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思录

放眼看经济

2020-03-02  本文已影响0人  不嗨不说理

经济是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的社会也叫做经济社会,做为社会的一员,也需要去了解这个社会。在学术上把研究经济的学问叫经济学,分别从宏观、微观以及个人三个维度来分析,接下来就来了解下它们。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一个研究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社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各要素充分发挥其效率,这个时候无形的手,也就是市场,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如果任由市场自由发展会出现各要素之间的极度失衡,从而也阻碍社会的发展,这个时候市场失灵,需要另外一个角色来发挥作用,那就是有形的手,政府行为。政府又有两只手来做事,一只手是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调整和货币的投放量来调控。另外一只手是财政政策,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来调控。

在市场发挥作用的过程中,社会的资源得到了初次分配,但因为市场只讲效率,所以导致资源分配的失衡,这个时候政府就发挥其守护的作用,进行再分配,让资源更加均衡一些,从而保障长久持续的发展。

全世界在计算经济发展的时候都用了一个重要指标,GDP。GDP的计算怎么来的呢,它是社会总消费、社会总投资、净出口以及政府采购的总和。为了GDP的发展,整个社会开始大量投资和消费,这个时候各种资产出现价格大幅的上涨,每个投资都在繁荣经济当中获得巨大的利益,由于好的预期收益,越来越多的投资就出现,其速度大大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营养过剩,社会出现虚胖,经济泡沫就出现在,直到最后泡沫破灭。所有人的财富都出现亏空,这个时候大家会谨慎投资和消费,更愿意用储蓄来抵抗风险,由于缺乏消费的带动,生产出现过剩,社会又陷入停滞。

这样看来,整个社会避免不了最后破产,如果想挽救,只有找到新的增长力,那就是让整个社会生产力提高。从中国来看,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人口红利,中国利用庞大人口带来低成本的价格优势,拉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生产红利,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拥有了最多的成熟的生产能力和产业链,使得在全世界具有了质量优势。第三个阶段将需要的是创新红利,当中国全民创新,就像给火箭注入了最高级的燃料,这个时候中国输出的是价值。站在社会的顶尖链条上。在不同的时候,这三个托盘为中国的发展托底,而现在处于第二个阶段到第三个阶段的转换期,如果成功将是中国再次腾飞的机会。

微观经济学

如果把宏观理解为外部,那微观就讲内部,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社会之所以能够连接在一起,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换,这就产生了供和需两端。这二者属于是动态平衡的关系,但只在理论是有平衡的时候,社会的最优解。

为了追求发展再加上利益的驱动,供端就会逐渐增加供给,这个时候需求不变,新增加的供给对于需求端来说边际效益呈递减的效果,就好像一个人5个馒头刚吃饱,每增加一个对这个人都是负担,那么效用就是递减的,需求端自然就只愿意花更少的钱,最后不花钱。面对这种情况,供端看到收益越来越少,卖馒头的人看到旁边卖包子的人挣得还多些,因为卖馒头了卖不了包子,看起来损失非常大,回头就想不卖馒头了,因为卖馒头的机会成本太高。

但回过头来,供给端由于有大量的货卖不出去,就拼命想办法甩货,都上门服务,还可以先吃后付钱,不好吃不付钱,买方觉得原来根本都没这服务,交易成本相当的低,于是开始买一些馒头来囤起来。随着需求的增加,供给慢慢开始紧俏了,供给端又想开足马力多生产赚钱,这个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这个从事生产的人看到一天累死累活的,生意好不好都只能拿那点工资,没干劲。老板看着心里着急,叫过这些工人过来说,“你们天天看到我赚钱不爽是吧,来,你们也来投点钱,我们利益共享,风险过担”,这老板的“激励相容”的策略起到了效果,工人们干劲十足,又把生产量做上去了。

“供”和“需”就像是跷跷板的两头,就是在这动态的过程中才能找到乐趣。

行为经济学

经济有一个基本的假设,那就是社会的各种信息是完全通畅的,每个都能完全掌握社会的各种信息,同时每个人也都是理性的,能够根据信息做出最优的决策。但事实上,人不是机器,做不到完全理性,总会犯一些错。行为经济学研究个人,从符合经济的角度看,最好的结果可能是让自己绝对理性,而让别人不那么理性,自己可能 就获取了很好的优势。

我们要自己理性起来,就得避免一些“坑”。第一个“坑”就是结果偏见,在生活中总是看到别人好成功,自己好羡慕,于是就跑去听了很多成功学,回来就开始干,结果不但没成功,还差点自攻。要避免这个偏见,首先要搞清楚这个人是运气成功还是真的做了什么成功?如果是因为做了什么成功,那这个要素是否可复制?同时还要设想一下,这个要素真的就一定可以导致那成功的结果吗?第二个“坑”就是适应性偏见,你老婆在家天天把饭做得美味,房间打扫得干净整洁,相夫教子做得非常好。但时间久了,你觉得老婆做什么都应该的,就开始对老婆不好了。这个时候老婆也不傻,看到你的态度变化,从天天做美味,到偶尔才在家做饭。从天天围着你转,到投入更多时间在自己的工作学习上。偶尔还带着你到其它同事夫妻家做客。通过这一圈的操作,你知道了原来只是自己有点太习惯了,终于发现了老婆的好,找回初恋的感觉。第三个“坑”是概率偏见,最近你的工作不太顺,升职加薪都没着落,而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比公司大多数人都好,但好事就是轮不到你。可是当你跑去问人事经理的时候,人事经理拿出KPI考核,你的评分真实排在差的那50%里面,所以没有机会,从此你就开始端正心态,努力工作,争取明年成为真正好的50%。

最后来使点小“坏”,让别人不理性。第一个“损”招,凡勃伦效应,这些有钱人都只买贵的不买对的,那就抬高价格,让这些有钱人心甘情愿多掏钱。第二个“损”招,让客户帮你干活还帮你数钱,弄一堆泥来让客户玩,客户做好了一个什么东西,还要付钱才能拿得走,客户爽了自己赚了。

总结

经济的学问不是一把斧头,它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可以去洞察这个社会,体察自己的内心,做一个“顺大道,知天命”的经济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