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咨询师培训

【497】文慧:教育咨询师(26)第十二课5-6岁探索人类文化与

2020-06-15  本文已影响0人  文慧的心童年

2020.6.8,坚持写文章497篇,为以后开一家有温度的育儿主题书店做准备,影响1万妈妈加入快乐育儿!

我是文慧,专注于早期教育5年,希望可以陪伴0-6岁孩子和妈妈一起快乐育儿,助力孩子拥有可以幸福一生的心童年,并在育儿的路上疗愈自己童年的心。

今天由桃子老师主讲5-6岁这一阶段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在探索人类文化的敏感期,也面临着孩子将要上一年级,家长需要帮助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家长和孩子都需要一个准备,但是这些年对于这一点家长都很焦虑,5~6岁这个阶段应该怎么去养育?应该在学习方面如何去帮助孩子过渡?包括家里面的人如何帮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去适应小学生活?

家长还会疑问,直接从幼儿园上小学,还是要上个幼小衔接班再上幼儿园?所以在5~6岁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疑问,希望今天的课程能给我们答案,怎样的帮助才是对孩子发展有益的。

孩子一步步逐渐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从物质走向精神,大脑内容也变得丰富,从具象化变成抽象化,我们要相信孩子,只要我们不拼命破坏,孩子就会按照自然的轨迹去发展。

认知物品:孩子从感觉器官去认知物品
认知物品功能:发展到去探索物品的特质
探索物与物,物与人的关系:再发展到用物品去创造,以达到自己的内在精神目的
探索物与精神,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精神的关系:在发展到探索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探索人的精神内涵以及精神的表达方式

孩子一步一步的在认知探索这个世界,到了5~7岁孩子开始从探索精神到探索文化。孩子到了5岁就慢慢的脱离了物质,本身更加深入的使用物质来达到自己的精神目的。

孩子开始探索人内在的想法、感情、感受等是怎样被表达出来,这些不属于物质的精神产品是怎样呈现的,孩子们逐渐注意到人用纸和笔创造的作品对于人的作用,于是他们非常痴迷于这样的表达。

到这个时期,如果成人没有从小逼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他会自然的不可阻挡地对文化学习发生兴趣,孩子们要画画,要写字。

孩子们会迷恋上识字绘画,音乐舞蹈这些精神表达的语言,当孩子有需要表达冲动时,他们从小受到的人类文化的影响就显现出来,他们一定会选择使用图画文字方式来表达自己。

如果孩子1~5岁时有着正常自由工作的环境,到了5岁之后都会自然地对符号产生的意义感兴趣,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去探索数学、文字、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等这些人用来表达自己的符号。

当将这些符号介绍给孩子时,需要将这些“精神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和创造者当时的想法一起介绍给孩子,在孩子最初练习使用这些人类精神玩具时,我们应该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过多的影像技术和知识,而是让孩子为自己能用这些精神玩具去玩儿而感到愉悦。

有很多家长以为这些“精神语言”本身是重要的,很早就让孩子去学舞蹈,学美术,学音乐,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的衣服和工具,最重要的是孩子内在有没有可表达的内容。

这些外在的“精神工具”,有没有创作,最关键的是看你内心有没有感受,或有了感受以后愿不愿意去表达,有没有愿望去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

人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创作实践才使人类的精神品位高于其他动物,也使人在了解自己生命状态时,可以以此来评价自己的生命是否有价值,自己的生活是否有意义,是否能超越已有的状态,实践满足身心需要的理想和目标,只要有了这个超越创作出来接近于理想的作品,这个过程会让人觉得有意义。

所以我们先要让我们的孩子追求有意义的生活,给他们一个平台,让他们能够在我们的帮助之下发现自己的意义,在从小被文化熏染的作用下,给孩子机会自由的表达自己,在他们对自己感到不满时,把大师介绍给他们。

但是在我们传统教育中,逼迫孩子去背东西,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讨厌,人不可能通过背东西聪明起来,人也不可能学好自己讨厌的东西。

我们要从帮助孩子成长的角度去安排学习,而不要让孩子为了考试去学习,使孩子刚刚开始对人类文化的兴趣遭到破坏,我们要让孩子认为学习和工作的过程都是非常享受的,让孩子们一生都在享受中度过,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传统的教育很多都在本末倒置,忘记了人的精神最重要的是需要愉悦,最终把享受学习的过程变成了痛苦的深渊。

如果我们总是抽取了文化知识的起源,把前人身心需要需求和满足自己的意义抛弃了,让孩子不去愉悦自己的精神,只是去被前人表达后留下的印记,使我们的孩子没有所要表达的内容只是去背诵前人表达的结果,这样的事情不是人类身心所需要的,不能逾越人类精神,所以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使大多数人感到痛苦。

举例视频:孩子自己看绘本

5-6岁孩子幼小衔接的预备:

讨论该不该给孩子幼小衔接?这是现在很多家长焦虑的问题!

