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七十七|香江鸿儒:饶宗颐传【1】
这本书是描写国学宗师饶宗颐教授传奇一生经历的书籍,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在描写饶宗颐教授传奇一生的时候,是比较简化的描写,也就是说他对很多故事内容或者说故事情节都省去了,并没有直接的去更深入的去细化他的很多的人物经历故事,有点像是把维基百科的内容进一步细化的表达出来,而成为这一本书的样子。
但是这套丛书的名字叫做大家小书,也就是说,可能这套丛书的性质本身就是以这种比较的简练精悍的方式去把一位大家的人物生平事迹简单地勾勒出来,所以会有这种感觉,也实属正常。
本书的第1部分,表述的是饶宗颐先生出生的环境以及小时候的成长经历。饶宗颐先生出生在广东潮州,潮州这个地方,从文化上看,曾经韩愈在这个地方做过官,也新办过文教,因此这个地方人文历史传统是比较悠久的。
从经济上看,潮州商帮是中国最有实力的这个商业群体之一,所以从这两个维度来看饶宗颐先生出生的社会环境背景,无论是文化资源,还是经济资源都是比较雄厚的地方。
再来看饶先生出生的家庭,他的爷爷是潮州商会的会长,他的父亲毕业于上海政法学校,担任过越南报的主笔,跟柳亚子等人创办过革命文艺团体南社,接受过民主共和思想,在潮州时,经常跟潮州学界的学人进行思想交流和学术交流。
仅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就可以知道,饶先生出生的家庭环境氛围是多么的优越,不仅有经济资源,也有文化资源,这个在后面还有更多维度的体现。
饶宗颐先生出生的时候,他父亲给他取名为饶宗颐,字伯濂。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是因为他父亲喜欢理学,希望他这个长子效法这个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所以名字里面叫宗颐,而这个周敦颐,字濂溪,所以,饶宗颐,字伯濂。
饶宗颐在小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比较孤独,但是他并不为这种孤独苦恼,反倒是乐得清静,专心地去研究自己的学问,而他的父亲,也是在这个时候,在广泛的收集藏书,然后因为家里有钱,然后也有各种学界的朋友,有渠道,所以他就建成了一个藏有10万册古迹的天啸楼,那么这个饶宗颐先生呢,跟其他小孩不大一样,别人小孩可能喜欢天天出去玩泥巴,玩游戏什么之类的,他就天天泡在这个天下楼里面自由自在地读书。
还有就是他的伯父,就是也是一个学问家,画家,还是一个收藏家,他伯父收藏了很多那种古董,像陶瓷,古钱等等。这些一般人都无法接触到的东西,他都能够直接接触到,那么这些东西都成了他日后做学术的学术资源。
前面已经说了他的父亲不仅懂诗歌创作,而且跟学界也有很密切的关系,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善于考据,研究佛学,理学,以及乡土文献学的一个学者。那么他父亲这方面对于他的熏陶也是特别大的,后来饶宗颐先生回忆自己的家学功底,就包括以下5个方面:一是家里训练他写诗、填词,还有写骈体文、散文;二是写字绘画;三是目录学的训练;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他在这个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教他读杜甫的诗和读周敦颐的文章,6岁的时候就学习书法,当时描摹的是颜真卿与柳公权的帖子,而且他还不止跟他父亲学书法,他还跟潮州的一个著名的书法家蔡梦香学习魏碑。
8岁的时候他父亲送他到学校上学,但是呢,他上学好像也没什么朋友,反正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自己老爸创建的天啸楼,不仅在学校里面读书,回到家里还跑到天啸楼读书。他9岁的时候就能自己去自行阅读一些古籍,也能够把史记当中的一些名篇背了下来。
