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 《极简人类史:从宇宙大爆炸到21世纪》20161113
作为一枚历史盲,读书时代最不喜欢的就是历史课,人物朝代总是记不住,所以高二毅然选择了理科,总算是摆脱了历史这门学科,世界瞬间美好起来~~离开学校之后,也一直不碰历史书籍,但自从今年尝试读了《人类简史》这本脑洞大开的书之后,立马对历史有了改观,原来历史还这么有趣呀!今儿在书店遇见了这本《极简人类史》,开启一段“大历史”之旅咯~~
《极简人类史》俯瞰全书
《极简人类史》讲述现代智人近10万年的发展轨迹。它以宇宙大爆炸为起点,在138亿年宇宙演化的壮阔背景下,俯瞰人类历史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定位人类在宇宙长河中的历史坐标。
第一章 “前传:开端之前”:讲述在宇宙演化进程中,人类是如何诞生的,以及现代智人是如何出现的;
第二章 “开端:采集狩猎时代”:讲述现代智人如何从生物圈中脱颖而出,建立人类社会;
第三章 “加速:农耕时代”:讲述农业文明的扩散,以及分散在各地的社群如何建立起相似的生活方式;
第四章 “我们的世界:近现代”:讲述更高级的工业文明的诞生,及其如何一次次将我们推到文明危机的边缘。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第一章 前传:开端之前
从大爆炸到现在,宇宙进化经历了大约138亿年时间。科学家将宇宙进化划分为8个层次,分别为物理进化、化学进化、天体演化、地质演变、生物进化、社会进化、人工自然进化。人类历史只是宇宙进化过程中最后出现的简短片刻。
1. 物理进化
当宇宙刚刚出现时,它极其微小,很可能比一个原子都小。然而,在其内部蕴含着组成宇宙所需的所有物质和能量。此时的宇宙温度极高,以至于物质、能量、粒子、空间和时间全都混杂在一起。随后,在巨大能量的作用下,宇宙发生急剧膨胀,其速度可能比光速还快。在暴胀过程中,宇宙逐渐冷却。正如蒸汽最终会凝结成水一样,宇宙在冷却过程中,也会经历一系列不同的“阶段变化”。从宇宙诞生的一秒开始,各种截然不同的力量就出现了,包括引力(一种将万物拉拢聚合的力量)与电磁力(一种促使异性电荷相吸,同性电荷相斥的力量)。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夸克此时也出现了。然而诞生初始的宇宙变化剧烈,大部分粒子一出现就消失,转化成宇宙中的纯能量。
2. 化学进化
下一秒,宇宙暴胀的速度慢了下来。此时的宇宙出现了我们今天熟知的各种物质,包括质子和电子(组成原子的基本成分)以及至少四种基本形式的能量。这时的宇宙仍比太阳中心还要炽热,充斥着“等离子体”,这是一种由能量和带电粒子组成的杂乱的混合。大约38万年后,宇宙开始经历另一个“阶段变化”。此时的宇宙温度继续下降,使得带正电的质子能够捕获带负电的电子,形成最早的原子。原子呈电中性,于是突然之间,物质不再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在今天所谓的宇宙背景辐射中,我们仍可以探测到宇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释放的能量。宇宙背景辐射可以对老式电视机产生静电干扰,它的存在是上述故事真实可靠的最有力证据之一。
在这个阶段,物质的存在形式都极其简单。大多数物质都是由移动的氢原子和氦原子组成。氢原子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组成,而氦原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电子组成。历经千百万年,早期宇宙就是由这种氢原子和氦原子构成的大片星云组成的。那时的宇宙没有星体,唯一将其点亮的是穿行其中的巨大能量。
随后,物质由此开始变得复杂起来。第一个出现的复杂物质是恒星,造就早期恒星的“工程师”当属引力。早在17世纪,牛顿就向我们展示了物体和物体之间存在引力,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牢牢站立在地球上。爱因斯坦在20世纪早期进一步证明,物质和能量其实是同一实质的不同形式,这解释了为什么能量也会产生引力。就这样,引力逐渐将漂浮在早期宇宙中的大片氢原子和氦原子云拉拢聚合,接下来,数以亿计的星云出现了,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收缩。在收缩过程中,它们开始升温。随着温度上升,星云内部的原子运动得越来越快,相互间的碰撞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最终,当星云中心的温度达到10℃左右,氢原子开始聚合,在此过程中,原子的一部分转化成纯能量。氢弹爆炸时,其内部氢原子的聚合也是如此。此时,由这些星云内部“超级氢弹”爆炸释放出的能量冲破引力的阻挡,向寒冷、空寂的星际空间倾泻而出。在宇宙出现的大约2亿年后,第一批恒星诞生了。它们中间的大多数,比如太阳,将持续燃烧几十亿年。
