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5】《自然地理学》(杨达源)读书杂记
本文共 3491 字,预计阅读时间 7 min
一本学习自然地理的入门书
这本书共有8个章节。以地球、地壳为基础,到地球上的大气、水、地形、土壤几大重要组成部分,再由无机环境到有机环境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最后是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由这八个方面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自然地理学的体系。
先说说感受比较深的几个点和几个问题。
1、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已达0.18*108hm2,人均用地153m2,若将人均用地降到100m2,可盘活耕地594*104hm2。我国现有600多个城市中,其中有402个城市人均占地超过100m2,盘活土地潜力很大。
(P376,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我看到的第一反应是,首先,是在盘活土地这件事情上,对于城市居民的人均用地控制是否可以真的达到效果;第二,从人口宜居情况下来看,究竟人均占地多少是最恰当的。
上网查询了一下有关的资料和论文。
【国土资源部19日重申,除生活用地及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外,原则上不再安排城市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新增建设用地,中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目标将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这是新华网2014年02月19日 的新闻。可见国家正在加大对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的控制,降低人均用地实质上也可以控制城市面积,减小由于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带来的对农村耕地的进一步的威胁。城市化固然好,我国各业各类竞相用地的矛盾是十分突出的,但是,毕竟农业是基础。
接下来是世界部分国家的城市人均用地(单位:m2/人)
国家人均用地:中国155;印度80;西班牙204;美国931;巴西197;德国338;波兰266;俄罗斯262;韩国94;埃及78;加拿大692;菲律宾76;日本249;法国713;澳大利亚834;意大利379;墨西哥160;英国241;荷兰374;丹麦425;(这篇论文和书上的关于中国的数据存在一定偏差)
另外一个结果就是:一个国家大城市的人均用地普遍低于该国全国城市人均用地。美国全国城市人均用地为931m2/人,但是大城市的人均用地为870m2/人。我国也是如此。(参考文献:世界主要国家城市人均用地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自然资源学报.2010.11)
当然首先,如果不考虑国家政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人均占地水平的高低主要和城市用地需求及城市土地资源的供给有关,然后,承接第一个问题,关于从人口宜居情况下来看,究竟人均占地多少是最恰当的这个脑洞。我觉得对于特大城市人们来说可能暂时考虑的不是如何通过扩大人均用地面积来提高舒适度,而是通过如何优化和调整城市布局来提高人口舒适度,才是更有可能的。
(接下来的观点感觉有点扯,有点把生物学的东西引到社会学上来的感觉,只是个人感受)
2、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所谓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总和。
环境控制这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
在环境对生物发生影响的同时,生物有机体特别是生物群体也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
(P385,生物与环境)
如果把人也看做这其中生物的一种,我也同意得不能更多,一个人所成长的环境塑造了这个人,环境不仅决定了这个人的生理过程(什么时候生育、平均年龄)、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人种外貌等),此外,还基本奠定了这个人的心理状态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家庭、学校、教育带给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之前看奇葩说有提到一个心理学的论断,叫做“未完成的愿望之魔咒” ,是指一个人在18岁前有强烈的未完成的愿望,会影响他以后的人生之路,会影响他日后的价值选择排序。18岁前被父母管的严,限制过度,18岁后会以追求自由作为重要价值;18岁前缺少爱与归属感,18岁后会以爱与归属感作为追求的重要价值;18岁前缺少钱,18岁后会以赚钱为重要价值……
当然,环境对并不是完全的决定作用,人也有机会通过别的方式来改变自己,比如说读书。
3、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的耐受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的最适生存范围,生物生长发育的最好。
(P386,生物与环境)
有耐受范围,有最适生存范围。我总觉得在现在而言,好像基本上出身就定了人生的一大部分,当然,不绝对,我觉得这是自然的,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也觉得当人类社会的物质、经验、精神累积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说不定这种自然性会被我们所营造的更好的社会环境所缓解。
总有人生活在耐受范围内,但也总有人活在最适生存范围内,生长发育的更好。另,我并不觉得“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是绝对的,因为,超过了“生态幅”,基本上就玩完了,人也是如此。
