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力提升

没有颜值没有天赋也能登上人生巅峰!

2018-02-06  本文已影响10人  东伯利亚

人们通常会把一些人的成就归功于他有天赋、有才华,将这类人称为“天才”,好像他们的成功顺理成章。

 

每个人都会有“天赋”吗?如果没有天赋是不是就注定失败、注定平庸?

当然不是!两位美国人站出来为普罗大众送鸡汤,即使没有天赋异禀没有倾国倾城照样能够登上人生巅峰!

2016年年底出版的畅销书——《刻意练习》,那段时间一度占据了Kindle书店的各类榜单,豆瓣的评分高达8.2——说明这是本可以反复阅读的好书!“刻意练习”这四个字也被各个订阅号连连转发,一时掀起一阵推崇“刻意练习”的风潮。为什么这本书会这么火呢?

作者在书中提出,那些著名的天才比如莫扎特、波尔卡姐妹等,都是通过有效的练习,并不是凭借独特的天赋;另外,先天的天赋在初期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层次的提高,专业人士的技能差异主要在于练习时间,天赋的光环被极大的淡化了。

这碗鸡汤喝下去,让身为普通人的我们瞬间精神满满,动力十足。当然光有鸡汤肯定撑不久,作者还给出了如何“刻意练习”的方法,可以按照此法刻意训练自己的某种技能,逐渐走向大师。

以下内容是从知乎上转载的书评,以及此书的思维导图。已经看过此书的小伙伴可以重温内容,深入理解;还没看过的可以省去看完整本书的时间,迅速了解从新手到大师的最重要因素。

总体评价

这是一本相当棒的书,无论是作者和译者,水平都非常高。

如果用一段文字来评价它,我会这样评价:这是一本带鸡汤的技能类科学著作。

说它是科学著作,是因为作者从大量实验和研究出发,向读者论证了“刻意练习”这种练习方法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向众所周知的“天赋论”和“一万小时定律”开炮。

说它是技能类,是因为它向读者提供了可以参照的“刻意练习”方式

而说它带有鸡汤元素,则是因为读完这本书,你会知道,即使天资平庸,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成就卓越

但是,完美的书籍并不存在,这本书在我眼里也有一些缺点,最大的不足在于:这本书用大量的例子来颠覆传统的“天赋思维”和近几年很正能量的“一万小时定律”,也正是因为如此,让研究案例占据了本书超过2/3的篇幅。

因此,本书的整个重点在于向我们证明“刻意练习”这种方式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也提供了如何进行刻意练习的大方向,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详细的进行刻意练习

1从传统的认知开始

每位家长眼中都有一位“小明”,这位小明似乎永远比我们做得好。于是,家长会说:你看看人家小明,数学学得多好啊,人家就是学数学的料。

或者,当你做一件事做得不够好时,家长会说:“别灰心,你只是没有做这个的天赋,你做别的一定很擅长!”

这是我理解的关于成就认知的第一个阶段——把所有的成就归功于天赋

但是,如果你对莫扎特、贝多芬这样的超级大师说他们的成就只是因为他们有天赋,他们一定会气得活过来,指着你的鼻子大骂:我付出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你特么居然说我是靠天赋!

幸好,现在的人没有那么傻,我们逐渐相信努力比天赋更重要,因此才有了像“天才,是由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组成”这样的名言。

这是我所理解的关于成就认知的第二个阶段——努力,比天赋更重要

但是,即便我们越来越理智,但对于一些开挂的存在,我们还是会把他们归功于天赋。

比如说下面这个例子——

俄罗斯象棋大师阿廖欣,同时和26人下棋,注意,不是普通的下棋,是同时和26人下盲棋,什么意思,就是他自己看不到棋盘,而是由工作人员告诉他别人怎么走棋,他再告诉工作人员他下一步怎么走,然后工作人员再帮他挪棋,整个过程中,他看不到每一个棋盘和每一颗棋子,全靠记忆来记住26盘棋的所有每一步棋。就在这样的条件下,阿廖欣赢得了其中17盘,输了5盘,和了四盘。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些人的这些技能,真的就是像开挂甚至是超自然现象一样的存在!我们根本没法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是可以做到的!而这就是对于成就认知的第三个阶段——刻意练习

2如何证明刻意练习是有效的?

为了了解这些非凡的杰出成就是否是可以后天训练出来,作者找来了一位名叫法隆的实验对象,想要提升他的长时记忆。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刻意练习作为一种训练方法的威力,它可以无限制地突破人类的极限,让自己成为开挂般的存在,就像超体中的Lucy一样。

后面作者又进行了很多次实验,有一次是因为被实验对象的原因而失败了,而训练效果最好的一次,达到了可以记录300个数字!整整超出了普通人的记忆极限40多倍!

