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行动,掌控自我
上完课,却忘记了拔U盘;
孩子总是忘东忘西,今天没带零钱,明天没带电话手表;
天生易忘体质,关键时刻掉链子。
以上场景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虽说都是小事,但也因此消耗了时间,精力还有金钱。有没有一种方法避免这些情况呢!
答案就在《福格行为模型》中。
这本书的作者福格博士是行为科学研究领域的大牛。他在书里介绍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为公式:B=MAT。它指的是:一个行为的发生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动机、能力和提示。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我给儿子买了西瓜创客的编程课,这个行为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第一,存在动机:我想让孩子接触编程方面的资讯和技能。第二,能力允许。包括一年课程3000多,经济上可以负担(一年30000,可能就不报了),理解能力上来讲,体验课让我们觉得课程难度不大,可以应付。第三,最近chat GPT横空出世,提示我们掌握编程技能是应对未来世界的硬通货。再加上有一位同事跟我们同住小区,是计算机老师,每次见到,都会热心提醒:孩子开始学编程了么?
用福格行为模型不仅可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也能对行为进行有意识的设计。
比如,上周二,我在教师更衣室遇到一位一脸紧张的兼职教师,她问我:负责打扫教室的阿姨在哪里?事情是这样的,老师前两天上课,忘记拔下U盘,而U盘里有一些未经拷贝的重要资料。她找了一圈,没发现U盘的踪影,想问问是不是清洁人员收走了。
回想我自己的教书生涯,我也常常遇到类似棘手的情况。
但如果我们把上完课拔下U盘,当成一个行为去设计,就会很大概率减少遗忘的情况。
针对这个行为,我们有行动的动机,那就需要在能力和提示的部分进行设计。
这里,我们可以用《福格行为模型》中,提到的微行动配方法。
首先,确定既定习惯(已经保持下来的行为习惯),然后插入新的行为习惯,最后庆祝。
还是拿拔U盘举例,对于老师来说,上完课,关设备是既定习惯,那么在这个习惯后面插入拔U盘的习惯,就很容易把新的习惯建立起来,顺利完成一次后,立即对自己说:我真的很棒!为了让自己更好,我帮助自己设计了新的行为,并且做到了。由于受到正强化,行为会进一步被巩固。
《道德经》里面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细。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微小的习惯,人生更容易掌控,目标也更容易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