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本杂文集写起
一本王小波的杂文集看了一大部分,附录的书信篇前不久已在《假如你愿意,你就恋爱吧》上看过。
愁容骑士的笑脸很难得,竟然看完了一本杂文集。以前也看过一些李敖和鲁迅的杂文集,鲁迅的完全无法看下去,李敖的看过两三本,每一次都看不完,或者是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了,过半而弃之;更有甚者,一两篇读完,索然无味,弃之。可能,图书馆的这些李大师的杂文集收录的太过于杂,有些完全是电视节目的字幕纸质版,并没什么可读性。相对于著作等高的李敖作品,还是知之甚少,整个图书馆翻遍,寥寥无几。
高中的时候从一个“狂热分子”的英语老师那里知道了李敖这个人,当然,高中那种环境让我对李敖的形象仅仅停留在听说的这个阶段,除了“狂热分子”时尔为李敖摇旗呐喊,或者偶尔在杂志上看到一点李敖的文章外,整个高中阶段就没了李敖的消息。到了大学,一天突然想到了“狂热分子”口中那个文化斗士,遂感了兴趣,看了他主持节目的视频,读了他的《北京法源寺》以及《文星》的一些文章,感觉这个人很厉害,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话锋犀利,放纵不羁,对于当时刚从十二年语文教育中挣扎出来的我而言,李敖就是美洲大陆,而我就是哥伦布。刚开始,对李敖近乎狂热,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原来文人也可以如此威风八面、如此神采飞扬、如此酣畅淋漓、如此不羁放纵爱自由,后来,了解的越多,新鲜感的失去,李敖还是美洲大陆,而我不再是哥伦布,只是地理大发现后的一个普通人,他虽然光芒四射,而发出无尽光与热的太阳也有照射不到的黑暗,他过于的恃才傲物,狂妄自大,虚伪自私,以及对自己风流情史和不负责任的轻薄还自我吹嘘都和他自翊的大师不符,当然,金无足赤,这样的李敖才是正常的,他非圣人,不可能完美。
虽千万人,吾往矣知道王小波这个人,是在一个类似脱口秀的节目中有人比较李敖、王小波这两个人,然后开始关注王小波。读的第一本书是前面提到的《假如你愿意,你就恋爱吧》,这是王小波和李银河的来往情书合集,文辞优美而不冗杂,我第一次把一本书信合集看完,高中读过《傅雷家书》,并没有看完。信中情话并不太多,大多在说一些想法,却给人一种情意绵绵之感。五线谱写信的那一段印象很深,“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只唱不完的歌。”当时感觉特别的有诗意,我和你的爱情是一首唱不完的歌,多么的美好。这本书后面有一篇短篇小说《绿毛水怪》,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其实并没有多大读下去的意愿,以为会是写什么森林妖怪的,可是当我读了一两段之后,我的阅读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了,读完之后,没想到文革背景还可以写出这样的小说。后来又读《青铜时代》,不过看了十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可能是看不懂吧。最近读王小波杂文集,到是有趣的多,他的杂文给人的感受就是眼前一亮,他的杂文并没有霸气侧漏的强烈批评,像鲁迅的杂文,咄咄逼人的锋芒让人严肃而紧张,所以,从初中语文就流传一怕文言文,再怕周树人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王小波的杂文中,呈现出了一种优雅的绅士风度,虽然批判表达的不强烈,却在处处引人深思;缜密的逻辑性,文章的前后连接就像解数学题一样,一环紧扣着一环,直到解出答案,完整而连贯;贯穿全文的黑色幽默,前一句可能还是平淡无奇,可后一句读完才发现是如此的辛辣,对儒家尤其是孟子的嘲讽更是轻蔑。
王小波经历了文革的禁锢,又经历了八十年代的学术自由,前后的反差太大,令王小波几乎毁灭而又浴火重生。因此,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比任何人都懂得愚昧和无趣的可怕,也比任何人更加珍惜智慧和有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