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事:开放的隐居》推荐语
【本书简介】
因为工作调动,作者在鲁北履职三年。三年时间林林总总三百多本中外书籍。作者记录下这些所思所感,作为给自己、以及对在鲁北三年时间的某种总结和回顾。
友人推荐这本书。初看名字颇觉有范儿,以为是某个大师的文集。好奇百度一下,才知道作者的身份是某地产投资公司副总,敬意倍增。
原因:
我也身在职场,对于高阶职位的人总会高看。
职场人士写书不新鲜,写和职场无关的书就新鲜了。
我自己也尝试出过书,没有成功,深知出纸书难度之大。
快速浏览近半的内容,为作者阅读之广泛、思考之深入而佩服。
商业上的成功需要摇旗呐喊,生活上的成功考验的却是默默经营的能力。从唐玉雪的这本书可以看到一个普通人写作的最高境界:即他不轻易顺从别人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文字重新定义周遭世界。这样的益处,是思想始终处于活跃之中,最终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反之,那些无趣的人早已失去“再定义”的能力和意愿,顺从于别人的解释,禁锢于已有的观念,苟活于丰盈的物质陷阱。
我从不以文字去臆想作者本人,这种尝试总是以失败告终,所以我的推荐仅限于文字本身。至于作者是否真的“人如其文”,就留给未来的机缘。
本书当当网有售 http://product.dangdang.com/25212569.html
(封面图片为作者女儿的手绘作品)
以下摘抄三段关联不大但读来有趣的文字。
(谈及大学同学)
这个年纪轻轻、披着满头长发的年轻人,刚刚结束他大学一年级的课程,仅仅为了他心中的艺术,为了创作出他梦寐以求的作品,他踏上了去新疆和西藏的火车,上路去拜访那些旋转在北方粗犷的原野上空的太阳,去看一看那座充满了诱惑和力量的冈底斯山。他还要去访问那些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创业的人们。阿明从报纸上看到,这些质朴而强壮的劳动者们自愿驻扎进了沙漠的中心,只为了用他们强健的体魄和他们同样强健的智慧去开发沙漠,他们要用力量把这片死寂、蛮荒的土地变成天堂。那时候,沙漠地带,克拉玛依,还没有出现“让领导先走”的丑陋和荒谬。
(谈及20世纪4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
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的中国,新旧转换之际,中国也仍然有不一样的知识分子存在。资料记载,1949年,胡适离开大陆时,曾对自己北大的同事们说(大意),在美国,有面包有自由;在苏俄,有面包没自由;在这里,没面包也没自由。言外之意,大家别抱幻想,赶紧走吧。
其实胡适说对了一半,那时候在苏俄其实也是没面包、也没自由。老蒋、小蒋父子早年都去苏俄实地呆过,并得出一致结论,认为那是毁灭中华道统的邪路,所以两人掌权后都坚决不走苏俄道路。这道路最后也还是被俄国人自己证明是一条死路,俄国人在走了七十年后也还是毅然决然的改弦易帜。
(谈及生活与阅读)
我的生活,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是一张相片和它的底片。我所阅读的书籍的内容,时常充满了绝望、黑暗、丑陋和阴郁,而我的生活本身却是明亮的,少见灰霾。成长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即使是灰暗的,绝望的营养。道路就是河流,如同科波拉在《现代启示录》中,借助康拉德《黑暗之心》的框架溯河而上,寻找库尔兹上校发疯的源头,我也从《奥尼恰》的河流中,追溯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每次阅读,都是一段奇妙的相遇。希望我的推荐能激发你的阅读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