一方说不需要有两个理由:

1.觉得孩子自己可以慢慢适应,盲目的信任自己的孩子。

2.很多家长选择了小学化的幼儿园,觉得自己的孩子学的很好,不需要上幼小衔接。现在家长总觉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应该选在幼儿园阶段就要去加大马力让孩子去学习知识,其实事实上让孩子真的是造成了太大的影响。

小学一二年级内容本身在幼儿园就已经学过,幼儿园小学化,小班就开始认字,中班拼音数学就开始学习,大班数学加减法班等等,已经学习完成,虽然各个学校的形式不一样,但是大概是一个现象,把小学一二年级的课内容已经全部学习。

但是这样的模式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就出现一个现象:一年级二年级孩子不需要去努力,他的语文数学各科都是100分,到了三年级就会出现问题。

我们知道三年级是一个分水岭,随之而来的是孩子明显就跟不上了,从成绩开始下滑,那家长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老师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为根本不知道什么原因,然后孩子面临的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质疑。

所以有很多孩子,他需要再重新用一年的时间来去适应小学生活,重新再适应小学的各种模式,包括什么学习模式的转换,会更艰难,甚至出现厌学休学的情况。

其实从小接受小学化幼儿园的孩子,更多的是用了大脑记忆的模式在学习,0-6是孩子大脑发展和基础思维培养的时期,但是孩子却用来记忆,三年级以后学习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思维去学习,光记忆模式已经不能消化吸收新知识,所以孩子的学习模式没法转化过来,很容易出现问题,孩子成绩会出现断崖式下降。

这些年这些事情是屡见不鲜,这种影响会让孩子感受到未来对学习的恐惧,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家长应该看的长远发展。

讨论中另一方说需要幼小衔接:

我们在5~6岁孩子幼小衔接,我们需要给孩子的这个预备,幼儿园到小学对于孩子有些跨度大,如果他们未来直接进入小学,孩子又要去适应小学的心理状态,又要适应各种规则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包括他们又要去学习基础知识,而且要去转化这个学习模式,对于孩子来说是很痛苦的。

家长老师一定要给孩子做一个有效衔接的一个预备,需要帮助孩子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化

1、从身体学习到大脑学习的转化

儿童在0~6岁,他是透露他的身体在收集他的信息的,那在收集信息的这个过程当中,促成了一个大脑的工作模式,而这种大脑的工作模式就是儿童早期使用大脑的工作模式,也是未来在使用大脑的一个最基础,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孩子之后才能更好的应用大脑学习。

如果说儿童在他在5岁以前是在用身体在学习,那到了6岁以后他要进入一个纯大脑的一个学习的这样的一个环境,而且未来要去面对啊,十几年的这样的一个纯大脑的生活,甚至更长时间,因为学习是终身之事。所以一直有一句话,只有童年自由玩好的孩子,长大才能更好的学习。

5-6岁孩子开始了对文化的探索,家长老师要慢慢引导孩子用大脑学习。

2、从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的转化

从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的标准化,就是说儿童在5岁以前年龄越小,他更多的是用他外显的行为来去表彰他的心理活动,但是到了5岁以后,他逐步开始过渡到他大脑里面所想的内容,他的心理活动,包括他的早期的思维感受,都是在心里面存在,减少外显行为,孩子也会形成绘画的形式,也会形成文字符号来去转化来去表征,而不再是之前的用动作来去表示。

3、预备小学心理课堂

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上课的形式都是自主识别,自己组织,还有自由的一种学习的方式,学习模式基本是自由选择自己的材料,自由工作的模式,幼儿园以游戏为主。

但是上了小学以后,孩子需要遵守课堂规则,在一个课堂上去听老师去讲,课堂也转化成集体的课堂模式,需要45分钟的专注学习理解老师讲的内容并完成作业,这样的一个心理的必备的过程,需要给孩子一个过渡。对于成人来说如果一下子出现变动,出现断层的时候,也会出现问题。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幼小衔接,没有过渡,就不能够把他原有的经验很好的应用,孩子拿他原有的经验和现在的所遇到的这样现象进行一个链接,对于孩子来说是恐惧,焦虑,迷茫等等,不同的孩子的性格特质会出现不同的现象,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4、适应于学校规则的能力

