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读书简友广场

一点读后感:心之所向

2024-04-08  本文已影响0人  夏洛的网

一气呵成!接连着读完两本都和大自然疗愈有关的书,《花花草草救了我》和《大自然治好了我的抑郁症》,其实我不太喜欢这两个中文翻译过来的书名,它们的原版名字是《The Well-Gardened Mind:The Restorative Power of Nature》和《The Wild Remedy: How Nature Mends Us》。前者作者是一位心理疗愈导师,后者是一位抑郁症患者作家。

她们都很努力地,为了他人或自己,不断寻求一种不依赖药物的方式,来疗愈不小心受了创伤的内心。而不约而同的,她们都发现了大自然这个大礼包!

不论是家里亲自栽种一株或一大片植物,等待它们从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参与它的每一天,见证它的成长;还是坐享其成,拥抱更辽阔的包罗万象的大自然的馈赠,看潮起潮落,等四季花开,听蝉鸣鸟语,她们觉得,这都能为迷失了出口的心打开一扇门,哪怕从只是一小扇天窗开始,让内心的不安、焦虑、躁动、郁闷,都透过这个窗口,离开一会,邀请新鲜的空气,绿色的森林,姹紫嫣红,悦耳的声响进来,带给精神片刻安定和愉悦。

最近网上也很流行“公园20分钟理论”,都说能去户外呆上哪怕10分钟,放空脑袋,就是最好的心灵充电方式。也确实,在这两年,城市规划里,把“口袋公园”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努力为市民们打造随时可以接触到的“大自然”。

而其实原本,我们的祖先不就是在没有天花板的大自然里生存下来的吗?后来人类为自己造房子造车子,把自己禁锢在一个接一个“笼子”。当原始的基因开始呐喊反抗,出于保护自己的本原,就有了“心病”,于是,我们又希望走出去,我们又为自己造出一些大自然来……

然而,如今的我们,去大自然似乎也不容易啊。平时,我们在“笼子”竞争,得空时,我们去公园抢一个车位,抢一块搭帐篷的草坪,去抢一张爬山的门票;平时,我们堵车在城市的路上,得空时,我们堵车在公园门口,堵在爬山的台阶上,时时刻刻的拥挤让我们忘了来找寻大自然的初衷。我们似乎总是和自己过不去,于是,我们没有“不累”的时候。

我渴望像书里的她们,为自己种花,不问结果;走去附近的树林,哪怕只是看到枯叶;最简单地,随时在路边能发现野花野果,抬头能看到不认识的小鸟,耳边能听见风声和鸟鸣。

前天我写了我的小小花园,我感觉自己似乎有点嫌弃它的小,它的单调和局限。今天我感激我有这个小小花园,我可以随时种下花籽,等一朵花开是那么神奇的过程,像开盲盒一般随性,又藏在每一次浇水、每一天日出、每一场雨露、每一次除草捉虫的付出中。我也随时可以看草看花,看雨看雪,听风看云,能晒到正午的太阳,更能眺望夕阳和落霞。

我不得不承认,这些年一心扑在不切实际的事情上,远离真正的大自然太久了。当心之所愿遭遇落空和打击,即便来到了花园里,也只会埋怨花的颜色,视而不见它的努力;抱怨风的猛烈,而忘记了它只是经过;躲避刺眼的阳光,哪怕它那么温暖……它们都如它们所愿,只因不是我的愿。是我的心变小了,像一个牢笼,丢不出的执拗,也容不进与我愿不符合的一切。

迅的歌《富士山下》流行时,有过一种说法,你不能将富士山私有,真的爱它,那就从它身旁走过去。很年轻的时候,我不太理解这种说话。

现在想来,这正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启示。

前几天早上,我好兴奋地拍了开了三朵花的郁金香发朋友圈;同时另一个朋友的圈里却出现了疑似地震了的猜测。确实,花莲地震了。

那时候我忽然有了感慨,花开了,不为我控制,地震了,不为我控制。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盲盒,我们只能接纳,喜欢的,我们也不能占为私有,不喜欢的,恐怕也得允许它存在;而破坏我们内心平和的,却不是这份允许和接纳,是我们从造“笼子”开始产生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如今,当我们心累了心病了时,连自己也控制不了时,又只能回到大自然里头去,去体验20分钟效应,去爬山寻求内啡肽,去海边补给多巴胺。

相比大自然的无私和平和,我们太自私了。我们用尽心机让大自然造福于我们,毁了它的是我们,再造它的也是我们,都只是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的我们的不同目的。

如今,我们依然只能在大自然里修修补补,祈求重新得到它地滋养和庇护。就像小时候动画片里那种呐喊“赐予我力量吧!”

书读完了,我有些小感慨。重新审视了我与大自然的疏离,人与大自然的拉扯。这两本是心灵指引的书,也是大自然科普书,她们认真标记了大自然的一些元素——原来我们从来没有好好认识这个世界!

角落里的野草莓结了小红果 发芽的土豆,这才是开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