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一年的对比
一年的对比。
16年7月回家后见到半岁的侄子,辞职后在家时间较多,见证了侄子的第一次爬、第一次站立、第一次爬台阶、第一次走路四个阶段,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幼儿成长的四个标志。他现在处于模仿语音与行为的阶段,很爱探索,同时哭闹脾气也见长。但,他是第一个让我对哭闹噪音不那么很反感的婴幼儿,因为他第一次让我细感到了人之初的美好,简单单纯活力生机。我想康德晚年躺在床上时所言''要是这些书作变成一个小孩多好啊''中的小孩就是牙牙学语的模仿阶段或者单纯可塑性最强的学习阶段,既不是婴儿,又不是少年,只是幼年或童年。
当然,侄子的若干探索(有的是第一次)也是我循序渐进给的,在互动中也带给我一些乐趣回忆。味觉练习,醋(先陈醋后米醋)、辣椒葱姜蒜芥末、盐、糖、先啤酒后白酒;触觉练习:主要认识下热冷,载体是水、食物、器皿;面对挡住视线的门窗帘与完全遮盖住视线的巾衣单被 如何适应并快些去除障碍物的训练,在拐弯处或隐蔽处适应突然的"爱!"的呼唤的训练等项目,但绝对禁烟。侄子现在张嘴尝了下给他的食物后,不合口的会吐出或用手拿出来扔地上,比如 蒜辣椒。
他现在能听懂不少日常语,只是不会说,他应答用的较多的是二声的"嗯?嗯~,嗯",我时常用二声的"嗯~"来和他招呼之后用一二三四声的"嗯~"和他交流。然后一幅画面出现了,一青一幼,或抑扬顿挫或同声传译的"嗯~"(以后许会发展到"嗯~啊~"并用),我歪着脑袋看着他"嗯~'',他也学会歪着脑袋"嗯~",我左歪又右歪的看着他,他也学我。现在有时都是他先歪脑袋的笑看我"嗯~"。
16年8月31日离家去绍兴时(准备辞职),我心情复杂,临走前抱着8个月大的侄子在怀中,忍不住紧紧抱住他几次,额头贴贴额头,脸贴贴脸,持续七八秒,侄子倒不知道咋回事了,面露一点不乐意,估计心想"这家伙秀逗了吧。"我当时浮现在心脑的是几个画面和感受:一是《新白娘子传奇》中白娘子要离开婴儿的许仕林时的复杂与不舍,又抱又贴,二是谭嗣同在临刑前与妻子诀别时,对妻说"告诉后来的人们我为了什么而死",妻言"可是我们还没有孩子。''一向强硬的谭哽咽住了,绝望的说出了这么一句"生在这样的中国,多一个孩子不是多一个奴隶吗。!"三是"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及陈天华、邹容。当时这些都交织在一起。
我庆幸不是父亲,只需陪伴教育和经历而非须养育扶持至结婚的责任义务。这一点是我与侄子发生故事的前提,也是与一切婴幼儿童年少年发生故事的前提。
大学毕业后的08年上半年时,我曾想过做干爸并电话告诉给女同学,"如果你有了女儿,我当她干爸吧",no way,"那你生了两女儿,过继给我一个当女儿",no door,"这样好了,你生了三个女儿,过继给我一个当女儿",no window。这就是三个no的来源。她问我为什么想要她女儿。
人之初一年的对比 人之初一年的对比 人之初一年的对比 人之初一年的对比 人之初一年的对比 人之初一年的对比 人之初一年的对比 人之初一年的对比 人之初一年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