在幼小衔接时,要给孩子设定一些小学上课的一些规则,上课时间要坐45分钟,遵守的课堂规则,听一个老师上集体课等等。

1.观看视频大李老师的语文课:

要点一:

从幼儿园到小学环境的改变是最大的,从玩具到课桌孩子需要适应,大李老师芭学园是放入幼儿园的熟悉的玩具,学习的桌子换成了类似于像小学课堂的桌子,摆放人数都类似于小学,把幼儿园和小学部分元素融合,即有熟悉事物,又有新的环境,这样给孩子一个过渡。

环境要跟他们未来要上小学的课堂有相似之处,有他以前熟悉的经验和这个新的环境的一个链接,就相当于我们经常讲到的童话和生活两个部分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两个部分的环境融合在一起会让孩子对环境有一定的链接,然后过渡到新的环境就是未来孩子要上到一年级以后的一个新的东西。

要点二:

我们看到孩子们听到上课铃声,芭学园用笛声作为上课的铃声的一个信号,但是看到孩子并没有能听到铃声做回到座位上,还在自由玩耍,这就是他们幼儿园的一个过渡,他们不明白铃声的意义,需要不断的锻炼适应。

孩子们还停留在一个霍林丹的一个状态,因为他们没有那个意识去听铃声,有的孩子站着,还有的孩子还在地上走的,最后助教老师开始组织孩子要做到座位上。

想到我们小时候的老师,特别严厉就会大声喊或是用力敲门声制止孩子们,孩子们因为恐惧害怕做到座位上,他们怎么会喜欢这个课堂?怎么能爱上学习?

只有孩子自己把自己的心安放在课堂上,他才能高效率的吸收学习内容。

大李老师特别厉害,没有大声说话也没有敲门,而是把自己打扮成海盗,来讲故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自己加入到课堂中,大李老师抓住孩子们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很快的让孩子们自己进入了学习中,孩子们更易于吸收课堂知识,这就是自主学习和被迫学习的区别吧!

我都被大李老师吸引了,大李老师带着夸张的帽子,围着他的红围巾,装蒙面的海盗,特别具有戏剧性,而且动作也很夸张,孩子们特别的喜欢,马上就被吸引了。

大李老师很投入的在表演,但是这一切都给孩子带来了神秘感和幸福感,孩子们哈哈大笑,在愉悦的情绪进入课堂。

很多孩子不知不觉的坐在座位上,享受着一堂大李老师讲的有趣的语文课。这种体验它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深深地埋在了孩子的心里,孩子们会认为坐在课堂上是有趣的,而不是痛苦的熬过45分钟。

孩子进行一个这样的心理准备和暗示,而且这样有趣的课堂会支持到孩子走上小学的课堂。

要点三:

大李老师所用的一种模式就是用直接经验来理解间接经验学习模式,这是由于孩子发展规律造成的,必须由自己已有经验去接受新的认知。

其实别说是孩子,其实现在很多成人也是这样的学习模式,还是用一种儿童的记忆的模式在学习,就是在早期的时候没有建立起用直接经验去理解践行。

大李老师就是利用了人类在学习的特点来去帮助孩子练习,如何通过直接经验来去学习间接经验,从具象到抽象,从实物到符号的过程,如何把自己看到的物品变成抽象的过程。

例如大李老师让孩子们制作藏宝图,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藏宝图画的是幼儿园实景,孩子对幼儿园有直接经验,画藏宝图是间接经验。幼儿园具象,到藏宝图抽象。幼儿园事物到藏宝图上的画都是符号代表。

大李老师没有直接让孩子们画藏宝图,而是用古老的故事一步步引入,用孩子们熟悉的幼儿园作为藏宝图实景,一步步都是为孩子设计。

智慧的教育者能够真正为孩子设计课堂,孩子在参与的过程当中,他们会觉得特别的有趣,同时觉得自己知道这么多知识,我能够参与到当中去,也能够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认知也提高了。

而不是说,老师拼命的把自己认为对的知识给孩子,不管他们能不能接受,不管孩子懂不懂。我们应该是给孩子需要的,对孩子有所了解,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让孩子爱上学习。

看完大李老师视频,很感动,要多一些这样完全懂孩子了解孩子的老师该多好,完全为孩子设计课程,就像德行高的医生,不是治病而是治人。教育也是,我的不是讲一节课,而是育人,完全按孩子的发展去设计一堂课,把孩子当成课堂的主人。

我相信我们当老师的,我们作为爸爸妈妈,也会讲那些古老的故事,但是我们不会结合到课堂中,让课堂变成一个有趣的课堂,其实一堂好的课程滋养到自己才能滋养到孩子。

要点四:

