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马来狂人》02
读完第二遍《马来狂人》,觉得还是不够。
先说作者,著名的奥地利作家,诗人,剧作家。
通过这本书的翻译张玉书先生的介绍,茨威格,富人家庭出身。少年得志,大学时就出版了二本诗集。后在法国学习时让他深入了解到认识到整个社会,他之前生活在上层社会,法国之行他接触到一个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社会,社会的阴暗,酒鬼,同性恋吸毒份子等等使他懂得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懂得了文学的广度和深度,他甚至把自己几乎完成的长篇小说都烧了,就是为了不忙写作,而是学习,一而再地学习,他通过翻译研究名家的作品,深入生活,学习写作。优渥出身但二次世界大战四海漂泊的生活经历,使他格外关注情感和精神世界。以至于后来自杀了。
说到《马来狂人》。有人说这是一篇情节离奇的小说,我倒不这么认为。现在的社会,偏执狂燥的人多了去了。甚至有精神病抑郁自杀也屡次不鲜了。《马来狂人》是一个第三人称小说。但茨威格巧妙地用了第一人称。通过医生的自述来讲述这么一个故事。在讲述故事之前,威茨格用了一些笔墨描写场景。:“舱房的窄小湿热,甲板上的拥挤骚乱,“我”试着独处,故意日夜颠倒过来。在晚上独自一人独上甲板,空荡荡的大海……阴森的烟囱高塔微微发光的桅杆,昏暗的夜空,发着光亮,南十字星座……
这些景的描写奠定了整篇小说的基调,灰色。(使我想起曾在中学时读的《挪威的森林》开头。)正当“我”陶醉其中的时候,一声咳嗽,把故事拉开……
中间虽然大篇幅都是内心的独白,但作者在情节上安排的非常老练,像上篇我所说的一样,他像悬疑小说一样,一步步吸引着我们跟随故事的发展
结尾来个大反转。且首尾呼应。
其实现代人很多人外表平静但内心波涛汹涌,骚动不宁。作者用热烈的文字表述人内在的激情,愿望,和不停翻动的冲动。内心的情感情绪引发各种行动结果。茨威格用他擅长的心理描写把我们引入一个奇妙的世界。
注意到这篇小说出现了中国人角色。书中有这样的描写:“她为了躲开我,逃到这里来,……让一个龌龊的中国老太婆把她的身体任意宰割。” “她宁可让一个魔鬼似的中国老巫婆把她谋杀……”有些读者似乎非常不高兴作者这样描写。觉得是伤害了他的爱国心或自尊心。我觉得大可不必。一我觉得小说是小说,作者所表达的未必是你理解的。他的用意你不一定明白。二他可能描写的是个体。就像我们说西方人自大一样。何况他是在1922年写的,可能对中国不了解。所以我们应该有更多的自信。
最后想说的就是我们的内心指引着着我们的行动无论导致什么样的结果,都要我们去承担。我为什么这么说,你去看《马来狂人》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