3. 天体演化
在引力的相互作用下,恒星开始聚合成为“星系”。每个星系都由数以亿计的恒星组成,比如我们所在的星系——银河系。接下来,星系还可以组合成星系团。从最高层面来看,引力的拉拢力量实在太弱,不足以抵抗宇宙的扩张力。因此,尽管星系在引力的作用下聚合在一起,它们之间的距离还是随着宇宙的膨胀变得越来越远。
然后是超新星的形成与消亡、太阳这颗恒星的形成、小行星体的形成……(略)
太阳的热量将气态物质从星系中心驱散,这解释了为何内圈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呈固态,而外圈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呈气态。
4. 地质演变
早期的地球是一个炎热、危险的地方。它被陨石和小行星轮番撞击,随着体积越来越大,压力使地球中心温度上升,而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加快了热量积累。很快,早期地球由于温度过高开始熔化,在此过程中发生了我们称之为“重力分异”的现象。比较重的元素,如铁和镍,沉积到地球中心,形成了地核。金属构成的地核能够产生磁场,保护我们免受太阳的一些有害辐射。稍轻的物质组成了熔融态、瓜瓤状的中层,我们称之为“地幔”。更轻的物质则停留在了表层,这些物质迅速冷却,形成了蛋壳一般薄薄的一层,我们称之为“地壳”。地壳仅有几千米厚。而最轻的物质是气体,这些气体从地球表面的火山喷薄而出,形成了早期的大气层。
5. 生物进化
40多亿年前的地球历史被划分为“冥古宙”,那时的地球酷热难耐,不断遭受小行星的轮番撞击,大气层中也没有游离氧。此时还没有生物能够在地球生存。随后地球开始慢慢冷却,最终,水蒸气组成巨大的云团在地球上空循环,逐渐形成降雨,造就了早期的海洋。
我们几乎可以确认,正是在这些早期的海洋中,一种新的复合体开始出现:这就是生命。液态水为化学反应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化合物运动不快不慢,一旦它们相遇,便可配对形成更复杂的化合物。
距今大约35亿年前,也就是地球诞生后的10亿年内,那些复杂的化合物中的一部分形成了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生物学家把这些微小、简单、单细胞的生物命名为“原核生物”。直至今天,原核生物仍是地球上最普遍的生物。原核生物能通过生物学家称之为“新陈代谢”的化学反应,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能量。它们还可以利用令人惊叹的庞大而复杂的分子(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特性进行自我复制。原核生物通过分裂成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个体,或者“克隆”,进行自我繁殖。尽管如此,由于在生殖过程中总是会有微小差异,这就意味着个体之间总是会出现细微的差别。由于存在这些差别,一些个体在获取能量方面会优于其他个体,而且这些个体更容易存活,并能更有效地进行繁殖,将这些优点和特性遗传给自己的后代。通过这种方式,生物开始逐渐改变、进化,顺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演化出千百万个不同的物种。这个过程,达尔文称之为“自然选择”。
通过自然选择,一些原核生物学会进行光合作用,并从阳光中汲取能量,将其储存在体内,然后产生氧气。因此,随着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呈几何倍数增长,越来越多的氧气被释放到大气层中。一些物种成功地适应了含氧量日趋丰富的大气层,其中一些还开始利用氧原子的高能量驱动自身的新陈代谢。于是通过这种方式,在距今约20亿年前,真核生物出现了,它的出现标志着生物复杂性买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些早期的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一样,是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大多比原核生物体积大,它们通过将DNA保护在一个细胞核中,这能够确保它们更加精准地繁殖。其中一些物种还可以再繁殖前替换部分遗传信息片段,这意味着它们的后代具有父本、母本的双重特点。这是一种新型繁殖方式的开始,我们称之为“有性繁殖”。有性繁殖可以产生更丰富的多样性,因为后代和亲本不可能完全相同,这样,自然选择的节奏就大大加快了。这就是为什么在地球历史最近的10亿年中,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比以前提高得更快。
距今约6亿年前,第一批多细胞生物出现,这是生物圈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之一(此外,还有“人类世”带来的变革)。
