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接续孟子道统

2023-05-23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德乐

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 (《中庸章句序》)

......

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而微程夫子,则亦莫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 (《中庸章句序》)

......

熹自蚤岁即尝受读而窃疑之,沈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中,既为定着章句一篇,以俟后之君子。 (《中庸章句序》)

......

朱熹说,子思再传给孟子,孟子的言行能够推广彰显《中庸》,因而承继了先圣的道统,但孟子去世后,道学一直没有真正的传人。因此孔门之道只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而异端学说却层出不穷并越来越盛行,特别是佛老之徒出,他们说的听起来越有道理,越是乱了圣道的真义。

朱熹对佛老的批判,乃是沿用程颢的说法。

佛家进入中土以后,为了更快站稳脚跟,强调佛学与儒学“心同迹异”,即宣扬的道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程颢尖锐地指出“弥近理而大乱真”,佛教徒讲的道理听上去越接近儒道,越会混淆儒释的根本界限。程灏说:“心迹一也。岂有迹非而心是者也?正如两脚方行,我本不欲行,他两脚自行。”我心里是不想往前走的,但两脚自己往前走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朱熹说,万幸有《中庸》这篇文章流传下来,二程兄弟参考《中庸》,接续上了中断了千载的圣学真传,并以《中庸》为理论依据,驳斥了释老二家似是而非的学说。

因此,子思因为作了《中庸》而对圣道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如果没有二程对《中庸》的阐发,大家也不能从文章字面得出圣道的真义。

朱熹突然笔锋一转,叹息说,二程学说的真正宗旨却没能传承下来,石子重(名上敦下山,号克斋)将二程及其门人关于《中庸》的著述集结成册,其中的内容都是门人的记述,因此大义虽然比较清楚,但微妙处却没有剖析。而且有的门人自立其说,虽然颇详尽,多有自己的见解,但不少内容,沉迷于佛老之说,违背了二程的学说宗旨。

朱熹说,他早年就曾经读过石子重编辑的这本书,私下存疑很多,经过多年反复深入研究,有一天突然觉得似乎领会到了《中庸》的要领,然后将宋朝各种关于《中庸》的校释进行汇合贯通,择取最合适的解释,编定著成《大学章句》一篇,请后来者批评指正。

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又把石子重编辑的那本书找出来,删除其中繁乱的部分,重新命名为《中庸辑略》,并且将朱熹针对《中庸》的一些论辩以及关于内容取舍的意见单独成文,题为《中庸或问》,附在新书的后面。至此,这本《中庸辑略》的旨意,支分节解(剖析义理,详尽中肯)、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对于各种学说的同异得失,得以曲畅旁通,各尽其趣。

朱熹最后谦虚地表示,自己对于道统的传承问题,虽然不敢妄议,但相信初学者能从《中庸章句》中有所收获,那么这对他们今后行远升高多少会有帮助。

朱熹话虽如此,但从这篇序文不难看出,他把儒家的道统描述为由孔子而曾子,由曾子而子思,由子思而孟子,孟子后失传,二程悟《中庸》而得以接续孟子,而《中庸章句》是对二程学说的进一步提高,那么朱熹本人在道统中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只是他不像孟子那样,表现出“舍我其谁”的气概来,更多谦逊温润的气象,但自负自信之情不言自明。

------《中庸章句》审读04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