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读书历史有意思

《三国演义》1:上帝欲叫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2018-06-15  本文已影响64人  周雨聊管理

《三国演义》开篇,着重描写了黄巾、董卓之乱。给人一错觉,汉朝亡于黄巾军和董卓。

不能不说,关系确实很大。但据史料,黄金起义“起于2月,终于十一月”,其实不到一年时间就被剿灭了。而董卓之所以入京,初衷却是为剿灭宫里的几个宦官,杀鸡何以用牛刀?

细思起来,太多不解。

于是各种查资料。了解的越多,越觉得历史知识之浅薄。“知”的圆圈越大,接触到的“无知”面越广,确实如此。虽吃力,但不理清这些头绪,难免走马观花。当然,即便梳理出能说服自己的结构逻辑,对这部巨著或浩瀚的历史来说,也是浅尝辄止。只是,若恰好你我疑惑相似,或本来不感兴趣的读了该篇,对《三国》有了兴趣,也不枉费我耗费好多脑细胞的此文了。再退而其次,你们都不爱,还可作自己和某娃的“三国导读”,心思总是值得的花。

回到开篇问题。

此时的东汉是百足之虫,内部百毒侵体,但僵而不死,所以纯粹的外部危险如黄巾起义并不足以致命,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却是致命的,何进、董卓之流又不堪大任,以致存了400多年的威武雄壮的大汉王朝由此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东汉这侵体的“毒药”,在黄仁宇教授看来,种类还不少。他在《中国大历史》(第六章《名士成为军阀》)里罗列了七条,我称之为“七毒”:

(1)后汉朝廷在制度与组织上的缺陷。

(2)私人财产之膨胀。

(3)儒家重人身关系,不严格尊重法治,产生不正规的影响。

(4)后汉在维持现状和不事更革的状态之下,又加以当日半似宗教性的信仰,朝廷也无从廓然更张向某一方向迈进。

(5)地方政府之权力日渐凌夷。

(6)党锢之祸。

(7)皇室家庭内冲突作导火线,扩张了权力斗争,将所有有关的社会问题一齐掀动。

“七毒”问题论述深远全面,若细分析,每一项还都可以洋洋洒洒一大篇,在此不做赘婿(除了6,见下篇)。

分析七毒共性会发现,慢性毒居多。一时半会不足以致命,但放之任之却会使国家躯体虚弱紊乱,免疫力大大降低,一不小心有个伤寒感冒,就危险了。

再分析会发现,七毒有个共同的指向,即皇权的衰落。

而从解疑答惑的角度,七毒的面面俱到也成了不足,重点不突出以致看完还是懵的。如果选取一条来展开,以点击面糅杂其它,那么我选(6):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属于人祸,这就不能不提当时最高领导者的责任。

我们现在常说,“企业没有人才就没有未来。”但其实,“没有好领导的企业就没有未来”,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对汉朝帝国的瓦解,刘备“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把东汉灭亡的责任归结于桓帝和灵帝。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桓、灵帝引发的人祸,还不止于此。

东汉末年,内有外戚专权、宦官纵横,党锢之祸,皇帝自己也没闲着,--沉迷于卖官鬻爵。

西晋大臣刘毅曾直谏晋武帝,批评他卖官入私门,就是拿桓、灵帝做例子。“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

剧版《三国演义》(第2集)众人在大将军府商谈国事时,提到董卓,有大臣直言,“黄巾造反之时,他讨伐失利,损兵折将,若不是十常侍(宦官)为之说情,败军之将,腤能接替卢尚书?”说的是卢植能力强,镇压黄巾军时任北中郎将。但后来为何被撤换呢?背后的原因正是有宦官前去索贿被拒,在皇帝面前中伤于他的结果。

还有,张飞怒打督邮。起因也是刘备拒绝行贿,督邮给他小鞋穿。“十常侍之乱”中,大将军何进被杀前,宦官头领张让骂他,“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 ”  (贪污腐败何止宦官,满朝文武忠清者有谁?)

可知当时的政治腐败、官吏贪污之普遍和公开化。

而其外部环境,也好不到哪去。羌人叛乱、地震、大水、饥荒接连不断。尤其平叛羌人的战争,仅桓帝时期较大规模的就有五次,以致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不知是否因此桓、灵帝才卖的凶猛放肆?

但不管初衷如何,上行下效,东汉从根上开了腐败之风,对此,汉帝难辞其咎。

再说黄巾暴动。

农民兄弟但凡有活路,绝不愿与官府为敌。他们的指望在土地,但东汉的商人兼并、地方豪强的抢夺,加上战争、自然灾害频发,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于是,他们从农村涌入城市。而一旦数量超过城市的饱和点,城市也无法过活了,就沦为流民。

这和黄巾暴动有啥关系呢?试想,如果农民散布于不同区域,组织难度要增加几倍且容易暴露。走投无路的流民本身聚集程度高,再被“太平道”、“五斗米道”等宗教洗脑,才容易被利用,成为对抗政府军的力量。

以上是对东汉末年时代背景的总体介绍。这内忧外患、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图景,只有一句话可以概括:上帝欲叫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欲知详情如何,敬请关注下篇“党锢之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