最初,所有多细胞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但从距今约5亿年前开始,部分生物(极有可能是早期形态的植物或昆虫)开始探索陆地。这绝非易事,因为它们是在水中进化的,需要水维持其新陈代谢并进行繁殖。因此,像今天所有的陆地生物一样,它们必须进化出特殊的皮肤,以保护身体内部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它们甚至为自己的后代进化出了精密复杂的保护机制,如蛋壳。
距今约6500万年前,很可能就是由于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绝大部分种类的恐龙灭绝殆尽。最早的哺乳动物极有可能是体型较小的穴居动物,它们的袖珍体型和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使其比体型巨大的恐龙更有优势,在小行星撞地球的灾难中逃过一劫。
从距今约2000万年前期,一部分灵长类动物(早期形态的猿)开始花更多的时间生活在地面上。到了约700万年前,在非洲某个地方,一些猿类开始用双脚站立。这是第一批“类人猿”,这种两足直立的猿使我们人类的直接祖先。
我们最有名的类人祖先或许就是“露西”了。她属于名为“南方古猿”的类人族群,居住在距今约300万年前的非洲埃塞俄比亚一带。露西比现代人个头稍小,大脑和现代黑猩猩差不多大小,所以,即使我们遇见她,我们很可能也会把她当成一个黑猩猩。
200万年前,非洲东部出现了另一个类人物种,我们称之为“能人”。这个物种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成员可以制作简单的石质工具。
约50万年前,地球上又出现了一个类人物种,名为“直立人”(Homo erectus,古生物学家至今仍在争论该物种的确切命名)。该物种的成员和现代人类个头相当,其脑容量也和我们相差无几。他们制作的石质工具比能人更加精细复杂。随后,这个物种的部分成员离开非洲,迁移到其他地区,历经许多代,最远的到达了今天的中国境内。
我们人类,即现代智人,出现在约25万年前的东非。随着人类的出现,我们进入了人类历史时期。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人类的出现标志着生物复杂性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这也是为何人类历史和其他物种的历史截然不同的原因。
第二章 开端:采集狩猎时代
采集狩猎时代是人类历史中这样一个时代:整个人类社会依靠采集或狩猎,而不是通过种植或制造,来获取食物和其他必需品。此时的人类被称为“采集狩猎者”。这个时代也被称为“旧石器时代”。采集狩猎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时代,也是迄今为止最长的一个时代,这是为人类历史奠定基础的时代。
采集狩猎者采集自然资源,用于饮食、居住、衣物、仪式活动和其他一些目的。他们的大部分活动并不是为了试图改变其居住环境。采集狩猎者独特的文化和技术创新,将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成员之间的诸多联系方式)与其他非人类物种(如猿猴)区分开来。只有人类能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语言使得人类成员之间可以精细地分享和积累知识。随着知识分享的不断深入,远古采集狩猎者的技能和生活方式逐渐适应了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创造出其他大型物种无法赶超的多彩文化和多样技术。这种适应新环境的超凡应变能力,是人类历史得以形成的关键。
采集狩猎时代
公元前30万—前20万年 现代人类出现在非洲。
公元前25元年 石质工具制作技术更加精细。
公元前10万年 人类离开非洲,向亚欧大陆迁移。
公元前5万年 技术革新的步伐加快;大型陆地动物开始大规模灭绝。
公元前5万—前4万年 人类在澳大利亚定居。
公元前3万年 人类再西伯利亚定居。
公元前3万—前2万年 人类发明更先进的工具,如弓箭。
公元前13000年 人类到达美洲。
公元前1万年 随着农业的发展,采集狩猎时代结束。
(*以上均为大致推算的年代)
人类历史三大时期比较
第一时期:采集狩猎时代(公元前25万年—前8000年)
人类历史最长时期;小型族群;人口向全球迁移;大型动物灭绝;人口增长缓慢。
第二时期:农耕时代(公元前8000年—1750年)
人口聚居;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国家、帝国出现;世界各地诞生不同文明。
第三时期:近现代(1750年至今)
全球一体化;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人类预期寿命加长。
什么使我们与众不同?