4、正如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所说“自然选择在世界上每日每时都在精密地检查着(生物)最微细的变异,排斥坏的,保存好的,并把它积累起来;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有机会,它就静静地不知不觉地工作,改进各种生物与有机和无机生活条件的关系。”
(P397,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用这个谈人类社会简直作死,还记得历史书上说近代我国就有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进我国用以解释社会的进化论来着。乍一听还挺是那么回事,留下好的,把不好的都干掉,留下人类里最精英的那一批,让他们去交配、去繁衍,人类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嘛,而且还好似自己站在道德至高点是为了人类的延续一样。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不同,我们才是人,与其他生物所不同的人。
5、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与平衡是由于它是一种控制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特别是负反馈能够使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干扰后恢复和保持其稳定平衡状态。
(P426,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一大段的理论有关于反馈调节,负反馈更容易让生态环境在受到干扰之后保持稳定,而正反馈则可能导致更大的差距和动荡,往往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差不多正反馈就是告诉你,继续去做吧没事继续祸祸吧反正还有东西给你玩,负反馈大概就是告诉你,都被你祸祸得差不多了,给我消停点。
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前者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减小,系统趋于稳定;后者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似的作用,使系统偏差不断增大,使系统振荡,可以放大控制作用。
我觉得,人也需要有负反馈的机制让自己达到平和的状态,才能适时止错。
6、据研究,城市化覆盖率至少应在30%以上才能满足人们正常心理状态的要求……联合国要求世界城市力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60m2
(P447,城市生态系统)
这个30%,可能是我们平时都忽视的一个30%,这段材料后面后面给出的数据我国的人均绿化面积是目标在2010年达到6-8m2,看到这个和联合国要求的我觉得我国的目标……,不过幸运的是,我发现这个目标时达到了的,证明我们虽然可能不太好,可是也在努力慢慢变好。
根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2013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81.2万公顷,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26平方米。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为39.59%和35.72%。
7、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的现实和潜在意义,包括较易衡量和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直接使用价值、难以用货币形式表现的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价值三个方面。
潜在价值或选择价值,即为后代人在利用生物多样性方面提供选择机会的价值。如果这些物种遭到破坏,后代人就没有机会利用它们,因此必须注意保护。
(P449,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甚清楚生物多样性到底有什么用,这句话写在各种答卷上无数遍,虽然我心里一直觉得这句话绝对是对的,可是我内心是不清楚的,生物多样性到底有什么用,多一些就多一些呗,少一些就少一些呗那么一些99.999%的人类都不知道不关心的动物灭绝,真就这么重要?
是的,没错,就是这么重要。
前阵子看了许多关于环境的书,让我发现了我这种想法的错误之处,首先,我总是在我自己,在人类的观点去思考意义和价值,一种动物、植物的存在价值为什么是单单要有利于人类呢?诚然现在人类看上去好像是地球上的“小霸王”,可是我们真的能将自己当做一切的中心去忽略旁物存在的无关于人类的意义吗?
《自然的终结》中写到:
“从我在荒野社团工作时起,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保护野生的地区?难道因为那是我们可以到那里放松一下的美好地方吗?是因为你可以把它的照片制作成一本精美的图册吗?要保护一个分水岭?不,你之所以要保护一条河,是因为它是一条河,是为了它自己的目的的。因为它有自己存在的权利。黄石公园中的灰熊拥有和我们之中任何人都一样的生存权利”。弗尔曼对人们说:“你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动物,你们应该为此而骄傲。”
其次,哪怕就自私的就人类的利益而言,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了解的东西当做不存在,事物是联系的,很难说一个物种的消失对人类产生不了影像,为什么我们要保护一个物种,因为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个物种对其他另外一些物种存在了怎样或多或少的影响,最终或许也会对人类造成怎样的影响。蝴蝶振翅效应,既是如此。
(本文初稿写于2015年7月)
【2019日更记】
2/365
这里还有更多
↓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们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