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是重新认识自己?
我从未问过自己,我是谁。
我也没有思考过,我是谁。
我不是哲学家,也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说。
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自己,开始让自己每天问自己:我是谁。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自来到深圳,能结交几个有思维的人,与其谈论的话题都是有深度的;我是个不喜欢去思考的人,比较喜欢依赖身边的人,但是这样的性格来到了深圳,真的不适合。
单纯,不适合用在社会上。
我,在遇到挫折后,会安慰自己。那件事只是想的太少,做事没有考虑全面,所以才这样子,要是考虑全面了就会做的更好。
以前多愁善感,悲春伤秋,活像个林黛玉。
说好听点是林黛玉,说不好听点就是:有着林黛玉的愁,却没有林黛玉的才与貌。
似乎,一直在逃避挫折,现在回过头看看,感觉自己好像真没经历过大风大浪。
即使,有困难,我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怎么去解决,而是求助于人。
这也让自己独立思考和思维能力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在看张德芳《遇见未知的自己》后,我也开始重新来思考自己。
书中开篇着重描写环境气氛来吸引读者静下心来看下去,然后写一个叫若菱人在荒无人烟的山坡上急速的开车,突然,车熄火了。外面还下着雨,不知道该怎么办,脑中总有个想死的念头。
她觉得活着好累,心在乱岗,打开车门,不知道要去哪里。
在冬天的雨夜,在那样一个荒郊野外的山区,一个没有手机,没有汽油的孤单女人,该怎么办?
她很幸运的遇到一位老人,教她怎么去认识自己,认知自己。
老人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是谁?
若菱回答了很多答案,老人都不满意。
那个问题要是来问我,我也会和若菱一样回答的,我是谁?我叫某某,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那样的回答却只是对于一个人身份的认可。
老人和若菱的对话,进一步的将人的思维引导了另一个问题上去了。
你是谁?
你是一个身心灵的集合体。
我是谁?
看着这本书,陷入思考。
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存在的意义,因为只有自己觉得生活美好,人过的快乐就好。所以我的个性展示的都是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没有顾忌到其他人。展示的一些容纳,看似是对其他人的包容,实则是对自己没有原则。
我是谁,这重要吗?
世界上少了一个你,地球和太阳还是会转。
从开始认识自己,到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接收一些事情,并且处理完美,追求真我。
道可道,非常道。
以前自己看书,虽然满心感慨,但却很少写出感受。
我没怎么读懂那本书,我看完了这本书,我很多想法,思维很乱,理不清,也道不出来。
我也只能从新再看一次,慢慢地学会思考。
从过去到现在,在这美丽而崎岖的人生路上,我没能与自己进行短暂而尽兴的交谈。
经历过的迷茫,与孤独握手言欢,从负隅抵抗,到冷静旁观,拨开遮蔽的迷雾,发现每朵乌云都镶着金边。 这半年,除了发生一些事之外,我改变了什么?
我迷茫,我都忘了自己是谁,为什么而活?感谢身边的一些人,在我迷茫的时候,指点迷津。
他们给的光芒,是一点点。
即使是那一点点的光芒,一点点可能的希望,我重头开始,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永远有和煦的灯火,照亮着小小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