人类主要区别于其他近亲物种最有力的标志就是语言符号。尽管许多动物都可以通过各种原始方式与同类交流并分享信息,但只有人类是唯一可以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的而生物。语言符号是一个将人造符号用语法联系起来的系统,能够创造出无限的准确话语。语言符号极大地提高了人类交流的准确性,拓展了人类交流的思想和领域。语言符号第一次赋予了人类神奇的能力,让我们可以谈论那些我们没有亲眼见到的事物(比如经历、发生在过去和未来的事情),以及那些我们不确定是否存在的事情(比如灵魂、魔鬼和梦)。
人类交流系统在效率、范围和准确性方面突然提高,这使得人们可以将自己所学更多地与他人分享。这样,知识的积累速度开始远远超过其流失速度。知识和经验不会随着一个人或者一代人的死亡消失,而是为下一代保留了下来。
就这样,每一代人都继承了前人积累的知识。随着知识积累的不断增长,后人得以采取不同方式,利用这些知识适应多样的环境。除人类以外,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只有在整个物种的基因构成发生改变时,其行为才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人类却不用等基因发生改变,就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重大调整。这种“群体学习”的积累过程,解释了为何人类会拥有超凡能力,并得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它同时也阐明了人类历史为何拥有独特的活力。在人类历史中,文化超越了自然选择,成为变革的首要驱动力。
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
现代研究显示,采集狩猎者可能会有意识地控制人口增长,以避免对土地的过度利用。研究还显示,采集狩猎者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控制人口增长:如通过延长母乳喂养实现避孕;使用个中国堕胎术;有时,甚至会杀死过多的儿童,或者让年老、患病等身体不够健康的成员自生自灭。
由于每个采集狩猎部落都需要一个大的区域维持其基本生存,和现代采集狩猎者类似,远古采集狩猎者可能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由几个关系密切的成员组成的小型部落中。大多数小型部落属于游牧性质,此外,临近的部落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比如,几乎所有的人类部族都鼓励成员与外族通婚,以远离自己的直系血亲。采集狩猎部落定期与邻近部落会面,彼此交换礼物和故事,举行各种仪式,一起载歌载舞,共同解决争端。在这种聚会上,来自不同部落的男男女女们会自发或通过正式的婚约走到一起。
族群交流意味着每个部落在邻近部落中都有亲属,这就确保了邻近族群之间休戚与共的团结意识和语言之间的相互重叠。血缘亲情结成的纽带造就了地区交流网络,使邻近部落间的人员、物质和思想交流更加顺畅。家族就是社会,血缘和家族观念为行为和礼仪提供了准则,要在当时的世界生存下去,这是十分必要的。
社会即家族的观点也向我们透露了许多关于采集狩猎社会经济情况的信息。当时的交换关系与现代家庭中的此类关系相似。交换被视为礼节,这意味着交换行为本身比实际交换的物品更重要,交换是巩固、加深现有关系的良方。人类学家认为,这种关系建立在互惠基础之上。与之相似,权利关系也就是家庭或扩展家庭的权力关系。公正、纪律——甚至是对反社会行为的暴力惩罚,也可以由家庭一手实施。家庭等级制度主要基于性别、年龄、经历和家庭成员享有的威望。
现代对比研究显示,远古采集狩猎者将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视为扩展家庭的一部分,其中充满生灵,人们或与之建立亲缘、责任关系,或与之对立。所以就出现了一些行为,如图腾崇拜——将动物、植物甚至地质构造(如山峰和湖泊)视为神灵,顶礼膜拜。虽然部落与部落之间象征精神的具体图腾存在很大差异,但是相信万物有灵是采集狩猎社会最根本关于宇宙的设想(或宇宙模型)。这种设想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世界:动物和物体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人类只好随性为之。
