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的题与画

2024-05-10  本文已影响0人  离离风翼

金农的画作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所题文字、书法与画作相互融合,共同创造出一种意境。

提到金农的绘画艺术,《寄人篱下图》是最被人经常提到的作品之一。

寄人篱下图

这幅画的构图挺简单:

两块扎的很紧实的篱笆,一横一斜,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给人以紧张刻板的印象。

篱笆中间空出了一块长方形,作为进出的门。

门的设计,让篱笆有了空灵、松弛感,好像豁然开朗了。

顺着门看进去,院内梅花正盛开,有几朵已经落在了地上。

看来,这些梅花无人问津,兀自花开,兀自花落。

王冕形容梅花,用了一个“清”字。

看看金农笔下的梅花,“清”的是花香,是韵致。

这梅花无疑是画家对自己品格操守的象征。

画面右侧,粗大浓重的四个字:“寄人篱下”,闯进了观者的眼睛与内心。

这四字写尽了金农寄居扬州,一身才华,无人问津的境地。

尽管处境艰难,这梅花依然是平静的、清逸的。

“寄人篱下”,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

从更大的视野上看,人的一生也如同寄居于世界的篱笆内,有很多的限制,是人无法挣脱的。

保持内心的高洁,就像这清逸的梅花一样,静静地开放,悄悄地离去。

这或许是金农所要表达的精神追求。

再看一幅。

杂画册·昔年曾见

初看这幅画,给我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画面中,一位举止娴静的女子怀抱着小婴儿,坐在一块巨大的黑色石头上。

树叶正红,远山正青。

而画家在画面的右上方题写了短短的四个字:“昔年曾见”。

原来昔日如水的时光早已逝去,“昔年曾见”像一声轻轻的叹息,让人生出无尽的感慨。

画面中的,应该是画家年轻时的妻子;怀抱的,是他们唯一的女儿。

这幅画作于1759年,当时他的妻子和女儿均已过世,只留下他孑然一身。

我们看画面上,红色的树叶,转瞬就会凋零;远远的青山,是不老的存在。

年轻的妻女转眼离他而去,只有坐着的那块巨石,穿过岁月,永恒的存在着。

这是瞬间与永恒的对比,是画家对生命的短暂和时光永恒的感叹。

一句“昔年曾见”,让简单的画作增加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再看一幅相对轻松的画作。

设色佛像

画面中的佛像慈眉善目,面部刻画非常细腻。

再看衣纹,层层叠叠,笔法和文字一样,充满了金石气,代表着跨越时光的永恒。

金农在画面的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与佛内心的“空”形成了对比。

文字的内容大体讲的是: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供奉者众多。历朝历代都有人在画佛像,比如……

可惜这些佛画像因为时间久远,已经不得见,只能在书籍记录中仰慕。

题记的最后,画家说,

余年踰七十,世间一切妄念种种不生。此身虽属秽浊,然日治清斋,每当平旦,十指新沐,熏以妙香,执笔敬写,极尽庄严,尚不叛者昔贤遗法也。世多善男子,愿一一贶之,永充供养云。

虔诚之心,跃然纸上。

通过这几幅画作,我们看画家并未着意于对物体本身的形态的描绘,而是“以心赋行”、“以意为画”,诗书画共同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