他还学习了这个打坐,据研究是受这个佛家,道家的书籍的影响,具体一点的话。就是这个佛学家蒋维乔先生的《因是字静坐法》这本书以及日本人藤田的腹式呼吸和井田的胸式呼吸,直到这个后来的时候,他发现这个井田死的比藤田死得早,所以就没有继续练习这个胸式呼吸了,但是他一直在练习着腹式呼吸,他认为这种练习的方式,能够让自己具备精神高度集中的定力。
他11岁的时候又跟一位精通山水花鸟画,宋人法帖的大家杨栻学习画画以及书法。也是在这个时候,他把这个清末明初的一位大画家叫任伯年,他的100多幅画都临摹了一遍。其实无论是他家里给他请的老师也好,还是他家里的亲戚,大伯父,二伯父都是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有研究,而且还有相关的这种文物古董的,珍藏品,珍品,所以这些都是铺垫他将来学术研究的基石之一。
他在考上初中的时候,没到两年就休学了。那是因为他觉得学校里老师讲的太浅显了,还不如自己看书学习来的深厚,而且学校里面可能太拘束了,还不如自己去自由自在地在自天啸楼里学习。他的父亲也同意了,所以他就休学了。不过他在初中上学期间遇到的一位老师王韩,教他写古文要从韩愈入手,对他的影响很大。
当然还得返回来,再来看他父亲对他的影响,前面已经讲过了,他父亲对他的一些影响,那我在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那就是前面讲过,他的父亲比较擅长考据,那么这一方面的原因是跟他父亲喜欢研究清儒学案,密切相关,因为清代的学者特别注重这个朴学,也就是考据这一块儿。
那么他自己在这个清代学人当中,特别喜欢两个人,一个是孙冶让,一个是顾炎武。孙先生对他的这个影响,更多的可能是侧重于考据这一块,还有就是经学,文字学,目录学等等方面。顾炎武先生呢,可能就更多的影响他去艰苦的探索学术的恒心,还有就是实地考察等等影响。还有他爸的《王右军年谱》让他喜欢上了书法,以及《〈佛国记〉疏证》,他将来会去印度,可能跟这方面也会有很密切的关系。
本书的第2部分,这一部分是在讲饶宗颐少年及青年时的成长经历。他在14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但是他父亲生前要编撰的《潮州艺文志》还没有完全编好,所以他子承父业,沿着父亲的线索脉络,自己花了三年的时间,终于把这个65万字的地方志编撰出来了,这部地方志当时不仅是潮州有史以来在艺文方面最为系统的志书,而且其采用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编撰,精研创新,被誉为“方志史的里程碑”。
也是这个学术著作铺垫了饶先生青年在潮州的学术名声。他在这个期间,还写过一首诗,叫做优昙花诗,这首诗后来被学者高度评价,认为他是神童,如果他潜心研究学问,将来他的文章可以跟历史上的那个西晋诗坛代表之一陆机相媲美。
也正是因为饶宗颐帮父亲最终编撰完了这部地方志,所以不仅训练了他的目录学的学术能力,也帮他走进了一片新的世界。在这里需要指出的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目录学是什么?在我查阅定义的理解里,就是对中国传统文献经典进行提要,分类编目,校勘,以及不同版本学术成果的研究等等,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而这个另一片新的世界,指的是当时的中山大学就将其聘任为广州通志馆研究所的研究员。要知道当时的饶宗颐是一个中学肄业,而且年仅19岁的人。这一方面得益于前面讲到的就是他帮他父亲编撰好了潮州艺文志,还有一方面就是当时通志馆的馆长温廷敬的提携和推荐。这个人其实可以算是他父亲的老师,而且呢,他父亲之所以要编撰了潮州艺文志,也受到了他的影响,所以这也算贵人提携。
在这个研究所工作的时候,他的兴趣又转移到了这个古地理学,或者叫做历史地理学。当时他写了一篇论文《广东潮州旧志考》,这也是他的最早的论文,发表在历史地理学科创始人顾颉刚创建的《禹贡》上,后来在这个报纸上还发表过很多相关的历史地理类的论文,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为他将来的一部学术著作《楚辞地理考》奠定了基础。
