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几种产品思维

2019-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玩单反的PM小老弟

    产品经理的一个重要技能就是产品思维,说白了就是你看待事物时思考的方式。自从开始打算做产品经理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产品思维。

    一.本质思维:第一性原理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会看到很多产品,接到很多需求,那么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洞察其本质。类似于我在开头说的那句“说白了。。。”。但在事实情况中,常常我们会犯很多错误,比如生物学上我们讲的条件反射,及在长时间做一件事后,我们会形成固化思维,就像一有提到鸡蛋,我们会想到它是用来做饭的,但是其实鸡蛋还可以用来美容,甚至我们都会忘记鸡蛋还有孵小鸡这个原始作用。这样的条件反射在心理学上也有对应解释----路径依赖,在某条路上走多了,习惯于自然,于是我们就忘记了自己最开始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对于这样的一种常规的心理因素,我们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在每次看到一件事物时,我们在内心告诉自己“它是被设计出来的,它的设计都有其原因,不存在天生就是这个样子的。”,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我们就开始去思考如何挖掘本质。

    挖掘本质,连环追问法。我记得很久前在一个产品社区群里有人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在设计产品原型时,可不可以使用已有的成熟作品?”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是“避免重复造轮子,看透设计本质,思量是否需要优化。”通常我们使用的连环追问法分两种对象,一是“对问题的连环追问”,二是“对人的连环追问”。当我们的对象是问题时,我们询问当初为何它这样被设计,它作用是什么?这样设计的前提是什么?这些前提条件目前是否还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是否有新问题的引入?当我们的对象是人时,我们知道人很多时候在被提问时是很难说出你想要的答案的,如果你的问题不够明晰,那么就更加困难,这时候就考验我们的提问技巧,这里有一个方法叫做“助产式提问”,核心要点是“‘共情’心理,站在对方的角度提问,并且鼓励对方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第一性原理的误区,“为了创新而去创新”,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觉得自己看到的东西都是可以优化的,哪怕这样的“定式”经过了很多人的验证,但很多时候成熟的“定式”往往带有最高的效率。在程序员里有一句话叫“重复造轮子”,对于已有的轮子,我们只需要看清本质,思量前提是否变化,再考虑是否需要优化,优化的成本与带来的效果如何。

二.相对(逆向)思维

    相对思维,及逆向思维,这是一种很难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考虑不到逆向思考,暂且说想到了,我们也经常是不知道如何思考。举个例子,在为了突出一个东西明亮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要不断加强它的亮度,或许把它周围的环境调暗些,同样能达到目的。再比如大润发打败了家乐福,沃尔玛,成为中国销售冠军,但是最后却被阿里给收购;佳能相机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在全是尼康,索尼,二是所有的优质拍照手机。这些都是相对思维,逆向思考。

    我们在做产品时,竞品分析是我们常做事物,那么在我们分析竞品时,发现了竞品存在的劣势,我们怎么做?完美的避开这个坑?这是大多数人会做的,但是我们是否想到把对方的劣势转为自己的优势?在一个点上拉开距离,可以更好的快速战胜对手。

三.抽象思维

    我曾经与一家公司的产品总监聊过天,在我问他最在乎面试者什么技能时,他说“抽象思维”,在我看来所谓的“抽象思维”类似于我在做开发时的“面向对象开发”思维,就是我们在看到一个具体的事物时,要做的事是将它抽象话,提取特征,可能是你看到一张表你就知道背后的数据结构,也可能是你看到一组数据你就得到数据体现的结果。

    这里希望我们能有“上帝视角”,就是从看到交互样式,简单的使用体验,到进一步察觉背后的隐形框架,交互路径,设计理念等。但是所有的事都不可过度,毕竟我们的产品做出来是给普通大众用户使用的,这又需要我们的产品做到足够“接地气”,适时的降低自己的视角,这样更容易把握用户的本层需求。

四.系统思维

    在日常工作时我们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做一件事就是单纯考虑这一件事,这件事做之前是否要考虑其他因素,这件事做出来是否会影响其他事,这些就会被忽略掉。但是往往我们手头的事都是当前项目的真子集,如果我们把这个项目当作系统,那么手头做的事就是这个系统里的一条条任务线,这些任务线互相影响,并非互斥的关系。

    系统思维要求我们在做一件事时,考虑到与此相关的其他事。举个简单的例子,程序猿在开发编程时,他们会先设计框架,然后后面的每一次的模块编写都要考虑会不会影响整个架构,会不会把方法写死,“可扩展性”和“鲁棒性”是开发们的追求之一,而这就是对系统思维的要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