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3听书笔记:《未来呼啸而来》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斯蒂芬·科特勒和彼得·戴曼迪斯,他们不仅是美国高科技圈的热门人物,还是理性乐观主义的代言人。科特勒是《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等报刊的专栏作家,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另一位戴曼迪斯,是个了不起的连续创业者。他硕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航天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目前是全球商业太空探索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太空、长寿、风险投资等领域创办了二十几家公司。2014年还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50大杰出领袖” 之一。他坚信,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另外,这本《未来呼啸而来》是科特勒和戴曼迪斯的第三次合作的作品了。他们的前两部作品分别是《富足》和《创业无畏》,我们听书栏目都解读过。这三本书被共同称为“指数型思维三部曲”。
这个指数型是什么意思呢?作者认为,像量子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区块链等这些新技术并不符合线性发展的规律,而是呈指数级增长的。这些技术会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加速时代。因此,如果想理解人类社会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就得关注这些新技术会带来哪些影响。
超级高铁,单看这么一件事,确实是交通出行更方便了。不过,如果我们考虑它只是速度更快,那就把重点放错位置了。这件事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基于这个速度快,基于这个技术本身所延伸出的一系列社会结构的改变。
一个超级高铁的出现,就可能会颠覆整个房地产、汽车和能源行业。你想,一方面,我们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少了,住在哪压根没那么重要了。我们口中所谓的社畜,不就是被房价压得喘不过气么。这下好了,关于房产的这条鄙视链突然消失了,“爷北京二环内两套房”,这话再也说不出口了。更进一步来说,未来某一天,真要是从北京到上海,时间缩短到了半小时,跟任意门也没差多少了。而且,放在楼市里的钱少了,这些资金可以多用来创新创业了。另一方面,超级高铁和自动驾驶的出现,你可能完全没必要专门买辆私家车了,更不用考虑加油、充电、找停车位这些问题。
再比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除了让我们有更多娱乐方式,它的重点在于让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协作再也不受空间约束了。这些会对旅游、教育、医学等行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单看某一个技术好像不起眼。一旦这个图景放大,从技术引发的一系列社会想象的角度来看,这事还真就不一样了。
作者提出,所有这些技术进步,无论看起来多强大,实际上都是旧闻。真正的新闻是,现在技术爆炸的时机到了。这恰恰和我们第二个奇怪的感觉有关。
你发现没,每当十年过去,你回想十年前,都觉得现在的生活有点不可思议。那个翻天覆地变化的节点,就是在我们的感受中瞬间游走没有被抓住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东西就是技术演化的本质,也是这本书核心的逻辑。这本书所有的脑洞和所有的设想都是基于这个逻辑展开的。
这个逻辑叫“技术融合”。所谓技术融合,就是你看到的所有新产品,本质上都不是单一的技术支撑,而是许多技术融合在一起产生的。
技术的发展会影响创新的速度,随着节省劳动力的设备越来越多,科学家和企业家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尝试、失败、再创新,我们大多数人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接受教育和学习。再比如,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今天,创新者通过数字货币、网络众筹和数据经济等各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找到资金。一个正向的循环中,能看到以破纪录的速度产生创新,生成金钱,又转化成创新。还有,医疗领域技术的融合使人类拥有更长的寿命,抗衰老药物和医学手段的进步,会使更多人有机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两位作者在书里提到了很多新技术的应用。
比如为了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英国生物碳工程公司开发出一个由人工智能引导的种树无人机。大概的过程是先让这些无人机画出一个区域的地图,来确定主要的种树地点,然后向地面发射一种包含了凝胶状生长介质的种子荚。这些生长介质不仅可以起到缓冲作用,还可以作为加速植物生长的营养分配器。这样一来,一名飞行员可以同时驾驶6架无人机,每天种树达到10万棵左右。未来这家公司还打算组建一支由1万架无人机组成的种树大军,在全球范围内部署,每年预计可以种下10亿棵树,太令人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