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诗话(二):爱国之心,至死如丹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人到了临终前,才知道,原来过去的种种,都如镜中花、水中月一般是空的,但是我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等到朝廷的军队渡过淮河,收复失地,定鼎中原的时候,家庙祭祖,千万别忘记了告诉我这个好消息。
陆游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正如他在《感事六言》中写道:“两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他的一生,充分诠释了什么是至死不渝的报国信念。《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在他生命的最后,发生了怎样的感人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陆游生命的最后几个时辰,领略那颗至死如丹的爱国之心。
公元1210年腊月,距离农历新年还差几天,家家户户整饬一新,迎接新春的到来。南渡的小朝廷偏安一隅,老百姓的脸上并没有太多喜气洋洋的神采,但毕竟万象更新,多少对新的一年有所期待。只是这一切不浓不淡的喜悦,与陆游一家毫无关系。
85岁的陆游正躺在床榻上,一场大病来袭,湿冷的冬天对耄耋老人并不友好,尽管屋里烧了暖暖的炭火,但老人的面色青白,指尖阵阵发冷。他心里明白,自己大限将至。
活到85岁,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实属罕见,就算闭上眼睛去了,也是喜丧。但陆游心里没有一点含笑九泉的欣慰。他透过重重包围的满堂儿孙,从缝隙中向北望,目力虽不及,但思绪已飘出很远很远。年轻时的种种爱与恨,恩与怨,都随着记忆的消退渐渐模糊,唯有一件事,始终是心里过不去的坎。做了一辈子铁马冰河的梦,结局是僵卧孤村,梦里依稀可见的曲江池馆、灞桥烟柳,终是没有等到人来。不甘心,抗金的大业未完成,蒙古的铁骑又南下,实在是不甘心啊。
陆游收回了目光,扫过床前的儿孙,这是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乌央乌央的家人站满一屋子,是否有人能继承他的遗愿呢?涣散的目光渐渐凝聚,期盼地一一划过眼前人。他颤巍巍地开口,留下了这辈子最后一番嘱咐。在这份特殊的遗嘱里,没有交代如何划分家产,如何安置家人,儿孙自有儿孙福,这些不需他操心,唯一放心不下,一遍遍叮嘱的,是在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天,一定记得到牌位前告诉他。
张浚在弥留之际大喊“渡河!渡河!渡河!”辛弃疾在去世前高呼“杀贼!杀贼!杀贼!”重要的事说三遍,陆游是不是也喊过“北伐!北伐!北伐!”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北伐的心愿,羁绊了他的一生,甚至成为了执念,这是毋庸置疑的。
陆游渴望成为像谢安、范仲淹那样“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但归根到底,他们是不一样的。谢安曾率东晋军队,击溃前秦苻坚的百万雄师,在历史上留下淝水之战的军事神话;范仲淹曾在西北经略三年,扭转了宋夏战争初期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迫使西夏王李元昊求和,恢复了宋夏边疆的安宁稳定。但陆游,就像他的《诉衷情》一词中写的那样,“平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他一生中离战场最近的时候,是跟随王炎幕府驻扎南郑的短短7个月。这7个月,也是陆游距离建功立业梦想最近的一刻。
陆游渴望建功立业,这不是空想,也不是妄想。他的《剑南诗稿》中九次记述了他在秦岭打虎的经历。他绝对不是我们常识认知里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质文人,而是孔武有力的壮士。但哪怕拥有这样强壮的体格,在“不敢打、不会打、不愿打”的消极抗金大环境下,也是没有用武之地的。在南郑的军队里,他更多做得是文书工作。哪怕是这样的从军经历,也让他在往后余生中一直津津乐道。陆游作有《清明》一诗: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甚至连驿路边的一树梨花,都能让他念念不忘。可见他对军旅生涯是多么渴望。然而,更多的时候,他只能偏居南宋的大后方,对着抗金最前线大散关的地图,抒发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苍白意愿,在夜晚做着“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无谓美梦。
陆游致力于抗金大业,力主收复中原,但屡遭挫折,一生郁郁不得志。这让他一度十分失望和痛苦,但无论再失望再痛苦,他爱国的一片丹心,至死未曾改变,反而如陈酿的酒,愈加真挚、愈加坚定、愈加热烈。
这是一首绝笔诗,但他的基调绝不是哀婉悲凉的,而是振奋激昂的。因为每一个伟大的英雄在临终前,从来不计较个人的生死,而是为未尽的祖国统一大业饮恨,为后死之士鼓劲。
陆游的人生到底结束了,但是历史的车轮仍然滚滚向前。无论生前身后,上帝视角的我们知道陆游永远也等不到那一天了。1279年,苟延残喘了五十年的南宋小朝廷,走到了终点。被蒙古铁骑逼迫到无路可走的南宋最后一支军队,在崖山海战中宣告战败,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8岁的末代小皇帝赵昺跳海而亡,南宋覆灭。这个小皇帝从出生开始始终活在灭国的阴影中,这一刻终于得到了解脱。44岁的陆秀夫后背宽厚,臂膀有力,他将小皇帝绑缚在自己背上,怀里抱着石头,从悬崖上一跳而下,毅然沉入了海底,虽然直面死亡,但小皇帝觉得有亦臣亦父的陆秀夫的陪伴,让他感到无比安心。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文人的气节,在陆秀夫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陆秀夫是何人?是与文天祥并称的,大名鼎鼎的宋末三杰之一,是两宋历史的最后一个亲历者和见证人。更有趣的是,历史上有一种说法,说陆秀夫正是陆游的曾孙,此说法未得到考证,但如果属实的话,我想,陆游的在天之灵,应该感到慰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