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我诗红月亮:(编辑:卢卢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来一次心智启蒙运动——如何阅读

2017-12-22  本文已影响258人  锦焱

一、Boat的起源

它是怎样的一个组织?我们汇聚了怎样的一群人?

我们有在校的大学生、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公私企业的高管,大家因同时在韦博学习英语口语而相识,都对学习英语抱有极大的热情、都渴望通过英语打开认知的窗口。

但是韦博口语学习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不管是一年两年,还是三年五年,等到你从韦博毕业的那天,英语一样会疏于练习而蜕化,那么试问曾经花高价去学习英语口语是否还值得呢?

因此韦博的学习姑且只能看做终身学习的一个小小的驿站。先让雪球滚起来也许需要10个人,可是一旦开始滚动,便只需要一只手的力量就维持滚动。而Boat只需要做最后维持雪球推动的那一只手。

所以在Mike、Lincoln、Lemon等我们几个老人的组织下,2016年的某个日子,一个默默无闻的英语学习团队Boat就成立了。而在这一年多里,我们最开始的一批组织者也彷徨过,想要放弃过,可是它依然如同一个不太健全的婴儿走到了今天。我们的团队的制度建设也越发完善,人员数量也在渐渐增多,活动质量也在慢慢发生质的变化。

大家能够走到一起,也许不是我们有多努力,我想更多的是源于内心深层次的隐忧——英语也逃离不了用进废退的法则。

一群积极的充满热情的人,即使到了北极,也带着“钻木取火”的工具。

二、为何组织共读《西方文明简史》?

我也是第一批进入到这个群体的一员,于公于私,我都只希望它走得越远,队伍越庞大。每次都想要在团队无法走下去的时候,使出全身力气推它一把,记得才成立两个多月时,团队活力降到历史最低,很久都没有组织实质的活动了,等到我组织IGI《如何学习》时,参加人数才3个人。但是我依旧是做了有十个人参加的准备。

所选话题,也是我看了好几本关于学习的书,以及上Coursera和 Futurelearn,历时两年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我深知作为一个组织者,如果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就让我们失去了组织的意义。真正的组织者,不能只是将百度百科的知识换一种方式讲述给他人,他面对参与者时,应要循循善诱,引发思考,这个才是至关重要的。

于是,在我看完《西方文明简史》的第二遍,同时跟完孤独阅读者整整2个多月的阅读训练营后,我觉得我可以尝试着在Boat组织这场时间跨度极长的读书会了。

组织《西方文明简史》读书活动的初衷,并不是我一时头脑发热的冲动之举,而是源于我对大家普遍问题的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不仅仅是融合了我在孤独阅读者中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结合了我2017年在跟随冻菌教授(中国国内伯赞思维导图认证导师)学习思维导图的许许多多的经验,想要把所学免费的传授给大家。

这里不得不提到阅读的重要性,虽然网络上,交流中大家都反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但是毕竟听故事是一回事,有多少人能够把这些方法论落实是另一回事。

而面对Boat的群体,这个问题更难了。失败的经验也是有的,之前Darren试图组织一个阅读Social class,也是由于课程参加的人数寥寥无几,其人数跟抱着纯听故事的心态就可以去上的课,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而且那时的书本最多也不过200页,这次的我们要读的书,可是600多页的。

我却有想过这是给自己在挖一个大坑,我也想过,是否才跟了几章,参与度就会变为0了。但是在人生的大部分需要抉择的时候,我都是相对积极的那个人。我想即使没有人参加,我也提高了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如果有一个人参加,他便知道下次读书的时候,会用到思维导图的思考方式,去找“关键词”,去探索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

只要有一个人能够跟下来,那我就要组织这个活动,这个时候的我比一年前组织《如何学习》时成熟了不少,大概是指数级发展,此时的我设想了一切,已经没有任何对未来的失落和彷徨,只要有一个人参加,对于我来说,便是惊喜!