采集狩猎时代的重大变革
我们的采集狩猎祖先的技术革新能力,使他们能在陌生的土地上探索、定居,这是和他们出生、进化的地方截然不同的环境。事实上,这种创造力正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关键之一,包括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据我们所知,类人猿还无法完全恰当地调整其行为,使自己可以迁徙到新的栖息地。这正是我们通常认定人类有历史,而这些物种却没有历史的而原因。相比之下,人类采集狩猎时代的历史是由许多迁徙到陌生环境、未被记载的小故事组成的。微小的技术革新,新知识、新技巧的积累,生活方式的细微变化,共同促成了这种迁徙。
采集狩猎时代:世界人口大致每8000年至9000年翻一番。
农耕时代:每隔1400年翻一番。
现代社会:每隔85年翻一番。
从距今约10万年前开始,一些远古人类开始走出非洲,在世界其他地方定居。距今55000年至40000年前,人类出现在冰河时代的澳大利亚大陆时,这一事件立刻被视为技术创新的明显标志。因为抵达澳大利亚大陆需要高超复杂的航海技术,而且要想定居在澳大利亚大陆,人类必须适应完全不同的生物环境。
同时载入史册的还有约3万年前人类在西伯利亚的出现。要想在冰河时代末期的中亚大草原(面积广大、浩瀚无垠的大片无树草原)生活,你必须掌握捕获大型哺乳动物(如鹿、马、猛犸等)的高超狩猎技术,因为此地可食用的植物要比温暖地区少得多。而且,必须学会取火,制作贴身的衣物,建造经久耐用的房屋,以保护自己不受严寒的侵袭。到了13000年前,通过穿越冰河时代连接东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白令陆桥,或是乘船绕道白令陆桥沿岸,人类抵达了美洲。随后,在进入美洲的2000年内,一些部落深入到南美洲的南部地区。
每一次这样的迁徙都需要新的技术,新的植物学、动物学知识以及新的生活方式。这样,每一次迁移都代表着一次技术突破,而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有赖于人类部落在尝试开发各自小区域的特定资源时,做出的不计其数的技术调整。采集狩猎时代的技术变革使人类居住得更分散,他们仍旧生活在流动的小型部落中。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1. 巨型动物灭绝;2. 刀耕火种
我们发现一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这些动物的低生育率也使他们极易灭绝)发生的时间正好和现代人类抵达相关地区的时间大致吻合,这就意味着人类导致这些动物灭绝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严格来说,刀耕火种算不上一种真正的种植活动。然而就像种植一样,它是一种通过调控自然来增加人类认为有用的动植物产量的方式。刀耕火种者会定期烧掉土地上的残留物,以防止危险可燃物的堆积。定期放火烧地还可以清理低矮的杂草,沉积灰烬。实际上,这种做法加速了已死的有机物的分解,使新生植物迅速萌芽,从而吸引食草动物和捕食这些动物的掠食者。短短几天或者几周之内,猎人便可以重返他们烧过的这片土地,找寻到许多新的植物和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各种动物。
人类有计划地在其定居的大陆上焚烧土地。随着时间流逝,这种活动逐渐改变了当地的地貌和动植物混杂的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例,千百年来持续不断的刀耕火种,使桉树分布的范围越来越广,但这却是以其他畏火植物的减少为代价的,也因此塑造了与人类初到澳大利亚时截然不同的地貌。
居住在物产丰富地区的采集狩猎者们,其流动意识可能会逐渐减弱,他们大部分时间会生活在1到2个主要的定居地内。而且,只要采集狩猎者们发明出能提高特定区域内资源产出的新技术,他们的定居意识便愈发增强。人类学家将这种采集狩猎者称为“富足的采集狩猎者”。
富足采集狩猎者部落的出现,为人类历史下一个关键的过渡期开辟了道路:在这个时期,那些有计划、系统性地操控自然,以期从给定区域获取更多资源的新部落出现了。我们将人类从事这种活动使用的所有技术命名为“农业”,将农业技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这个时代称为“农耕时代”。
