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王守仁(上)

2020-12-20  本文已影响0人  女侯爷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着天生的英雄,只要过日子,就会有困难,有困难就会有障碍,你会开始畏惧,畏惧所有阻挡在你眼前的障碍,当你感到恐惧和痛苦,支撑不下去的时候,你应该同时意识到,决定你命运的时候到了,因为畏惧并不是消极的,事实上,他是一个人真正强大的开始,也是成为英雄的起点,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的人就是英雄,真正的英雄,畏惧并战胜畏惧的人,关键只在于那畏惧的一刻,你是选择战胜它还是躲避它。人生的分界线就在这里,跨过了这一步就是英雄,退回这一步就是懦夫。

认知改变: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畏惧不是一件好事,甚至会自我鄙视,鄙视曾经畏惧的自己,为此还曾消沉过,看过这一段之后,哇塞,心境马上不一样了,原来咱不是懦夫,而是英雄。不管怎么坎坷,毕竟我已经从那段畏惧的岁月中走了出来,为此,深深觉得需要给自己点一个赞。

在那座看似岌岌可危的城池中,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守军,顽强的对抗着他,而击败自己,创造奇迹的,正是这种力量,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勇气。无论局势如何复杂困难,前景如何黑暗,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希望,始终坚持着他的努力和抗争,这场战争是一个关于勇气和决心的故事,是一个在绝境下始终坚持信念的传奇,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认知改变:这一段话我深有感触,无论在多么难过的时候,那一种难过也只是一瞬间,你不能确定你的未来一直是这样的难过。古语有云:物极必反。当你觉得自己已经到了困难的极限时,也就到了你要一天天变好的时候了,只要你再坚持一下下,就会否极泰来,而在你熬过那一刹那以后,你会发现,你一天比一天幸运,一天比一天开心,相信我,没错的。想成为长期的胜利者,你要培养自己无所畏惧的心态和精神。

根据厚黑政治学第一定律,小人物敢弹劾大领导,排除个人精神失常的因素,唯一的结论就是有人指使。

认知改变:钢铁直女的性格,根本想不到后边还有这一层关系,只是看啥是啥,不会往深了想一点点。自从看过这一段,再不傻呵呵的听之任之了。对于平时就说话夸大其实的,会再多听听他身边其他人的说法,然后综合一下,就知道了,我还是太年轻了,呵呵。

真正的政治老手,是不同于常人的,他们炒菜时从来不用大火爆炒,只用小火慢炖,打仗时从不中央突破,总是旁敲侧击。

认知改变:我其实觉得政治离我很远,不能说从未接触过,只能说因为性格使然,从未关注过。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离这样的世界很远,甚至可以说根本不适合,学了这么多的历史,发现,一点不懂人情世故,不懂一点厚黑学,实际上是低情商的表现。用S老师的话说,就是粗人一枚,所以立志要好好改进,懂点人情世故,不是为了套路,而是为了大家更加愉快的交往。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这首诗的名字是《蔽月山房》,是王守仁12岁做的诗,是他第1首流传千古的诗作。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敏锐的从他这首诗中感觉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玄妙,他第1次认识到,自己的儿子,非同寻常,书房容不下他,王华便决定带他出关去开开眼界。

认知改变:伟大的人都有眼光独到的父母或师长,能够发现他的特别之处,并加以培养。我们作为家长,也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多感受他的真正需求,加以引导和培养,做一个开明负责的家长,收获一个开心幸福又优秀的孩子。而不是一味的只知道追求成绩,分分分的挂在嘴上。

王守仁不是一个怪人,那些嘲笑他的人并不知道,这个看似怪异的少年是一个意志坚定,说到做到的人。四书五经早已让他感到厌倦,科举做官他也不在乎,17岁的他就这样为自己的人生定下了唯一的目标——做圣贤。

王守仁自己也摸不着头脑,所以他出没于佛寺道院,希望从和尚道士身上,寻找成为圣贤的灵感,但除了学会念经打坐之外,连圣贤的影子也没看到,他没有灰心丧气,仍然不断的追寻着圣贤之道。终归是会找到方法的,王守仁坚信这一点。并且不断的寻找,终于,18岁的王守仁,遇到了一个书生,认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答案就是,朱熹的格物穷理。

认知改变:圣贤果然不一般,早早给自己定下人生目标,而从定下那一刻开始,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索,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实习这个目标,一个地方失败了不要紧,还有下一个地方,终归会找到方法的,多么坚韧的意志。

朱圣人的结论是,要用客观世界的能力,去对抗主观人性的欲,而这才是世界的本原,通俗的说就是,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欲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可是王守仁开始怀疑了,这源于一件事情的发生。王守仁,在一所寺庙中见到了一位禅师,他拜见了禅师,希望得到更多的启示。可禅师让他失望了,只是与他谈论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经禅理。随后,两人陷入了沉默,在漫长沉默之中,王守仁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他开口发问:“有家吗?”禅师睁开了眼睛答:“有”。“家中尚有何人?”“母亲尚在”,“你想他吗?”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即刻的回应,空荡荡的庙堂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窗外凛冽的风声,良久之后,一声感叹终于响起:“怎能不想啊?”然后禅师缓缓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王守仁站了起来,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严肃的说道:“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听到这句话的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的流下了眼泪,他庄重的向王守仁行礼,告辞而去。第2天他收拾行装,舍弃禅师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寺庙的住持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上门求佛的人,竟然把自己的禅师劝了回去,要让他再呆上几天,只怕自己这里就要关门了,便连忙把王大人请出了庙门。王守仁并不生气,因为在这里,他终于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将天理和人性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

认知改变: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笑的掉了眼泪。王守仁太厉害了,居然可以把禅师规劝还俗。可是笑过之后,就是深深的发人深思了。王守仁是有多大的本事才能让修行的禅师被规劝回家。如果不是真的深入内心,真的深感愧疚,禅师又怎么会做出还俗的事情呢,说到底还是心里想的。从心而论,于是遵从了自己的本心。所谓的知行合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