有些朋友以为我很爱读书,于是时常会让我推荐一些书目,但是这个推荐是极其盲目的,因为我大部分时候既不知道他的阅读喜好,也不想尽知道他的生活境况。所以有些书并不实用,他们便不会真正去读。但是《西简》我是一定要推荐的,不论大家是否有决心读完。

去年我还在犹豫报名燎原学院的时候,看着《西简》这本书,我心里默默念着,2017年我哪怕只读完这本书都好。这么想的时候,好像读完这本书肯定词汇量上万,至少阅读能力提高好几个台阶。

结果没想到事情比我想到的还好,我不仅仅读完了这本书,还做了为期8周的阅读理解,也通过这本书渐渐了开始接触西方文化的内涵,以此做为铺垫,又尝试阅读了《政治哲学导论》,这时我才明白,之前看到的许多著作,其实我根本没看懂。如同饿狼失去了嗅觉一般的悲哀。

思索几周终于找到了 结症,一切学科的阅读都需要启蒙!而《西简》才是我人文社科真正的启蒙读本!

昨日我读完了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每一句话,我都默默地在心里膜拜,不仅仅想骂一句:真他妈牛逼。(其实我从不骂脏话,写的太好,请允许我的失态)而时间追溯到去年,在我既没有读《西简》更不会去读《政哲》的情况下,如果我读到这本书,我会一脸懵逼的说,就这还能是名著!

其实不是世人傻,而是我不懂别人的智慧。

所有不理解历史背景的阅读,只是在数字数。无法到达深刻思考的境界——知识无用,思辨为王。

如今的我变成了卢梭的小铁粉,一切的起源都在《西简》那本书,也许哪天在我读完所有哲人著作时,我就会把它供奉到书柜的神坛。

一本书增加词汇量,构建世界形成的知识体系,不断帮读者打破舒适区,让知识获取的天堑变坦途。如此简单免去了在知识泛滥海洋中,交智商税的可能性。如此难,好像中了梦魇,身体无法动弹,没有了哪怕去尝试读一章的勇气。

三、说说你心中的小畏惧

1、完美主义思想阻挡了你前进的脚步

我最常见的小畏惧,其实就是完美主义在作祟。或许有些伙伴会说,600多页,30章,之前安排是一周一章,也要30周,而且一周读一章好难哦,我读不完,现在改到两周读一章,也还是会读不完。更别说口头的paraphrase了,算了,既然不能跟下来,那么我就不要开始了。

如果你真的这样想,我就想给你打一剂鸡血,并且怂上你两句,你的人生还过的不太完美,你没有当上皇后,你没有做成习近平,你是不是一出生就要放弃生命呢。大多数人肯定会说,野百合也有春天,我自己的生命我要活过才知道。

其实读书也是一样,谁也不知道这本书你是否能够看完,这中间会不会有突发事件,但是只要你今天,这会有时间,抽个时间,坐下来,拿上笔,能看多少就看多少。别太苛责自己,别被自己吓到,害怕的时候,彷徨的时候,就清空大脑,踏踏实实的读,就能治胡思乱想带来的百病。

也别说,有些人看完了,但是我没看完,讨论就可能跟不上。而所有的假设也只是假设,事实类的知识,告诉你,你便知道了,其实并不存在跟不跟得上的说法。你唯一跟不上的可能就是别人进步的速度。

2、另一个小畏惧是:只求方法,不愿实践。

说到如何阅读的大前提就是,读!而不是一味了去找方法而忽视了阅读本身的体验。技法永远都是技法,如果没有用到合适的人身上,就算是有再多的技法,也对读者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丝毫用处。

你说哎!浪费时间啊,读两页要花一个小时,抓狂啊,我读的太慢了!于是放弃。甚至会想,我可能太笨了,我都知道那么多方法了,为什么还是读得这么慢呢。

其实问题的本质就是读的少,自然读得慢。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一年读100本的网络热帖真的对你有用吗?花了10分钟去读贴,不如花10分钟去读一本经典的一段。我们知道即使是同胞兄弟,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中难免有差异,如何知道他方法是否适用于你?