第三章 加速:农耕时代
随着第一批农业部落的出现,在距今11000年至1万年前,农耕社会诞生了。我们可以将农耕社会定义为人类历史中农业生产技术占绝对主导地位,并成为大多数人类社会根基的时代。在近250年以来,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在生产力水平上赶超农业,并逐渐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农耕社会逐渐走向消亡。
“农业”一词在这里用来描述能够增加人类优选的动植物产量并且一直在演化、发展的各种技术。
从生态学上讲,农业能比采集狩猎更有效率地获取自然界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与资源。因为耕种者能比采集狩猎者更自觉地介入自然环境,农业放大了人类对自然环境、自身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农业生产者如此密集深刻地调控动植物物种,以至于他们的选择开始改变作物的基因构成,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驯化”。通过砍伐森林、使河流改道、开垦山坡和耕种土地,农业生产者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使其越来越瘦人类活动控制。
最终,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农业生产者创建了新型社会群落。
采集狩猎时代的技术变革是粗放型的(通过拓展生活范围使人口数量翻倍增长),而农耕时代的技术变革则是集约型的(它使得更多人口能够在给定区域内生存)。
农耕时代大事年表
公元前13000—前11000年 部分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公元前9000—前8000年 人类再非洲撒哈拉地区驯化牲畜。
公元前8000年 谷物种植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
甘薯种植出现在非洲西部地区。
公元前7000年 中国南方、北方分别开始种植稻米、谷物。
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始种植甘薯和芋头。
中美洲开始种植瓜类。
公元前4000年 农副产品革命出现在非洲—亚欧大陆
公元前3000年 南美洲安第斯地区出现作物种植。
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出现城市和国家。
公元前2500年 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北方出现城市和国家。
公元前2000年 亚欧贸易网络开始发展。
公元前1000年 中美洲和安第斯地区出现城市和国家。
公元前500—1000年 新城市和新国家开始诞生,人口增加,地区间贸易网络发展。
500—1200年 很多太平洋岛屿有了人类定居。
1500年 贸易和迁移将所有主要世界区域紧密相连。
1750年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出现和扩展,农耕时代走向衰落。
总体特点和长期趋势
农耕部落之间共享的一些重要特征有:以村庄为基础的社会构成,人口活力增强,技术创新加速,农副产品革命,灌溉,流行性疾病,权力等级,以及与非农耕民族的关系等。
1. 以村庄为基础的社会构成
所有农耕社会的根基都是村庄,这是由耕种农户组成的较为稳定的社区。尽管地区与地区之间在作物品种、农耕技术和礼节仪式等方面差异巨大,但他们都受春耕秋收、夏储冬藏的农耕节奏的影响,都需要家庭内部和家庭之间的协同合作,都需要处理与外部族群之间的关系。
2. 人口活力增强
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力,意味着农耕时代的人口增速远远超过采集狩猎时代。快速的人口增长意味着支撑其成为现实的村庄模式和技术,最终将扩展到可以进行农业生产的其他地区。
3. 技术创新加速
本地人口压力、向新环境的扩张以及不断增长的思想和贸易交流,都促使农耕技术不断进步。大多数技术突破来源于针对特定作物的细微调整和改变,如确定播种的时间或者选择更好的品种。但总体来说,生产力的提高还是提来与各种环境下全面的技术创新。
