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是一种需要
人一生下来不可避免要和人打交道,人际交往是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部分。在交往过程中,有的人主动,有的被动,
人际交往中最终在于双方的关系如何?而关系取决于是否满足了包容的需要,支配的需要以及情感的需要。
我们往往喜欢两种人:喜欢我们的人,我们喜欢的人。
影响喜欢和被喜欢的因素有:
一、熟悉与邻近:熟悉能增加吸引程度,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常常见面有利于彼此了解,使得相互喜欢,而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
二、相似与互补: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比如,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地位、年龄经验等的相似;如果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互补时,彼此的喜欢也会增加,例如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人格特征内向和外向的互补等,所产生的吸引力是很强大的。
三、外貌:好的外貌容易给人量好的第一印象,人们往往会以貌取人,人们倾向于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的优秀品质,虽然实际上未必如此。
四、才能:才能一般会增加个体的吸引力,但如果这种才能对别人构成社会比较的压力,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失败,那么这种才能就不会对吸引力有帮助。
五、人格品质:研究发现最受喜爱程度高的六个人格品质依次排序为: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令人厌恶。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喜欢我们的人和我们喜欢的人。每个人都希望交许多朋友,收获真挚的友谊。但走着走着,发现有些朋友渐行渐远,即使住的很近,也较少来往,而有的朋友即使一面之缘,冥冥中总觉还有许多共鸣。
细细数来,我们身边的朋友大致有3种:喝粥型的、喝酒的型、喝茶型的。
喝粥型的:能与你同甘共苦,力挺你的人!这个年代能坐下和你一起喝粥的人,都是你的同路人,喜欢一起做事的人,说话间流露出的是挣钱养家,结婚生孩子上学等人之平常事,满足的是生理上的需要。
喝酒型的:愿意和你就伴前行,抱团取暖的人!每逢周末,总能遇见哥几个不错的人,喜欢在一起喝酒相互聊天,把酒问青天的豪爽气概,我问老公“喝多了啥感觉?”他说“晕晕乎乎,第二天起来头疼”,然后不语。嗯,就是那种晕晕乎乎的感觉,似乎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他年刮风和下雨,获得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万事有个度,如果追求心理上的过度满足,就会变成病理性需求了,当你或朋友被酒控制后,就成了酒依赖了,是得病了,要赶紧就医啦。
喝茶型的:一般都是有共同信念和信仰,基本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也会对你的思想给予全面的思考,或者说大家聚在一起喝喝茶,不是为了思考人生,回答别人的问题,而是能在思想和境界上碰撞出火花来,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需要。
茶倒是被邀请喝过几次,只是我不会喝罢了,至今没有找到能坚持喝下去茶型的朋友!估计大多是我自恋的情结有关。曾经也想把老公变成喝茶型的,谈谈思想,聊聊人生,但人家不愿意,人家还有自己的圈圈,咋会和你同步啊!纯理工男,是很难懂得你细腻的情感里深埋的期待的,要识别那哪个层次上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到,并用语言正确地表达出来,还真的需要下些功夫呢。
正儿八经的喝茶是在“云上精舍”,第一次体验了茶和人体相容的那种袅袅香气:入口顺滑、细腻、有点儿甘醇、柔和,淡淡的药香、沉香说不出的味道......不过只是一瞬间的感受,瞬间便逝!自此才知道了那是“禅茶”,是一种思想的沉淀和凝聚,是一种文化,受教了!
午后下班在大陆裕丰等朋友时,看到旁边大大小小的铺子不下十几家,有喝粥的,有喝酒的,还有不远处晃动者的茗茶室,看到三三两两就伴出出进进的不同性别年龄的人,脑子里突然想起这个话题,想象都觉得有趣。那么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喝粥型的?喝酒型的?还是喝茶型的?
带着好奇心在打量着来来往往的路人,朋友从一旁打断了我的思路“走 ,吃饭去!”吃什么呢?
我噗嗤笑了“喝粥”!并且回家给亲自煮一种独一无二的山药粥!
我的这位朋友也是我的闺蜜,简称“蜜”。我们是20年前的同事,是地地道道的“喝粥型”朋友,慢慢也会喝点红酒 ,喝个茶啥的,也算是不经意中的生活体验吧。
和她的交往时断时续,之所以能一直交往下去,其实很多来自于相似性和互补性,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可能和别人相似的部分暴露给对方,则是建立关系的开始。
奥特曼等人在研究中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信任度和接纳度的提高,交往的双方会越来越多的暴露自己 ,我和闺蜜便是如此:因为信任相互包容还能满足彼此支配和被支配的需要,感情当然也差不到那里去。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兴趣爱好方面的暴露,比如第一次见面,我们常会聊一些饮食习惯、偏好等;第二个阶段是态度的暴露,如对人的看法,对事实的评价等;第三是阶段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的暴露,比如自己的自卑情结,和家人的关系等;第四个阶段是隐私方面的暴露,比如个体的私生活,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等。
一般情况下,关系越密切,人们的自我暴露就越广泛、越深刻。但,无论关系多深、多密切,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意暴露领域。 每个人不能因为关系亲密或者是情侣、是夫妻、是亲子,就要求对方完全敞开心扉,更不应该随意地侵犯对方不愿意暴露的隐私。否则,会让对方产生强烈的反感,从而导致关系破裂翻船。
再好的关系也要有边界感要有!
至少对照以上四条,我和蜜的关系已经很不一般了,多年的交往可视做亲人,但亲人交往也得有个边界啊!
人际交往的三个原则:对待亲人要像生人一样,对待生人要像熟人一样;对待熟人要像亲人一样;这是一个循环!
所以寻个机会也尝试和喝粥型的朋友喝喝酒,喝酒型的朋友品品茶,喝茶型的朋友也喝喝粥,这也许就圆满了。
话好说,事难做,首先需要分辨的是,谁是喝粥型的?谁是喝酒型的?谁又是喝茶型的?朋友当中你又把谁当成了亲人?熟人?生人?谁又把你当成了亲人?熟人?生人?
哇塞!不能在引申了,看到躺在我旁边的这个男人,他是我的亲人?熟人?生人?别烧脑了,看图片,喝粥!
山药粥敲黑板!划重点!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不是客观现实本身;心理是一种体验,而不是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