缺点,这是绝对的。比如一个人很高,那么他至少不够矮,看怎么定义缺点。

权威只在专业领域,而且不带偏见时才是权威。

平均值缪误:整体好,不代表每个个体都好。水深平均1m也能淹死人。

已婚人士感染艾滋病人数比未婚多,不能得到已婚容易得艾滋的结论,可能是已婚的人数更多,自然感染数就多。

精准的数字很唬人,但往往都是假的。完美不可能达到,比如人类只开发10%的脑力。

————

最后,我想起我之前都很讨厌文科生写的文章,特别是看多了读者之类的杂志后。我发现他们的文字都特别优美煽情,打动人心。但是认真思考下,里面其实没实质性的内容,甚至几篇文章之间互相矛盾,然而却能以文字来煽动人们的情绪。我在深受毒害之后,开始本能的排斥,害怕自己再遭受欺骗。现在我开始明白,逻辑是破除语言煽动的法宝,不要停留在表面,而要看文字底层的脉络,结论的依据是否真实合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