讲完藏宝图以后,孩子们又去寻宝(鹌鹑蛋),寻完宝以后回到教室里面要去享受宝,孩子放心去制作自己的藏宝图。

其实学校里也是像大李老师这样先讲完知识以后,然后让孩子去练习知识,但是不同的是有很多在教孩子知识的时候会用硬邦邦的要求,逼迫的方式去让孩子去学习,但是大李老师的课堂上,他会让孩子用他的直接经验和实践全部结合在一起来去学习。

大李老师用经验和感受让孩子们输出一张藏宝图,整个过程都没有离开皮亚杰的发生学原理,所以说在大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真正高级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就是在这个课堂上对孩子进行一个全人格的建构。

而且这堂课上也具备了前面我们学的幼小衔接的四条预备转化。比如说课堂秩序纪律,适应课堂的能力也建立起来了,帮助孩子在建构学习的新模式,从身体学习到大脑学习的转化,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

在芭学园这样的课堂是基本上一年都是按照这样的一个模式上课,孩子上小学后会马上适应,不至于焦虑恐惧。

桃子老师说李跃儿老师新浪博客中有这些课程,我一定去看看。

游戏化的语文和数学英语都可以应用上面大李的让孩子参与,已有知识和场景经验加上具象到抽象的转化的课程,符合孩子发展认知,让孩子沉浸在课堂之中,学习之路还很长,希望孩子们可以快乐的学习。

错误帮助所造成的问题

1.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文化探索过程,看到孩子爱好文化知识就不停地给孩子灌输文化知识,使孩子对文化知识失去探索兴趣。

2.不时的拷问孩子已学过的文化知识,使孩子对学习文化知识丧失信心。

3.在孩子不想继续工作时,督促他延长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使孩子对学习文化知识丧失了内在动力。

5-6岁发展群体关系时期的帮助

1.只要进入了群体,儿童都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2.没有群体的孩子只要有朋友,也会获得很好的社会性能力发展。

3.被群体忽视的孩子是需要帮助的孩子。

5-6岁发展群体关系时期的帮助

1.为了进入群体放弃个人情感

2.为了进入群体而放弃个人意图

3.为了进入群体而放弃个人立场

在关键期中的群体规则训育:

只要有群体生活就要有群体规则,建立规则的过程是一个严格的过程,但是严格不等于严厉。

什么样子的严格,就是在在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会一丝不苟,我们去坚持始终如一的去坚持这个规则。

而严厉是什么样子的严厉,是在这个严格的基础上会带有一定的情绪去斥责孩子的行为,所以他们不一样。

但是对于严格来说不能说有时会严格,有时候不严格也不行。

有一个特别好玩的这个实验:
山上有两群小猪,两群小猪都是围着栅栏,在栅栏里面生活,那么有一群小猪的围栏是一直通电的,另一群小猪的围栏是有时候通电有时候不通电,这个小猪冲的时候小猪都能感受到是有电的,知道它不能冲出栅栏。
小猪每次吃食后都会去晒太阳,都会去在这个栅栏里面去活动,但是有时候通电有时候不通电的,这一群小猪,在围栏里面他有时候会特别庆幸的是吃食以后就冲出去了,但是有时候又没有冲出去。
一段时间以后会发现一直有电的这群小猪经,它们无论是从饮食上还是它们的心情和体重上都是直接往上走的。
而有时候通电,有时候没电的这群小猪,它们的显得越来越恶劣,各方面都不好。

在这个实验当中就会让我们发现在群体生活是需要有规则的,而且这个规则一定是要去始终去坚持。有特例,比如说我们会在一个企业里面,有时候会说有一个有破格录取,但是这个破格录取也是前提,一定是有规则才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破格录取。

举例大李老师给迟益阳建立原则

建构原则的方式:

1.建构原则的方式有很多种

2.对孩子有明确的要求

3.给孩子自由的边界

4.在建立原则时家长和老师的态度请看讲座《儿童的品行教育》,平静温和的建立原则。

建构的方式:

1.对3岁以上的孩子(2岁以下的孩子可以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不强行把孩子抱走,却使他无法进行那项事情;

2.无论孩子怎样攻击你,都保持心情的平静和面部表情的平和;(妈妈的自我修炼过程)

3.无论孩子怎样挣扎,你的手怎样使劲,但是面部表情都不要变得净狞;(自我控制情绪的修炼,不断的觉察自己,不要把自律变成他律)

4.在孩子放弃后,跟孩子一起快乐地离开,给他介绍其他的工作。(大人要营造快乐的氛围)

期待与你一起成长:心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做一个温暖的人,浅浅笑,轻轻爱,稳稳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