在1938年的时候,由于日本人南下入侵,所以这个他在这个通志馆的工作就停止了。在他通志馆这个研究学问的期间,不仅在做前文所表述的学术研究,而且在这个阶段,他也读过五四新文学,像鲁迅,周作人等等的作品,也曾修完过商务印书馆的英文函授课程,以及阅读西方的哲学,社会政治学等著作。
本书的第3部分,饶先生在结束这个通志馆的工作后,受他的中学老师,也是号称岭南的一代词宗詹安泰先生邀请去了这个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教课。但在1939年他的家乡潮州也沦陷了,所以不得不背井离乡。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以马粪为题,写下了一篇控诉日军人宝行以及对受苦受难的广大中国人民同情与怜悯的诗。
后来这个詹先生去中山大学当教授去了,所以又推荐这个饶宗颐来中山大学当研究员,但是那个时候,饶宗颐在汕头,由于这个战乱,所以说不能够直接的去到那个地方还得绕路,他还得绕到香港那边去,但是没想到在绕路的过程当中他患上了疟疾,所以就在香港养病了两个多月,后来他养病好了之后,家里的人以及他的妻子又不准他去了,所以他就在香港留了下来。留在香港这个地方,对于饶先生的学术研究生涯而言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
他在这个期间认识的两个人,做了两件事儿,又进一步拓宽和增进了他的学术功底。第一个人王云五,当时是商务出版社的总经理,邀请他去编撰中山大辞典,那在这个过程当中,饶宗颐先生,可以一方面看商务印书版的相关的藏书,还有就是他负责编撰经史书籍这一块儿的题解与重要篇目的题解。
那么这个过程呢,就是铺垫了他身后的经史以及诸子百家的学术基础。再有就是编那个页码的时候,王云五先生自己发明的八角号码,需要查甲骨文,金文,也是在那个时候,饶宗颐接触到的甲骨文。
第2个人是叶恭绰,邀请他去参与编撰全清词抄,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的古文字学功底以及词学方面的研究,得到了一个很好的锻造和成长,后来他写了一部著作《词集考》,被一位日本学者认为,就说有了这本书之后,那么你读词,那么你就从这里开始读起,当然,还不仅仅是在于词学这一块儿,还有敦煌学,宗教学,音乐史等等方面,都得到了开拓和精进。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写了很多论文,而且在1940年时,他还写出了他的成名作《楚辞地理考》,在这本著作当中,他有理有据的驳斥了这个钱穆先生的很多观点,有学者认为这本书深入堂奥,发前人之所未发。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于是,他又得逃离这个地方,回到了广东揭阳,在这个逃难躲避战乱的时候,他还不忘研究学术,他在揭阳这个地方,收集地方文献资料,准备研究,并且顺便还研究了这个地方的一个贤人郭之奇,以及修订与整理他的年谱和相关资料。
后来,他又在朋友的推荐下,去到了无锡国专教书,在这里他认识了他的一个好朋友,中国古典文学以及明清诗词研究的专家钱仲联,但是他们身处的战乱环境实在不大,允许他们能够安定下来,潜心研究学问,交流学问,他们需要不停的躲避日本人,从这个无锡跑到蒙山,又从蒙山跑到瑶山,又从瑶山逃到这个龙头村等等。
但是他们在这个逃亡的过程当中,还不忘研究考察当地的历史遗迹或者说风俗文物来做学术研究,在这个过程逃亡的过程当中,后来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在这个时候向饶先生学过如何填词写诗。
在这段颠沛流离的岁月里,虽然学术创作没有什么太多的成果,但是他的诗词确实有相当多,他把自己这段时间写的诗词编到一块,命名为《瑶山集》。作者认为这部诗歌,有两大特点,一是表现的这个饶宗颐先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处变不惊的淡定,二是,学人诗,在这些诗歌里面,不仅有诗人自身的这种情感关怀,社会关怀,超拔独立的人生境界,还有相关的史识,哲理,具体事件,情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