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身逢乱世,为什么偏偏曾国藩能成事?
01
每一天都为完善自我而努力
提起曾国藩,我们都知道他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还有他的许多名言,比如这句:“不为圣贤,则为禽兽。”
当代企业家曹德旺的办公室挂了好多年的一副对联,上联便是曾国藩所写:“敬胜怠,义胜欲。”左宗棠引用《道德经》对出下联“知其雄,守其雌。”这幅对联蕴含着无尽的人生哲理,曾国藩也用一生去践行。
毛泽东这样评价曾国藩:“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对曾文正公发自内心地佩服。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创办湘军,打倒太平天国,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
曾国藩有人称其为圣贤,“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也有人称其为“曾剃头”,说他杀害了众多太平军,但总归来说,曾国藩的修身功夫大家一致认可,是一个超级自律,每一天都在改变和反省自己的“狂人”。
当时有这么一句话:“李鸿章精不能欺,左宗棠威不能欺,曾国藩诚不忍欺”,可见曾国藩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如何高尚,做人至此,夫复何求。
02
成事之一:死磕到底
曾国藩最初不是圣人,打了败仗后羞愤万分,气急投河,但凭着其:“结硬寨、打呆仗”的拼命三郎精神,最终扭转局面,壮大了湘军队伍,一举消灭了天平天国。
罗永浩在书中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他当年为了考雅思,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年,就是复习考试这一项,一年之后考试通过,小屋子里拿出了两麻袋书籍。
最近身边发生一个故事,一个学弟为了考上公务员,从陕西到四川、从四川到上海、从上海到江苏、从江苏到广东,从广东到湖北,两百多天奔波于各地考试,最终拿到了广东省笔试第一名。
这样“打断牙、活血吞”,执着又不服输的劲,我们又能做到几分呢?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03
成事之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在《成事》这本书中,“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出现多次,也体现了曾国藩的做事风格——事无巨细、一一过问,从他的家书和家训中可以看出,曾国藩为人诚朴务实、待人良善。虽身居高位,但时刻关心着老家的近况,大到父母康健,小到邻里和睦,他都适时关心,妥善处理。
在组建湘军用人的过程中,他说“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他对将领的品行有严格的考察,决不允许“将怂怂一个”的现象出现。
在征用底层军士的时候,他的主张又同樊哙一样:“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他说:“军事不可无悍鸷之气,而骄气即与之相连;不可无安详之气,而惰气与之相连。”
他明白军人必须强悍,才有出彩的战斗力,但骄兵必败,则是时长要留心的,他擅长处理和平衡这样微妙的关系,既让军人虎虎生威,又注重军队纪律,严惩那些违反军规的人。
04
成事之三:克勤克俭、吃苦耐劳
曾国藩的修身功夫最为到位,他勤劳节俭,不慕声色,书中说他主张:“耐冷耐苦、耐劳耐闲。”
在对待日常生活中,他在日课十二条中说:“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同时在书中还提出了解决赖床的办法:“如贪早睡,则强起以兴之,无聊赖,则端坐以凝之。”后者则指出了另外一个修身的功夫:慎独。
如果一个人身体柔弱,没有精气神滋养,他则反其道用之:“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胜。”
如何解决犹疑不决、畏首畏尾的情绪,曾国藩主张怕什么,就去做什么,以此激发自己的勇气,杜绝男儿懦弱不刚之大耻。
他教训孩子,“尔惮于作文,正可借此逼出几篇。”这样迎难而上的观念,不愧为古今完人。
05
成事之四:加强修养,做事不二
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一个人是万万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得力的团队和共同的使命,从曾国藩的书信来看,当时他身边围绕着众多有能力的好友,也时刻教育着子女处世做人的方法。
他交友的原则是:“彼此恒以过贬,以善相养,千里同心,庶不终为小人之归。”坦然指出朋友的缺点,向共同的方向努力,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
如何将自己的思想告诉别人,他的方法是:“荷道以躬,舆之以言。”一边读书,一边作文,不断加强自己修养,再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教授给别人。
书中引用《荀子》:“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做事务必心无旁骛,不可一心二用。“天道恶巧,天道恶盈,天道恶贰。”
06
成事之五:立即去做
通读本书,不免想起了那句反语“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在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总是有很多想法看似壮志在胸,但落实在具体的事情上,却总是“一曝十寒”,不能坚持到底。
曾国藩的成功,在于他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勤勉自身的耐力,他从来都是实干家,不独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冯唐“翻译”的这本《成事》,不难理解,但总觉得有些敷衍和戏谑,看完只是大量批注,并无多少新解。
好在大家共读,互相监督,才能够花近三个小时,通读全书,建议对曾国藩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阶阅读这本书,以消解这本书大量引用的弊端和索然无趣的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