如果不知道那就是去尝试。听道理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只有实践才能摸索出自己的道路。

你每天上班必经一条路,才能达到办公室,没有任何捷径,你也没有长翅膀。觉得那条小路浪费了你的时间,那么解决方法就只有一个,就是不去上班,但是你会吗?

读书同理。基本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去读。

四、如何防止走神?

很多人看到这里,也许就开始想要跃跃欲试了,于是马上买了书、本子,想要大干一场,发誓一定要走完一条荆棘之路。但是翻开书之后,不到三分钟,发现一句话有几个单词读不懂,于是开始查单词,结果再回来读,感觉又不知道在讲什么了,于是读着读着,内心的脆弱的心里防线又崩溃了。

小时候就没有培养出好的阅读习惯的朋友,遇到这种事,实在是再常见不过了。不要觉得自己笨,只是不够努力而已,或者有可能是努力的方式错了。

读书为防止走神,其实有一个非常好的解决办法办法,就是拿着笔,感受笔在书本上滑动,或者鼠标在电脑上滑动,时不时写写画画,将关键词写在旁边,或者读完一段就问自己,这段讲了什么,并在思维导图上画出逻辑结构。

如果是觉得实在是太难,那么就读出来,如同我看哲学著作的时候,我会小声读出来,当然读书不是“念字”,那些我无法理解的话,只有带着理解的读出来,划分不同的语意群,才能帮我抓住作者的思想。

虽然很多研究结果说要培养默读的能力,但是我认为,任何事情都不能本末倒置,能够帮助理解的一切方法都是好方法,只有抓住老鼠的才是好猫。将视觉、听觉和脑结合运用,才能够真正帮我们克服阅读中的障碍。

搭建了心理预设之后,我们还是要提到一些需要注意的阅读方法。具体的方法,还是得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这里具体的方法我就不再一一赘述,希望我们在坚持阅读书籍一段时间,遇到许多疑难杂症之后,再把这本书翻开来,当作工具书看,可能会更有效果。

五、如何阅读?

1.了解阅读文本的文体:一般我们常常阅读的有小说、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

了解文体之后,我们就明白了文章的功用,也就基本确定了阅读的目的。因为不同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果要做paraphrase的时候,小说一般是以时间为线索,议论文是以论点+论据为线索的,记叙文都有六要素,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前者应该了解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后者在于了解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

2.找到关键信息

在了解文章的文体之后,下一步,在纸上写下要读到的关键信息,也就是每段或每章涉及到的相对应的线索,也就是读的时候,问问自己,这一段是将线索中的哪个部分,在思维导图上,写下几个关键词。

只有跟着这些线索来读,读完之后才能还记得住主要内容。人的大脑神经元在接收有逻辑结构的信息时,才能够将短期记忆慢慢转化为长期记忆。

3.paraphrase的重要性

我每节IGI其实都有强调paraphrase的重要性,刚开始尝试的时候,多有难处,也都是常见的,因为我们以前阅读多半只是作为消遣,想要用数量去拼凑出自己的内涵,便放弃了对文本精华的吸收。

我们画出了思维导图,找到了关键信息,所有的这些都只是为了帮助我们的理解,但是仅仅理解还不够。口头的paraphrase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英语口语表达,可以提高信息整合能力,同时巩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读书的时候,我们将所学到的学科割裂成文科、理科来看,以为文科就应该善于表达,理科就是擅长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可知所有的学科都需要用文字表达,所有的学科都有内在的逻辑思维。两者从来都不能割裂来学。而所谓的数学,如同英语一样也仅仅是一门逻辑的语言,所谓的哲学则是所有学科的集大成者。

我们之所以偏科,其实是因为我们学文科也并不有多擅长阅读表达,学理科的也并没有多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希望我们可以重拾起这些方法,在阅读的时候,为了防止自己忘记,随时带上一个小卡片,在卡片上写着,不同的文体和阅读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注意事项。

从现在开始,从阅读基本功开始, 期待我们能将自己变成一个既爱学习又擅长学习的人,牢记——先心法,后技法。坚持下去,期待你一年后的华丽转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