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太硬

2019-08-10  本文已影响0人  初九下午茶

毛毛,在我们当地一家文化传媒上班,负责自媒体方面的运营。

她说:运营谈不上,就是个小编。

我俩是起初是群友,在一个有关今日头条的交流群,那时候我们都兼职做头条赚点儿零花钱。

我在群里属于蹦跶的比较欢的,时常分享一些经验技巧,思路也比较多,引起了她的注意。

她加了我好友,咨询过我一些问题,深入一聊,我俩还是老乡,同县不同镇,老家离得也近,也就20里路。

她镇上有个旅游景区,全国闻名,我领着同事们去玩儿,联系了她,她通过关系给我们免了门票。

我记得,在以前的文章里,好像还专门写过这件事。

关于我们滨州本地的一家公众号,就是她在运营,阅读量不高,头篇也就平均5000左右。

其实已经不错了,我观察过我们本地的很多公众号,单篇阅读量基本不过万,除非有活动,或者遇到大事件。

比如,前几天,我们这有一个女的,用铁棍打自己亲生女儿,丈夫怕被打也不敢管,最后打死了,女儿7岁。

文章一发出来,人们愤怒了,纷纷转发,纷纷谴责,阅读量很高。

地方类公众号落寞了?还是运营的人不行?

都有。

在微信上搜公众号,打上“滨州”俩字,搜索,你就挨着看,内容大同小异,同质化太严重了,都是相同的内容。

小城市,一有点风吹草动,全知道了,没有独家新闻,突然有个蹊跷事,你发我也发,就连天气预报的排版,都是一样的。

我有时也纳闷,一个地方类公众号,每天会发一条天气预报,谁会去看?

人们手机上都实时更新,用得着你每天一篇1500字的推送?

我觉得,非要做天气预报,可以以视频的形式展现,不是那种正式的,要诙谐幽默,拍成段子,用脱口秀的样子将天气预报呈现出来。

好比让李诞、方清平、郭德纲每天说5分钟的天气预报,再结合本地热点。

哪怕没有其他内容,就只做本地的天气预报,每天一个视频,也能火。

毛毛约我吃饭,说要做探店,寻找当地美食,就是抖音上那种探店主播,每天去一家美食店拍视频,传到抖音。

我把天气预报的想法告诉了她,她觉得非常棒,并打算在周一的会上,把这个想法提出来。

我急忙拦住了:别,我也就随口一说,没有啥依据,而且真正操作起来难度也很大,要想火,对演员以及剧本的要求很高。

剧本?

是的。

你看赵本山初期的作品,还是僵硬的,后来变了,变成了自然风,看他的小品,就像跟人日常聊天,没有套路,没有框架,杀伤力很大。

他巅峰期的作品,都是类似风格,根源就是剧本一流。

郭德纲的相声也是如此,摒弃了一些官话套话,纯粹就是闲聊天,观众反而听得津津有味。

越简单,杀伤力越大。

而不是花里胡哨的,动不动就来个感动式结尾,来,最后一分钟煽情,哭!

你看潘长江、冯巩、姜昆他们,作品还没有跳出那个框框,虽然有时演的也是小人物,但总感觉不那么接地气,还老想着拔高。

都被束缚住了,太僵硬,一旦跳出来才能成大师。

很显然,郭德纲、赵本山都是大师级的。

今天的观众接收到的信息量太大,什么段子没听说?

你觉得很好笑,观众不笑。

变魔术的刘谦为什么火?

因为,多数的魔术师是僵硬的、呆板的,全程不说话。

刘谦呢?

仿佛一个跟你一起吃饭聊天的朋友,聊着聊着,当着你的面,给你变了个魔术。

哇!

又好奇又兴奋。

艺术,软化了。

总以为,硬,才能让观众兴奋,其实,软,才更有市场。

跟做那事儿一样,就会一个劲儿的狂风暴雨,不行,不舒服,甚至还疼,要有前戏。

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幸福感来临那一刻,才汹涌澎湃,酣畅淋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