这为我们证明了一种可能:人类大脑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而且,大脑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随着刻意练习的不断深入,大脑的组织会因为这些训练而发生变化,导致脑白质和脑灰质增多,来适应因为训练而导致的结果。

如果我们把大部分杰出人才的成就都归功于刻意练习的话,那么我们之前所认为的“天赋”论是怎么回事呢?

书中说出了我很认同的观点,即“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人们假设,天才在确定一个人能取得多大成就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时,这种假设会指向一些决定与行动。

如果你以为那些不具备某方面天赋的人绝不可能擅长这方面的事情。那么当父母、老师或者其他人看到孩子不擅长做某件事情时,就会鼓励他去做别的事情。对看起来笨手笨脚的孩子,就不会让他去搞体育;对那些不喜欢数字的孩子,会跟他们讲,你不擅长数学。

于是,这些预言自然而然地成真了:人们认为这个搞不了体育的女孩,绝对不可能精通打网球;那个男孩是音盲,那他绝对不适合学唱歌;还有一些孩子,人们觉得他不擅长数学,等他长大后,自己也就信了。

另一方面,当孩子从老师、教练那里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表扬,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支持和鼓励时,最终会比那些被告知永远不要去尝试的孩子能够更快地提升他们的能力,因此最初的表扬是有道理的。

所以,这种“预言的自我实现”,从根本上来说,是因果倒置:大家认为没有天赋就不要去做这件事情,但实际的根源在于,我因为外界评论而没有去做这样的事情,因此也就导致我并不存在做这件事的天赋。

3如何刻意练习?

辣问题来了,要达到开挂的等级应该如何训练?

我们都知道《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但这样反复的练习,并不是有效的,因为不断重复只是“天真的练习”,无法带来进步。

如果只是“把简单的事重复做”,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工作多年的人,可能还不如一个刚入职场的新人有能力。

而法隆的例子中,作者采用的训练方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属于“刻意练习”。

1. 有明确定义的特定目标

法隆每个阶段的训练都是有目标的,从最初的7个数字,到后面的10个、20个,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

2. 练习时方式专注

在法隆的例子中,总共训练了200次,每一次时间都不长,但在训练期间,是保持高度专注的。从人类极限的7个数字,到能够记忆82个数字,累积的时间远远不到1万小时,却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很大程度得归功于专注。

3. 需要留意和处理练习中的反馈

法隆的每一次训练结果,作者作为研究人员和导师,都及时给出反馈,并做出训练方式的调整。

4. 走出舒适区

每到一个阶段,训练都会遇到门槛,比如法隆刚开始突破7个数字的常规极限时。这时刻意练习要求我们走出舒适区,去找到更好的训练方法。

在刻意练习中,有两个因素非常重要:

合理的训练方式有多重要?先来看一个关于马拉松的例子:

1908年,约翰尼·海耶斯夺得奥运会马拉松冠军,当时的报纸把这场比赛描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比赛”。海耶斯不仅夺冠了,还创造了马拉松世界纪录,成绩是2小时55分18秒。

如今,距离海耶斯夺冠一个多世纪了,马拉松的世界纪录已经刷新为2小时2分57秒,比他创造的世界纪录快了近30%。

而且如果你是年龄在18-34岁的男性想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比赛,只有成绩不低于3小时5分才可能获得参赛资格。简单地讲,海耶斯在1908年创造的世界纪录,如果换到今天只够刚刚取得参赛资格,并且这项比赛吸引大约3万名长跑者参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在一个世纪里,马拉松成绩有了如此突飞猛进的变化?

最重要的,其实就是训练方式的升级。

当然,这个导师不需要是最好的,但必须要适合你目前的阶段。比如,你能想像莫扎特这样的顶级大师教我弹钢琴会有多么惨烈吗?

所幸的是,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相对来说,可以更容易的通过网络渠道找到这个领域中的杰出人士。想学做PPT,你会找到秋叶,想学习营销,你可能会找到李叫兽。

但这些专家不一定有时间和精力来指导你,比如我想学赚钱,我很轻松的就能知道马云可能是全中国最会赚钱的人,但就算我找到他,他会愿意鸟我吗?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其实,我们可以试着去分析和学习专家的经验,分析他们的成长路线,他们做了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然后,针对这些分析进行分解,就成了我们自己一步步的练习目标。

并且,如果你有幸能够找到一位愿意帮助你的导师,你还得注意,他是否有教学的能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