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想法散文

从《楼下的邻居》说起

2020-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任晓莹13579911351

        电话被人接起,传来一个男子沙哑的声音:“是梅姨吗?我妈走了。她临走时说,让我晚上等您的电话,代她说声谢谢,感谢您在电话里陪她度过一个个孤独的夜晚。” ……

        邻居,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

        小时候,邻居,是炒着菜敞着门儿,做好饭端着盆到你家,边吃边聊还要看看你家吃啥的那位;是“那谁!阿姨家有上海的饼干要不要来吃”的那位;是敲门,“钥匙又忘带了”,不等你应,径直奔向阳台翻过去的那位;是乘爸妈出远门,疯玩儿半夜,拍门“还不睡觉!”,把我们姊妹吓得魂飞魄散的那位……

(编者按:我小的时候,是家家都不分你我的。)

        长大了,邻居,是大冬天在楼道里守着,挨个说:“任老师,谭老师,×××老师,请您进门随手把门带上,我家灌风。”的那位;是敲门,“任老师,您家孙女能不能不要在大中午跑来跑去地,我们睡午觉呢!”的那位;是装修中,小心翼翼敲你家门,一脸歉意地说“对不起,我家这会儿得切地砖,会吵着您。”的那位……

(编者按:长大了,谁和谁都是客客气气的。)

        再后来,邻居,是一段时间没见,门里面又换了新面孔的那家;是家人半夜被急救,动静之大没被闹醒,却被大晚上突然地停电立马好奇:“谁家电线又短路了?”的那家;是休息日吱吱吱个不停,被15A忍不住在群里@所有人“谁家在周末还装修,物业也不管吗?”的那家。当然,你不会知道那家是哪家,甚至你们见了面也对不上号谁是谁……

(编者按:如今,乘电梯是能听到对方心跳的。)

        以至于,现在,我脑海里时长会浮现电视里的场景:出租屋里,年轻人呼吸急促地倒在门口……他没来得及可能也不知道要去敲隔壁的门。弹幕飘过:“打120啊”、“发个朋友圈啊”、“家里有呼叫器多好啊”……

        是啊,是该打个120,是该发个朋友圈,是该安个呼叫器,甚至,该装个家庭监控摄像头,上面那一幕也许就不会发生……

        可,它、它们是多么冰冷的东西啊……

        我们可不可以在楼梯间碰见邻居,摘下耳机,抬起头,微笑地说声“你好!”;我们可不可以在电梯里停止刷屏,怜爱地摸摸邻居孩子的头,帮他把一支胳膊套进双肩包的另一边,说句“你家孩子又长高啦”。而她也一脸笑容地回应“你今天穿得好漂亮啊”;我们可不可以在听到隔壁吵架、摔东西,甚至女人哭泣时,出门,轻轻地敲门,关切地问一声:“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让我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只是冰冷地墙里墙外的那个他和他们,碰面问个好吧!让朋友间的聊天不再只是微信/QQ里的那一个个表情包,有空约个饭吧!让“亲爱的~”不再只是网络中的问候语,也说给你的那个他吧!   

        “一切生命,皆我所爱,无量无数,无际无边,这是我的兄弟,我的父亲,我独生的孩子……不管哪种肤色哪种语言,我们承载天地间,无比的欢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