4. 农副产品革命
从大约公元前4000年开始,一系列的技术创新使非洲—亚欧大陆区域的农耕者得以更有效地利用大型牲畜的农副产品——那些无需屠宰牲畜就可以加以利用的产品。农副产品包括纤维、奶、用作肥料的牲畜粪便以及用于耕田犁地、运输人员和物资的牵引动力等。
5. 只需要灌溉
灌溉型农业十分高产,随着带来了迅猛的人口增长。
马尔萨斯周期律:以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的名字命名,他坚称人口会比食物供给增长得更快,从而引发饥荒和突然的经济衰退。
6. 流行性疾病
由于人口增长和部落间交流急剧增加,疾病在地区间的传播越发畅通无阻。就像人类搭上了驯化动物这辆快车,各种疾病也搭上了人类这辆快车。疾病的影响,通常是从灾难性的流行性疾病爆发开始,随后经历一系列病理弱化的过程,最终在多地民众的免疫系统适应了新型疾病后,以灾难性爆发的日趋减少结束。
7. 权力等级
储存粮食的增加使人类社会第一次有能力养活大量的非农业生产者,他们都拥有专业技能,如牧师、陶工、建筑工人、军人或艺术家。这些人都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是用他们各自的产品或服务换取食物和其他生活所需。随着农业生产者和非农业生产者开始交换物资与服务,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劳动分工。伴随着劳动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家庭与家庭、社会群落与社会群落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密切,联系个人与社会间的职责和依赖关系的网络也越发紧密。
8. 与非农耕民族的关系
在整个农耕时代,居住在主要农业区之外的放牧者和采集狩猎者仍持续地对农耕社群施加影响:他们在农耕区之间运输物资;向农耕区引介新技术(例如与畜牧业有关的相应技术——从改进后的马鞍到更加先进的武器);进行商品贸易(如皮毛、象牙或羽毛)。
世界史中的农耕时代
农业技术的引进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人口数量,并激发了创新。这些进步解释了为何农耕时代比采集狩猎时代的变化更加迅速。然而,更庞大、更密集的社群带来了新的问题,要通过形成庞大的、称之为“国家”“帝国”和“文明”的结构层次才能得到解决。随着家族和家庭成员发觉他们融入了国家、区域和市场,并受其中力量的制约,人类社群的性质在这些结构层次中发生了变化。更大区域和更多社群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农耕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存储及战争武器方面的许多细微进展。尽管创新速度比采集狩猎时代快得多,但仍跟不上人口增长的步伐。这也正可以解释为何以更小的尺度来看,对大多数统治者及其臣民而言,农耕时代典型的变化节奏是循环性、周期性的。
近代世界建立在农耕时代的人口、资源与信息缓慢积累的基础上,但创新速度的大幅提升,为人类生活方式的另一种根本性变革创造了条件,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四章 我们的世界:近现代
在人类史的三个主要时代中,近现代是最短暂也最为动荡不安的时代。采集狩猎时代的持续时间超过20万年,农耕时代持续了大约1万年,而近现代仅仅维持了250年。这个短暂时代的变革也比以往更为迅速和彻底。事实上,这一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人类历史中人口总和的20%都生活在这两个半世纪。近现代在上述三个时代中的互联性最高。相比过往新观念和新科技需要数千年才能传遍全球,如今来自五大洲的人们能够轻松地交流,如同大家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历史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史。
近现代的主要特征和趋势
人口迅速增长
技术创新
生产力大幅提升
对化石和其他能源的开发利用
大型社区
官僚机构
民族主义
平均寿命延长
妇女发挥更多作用
商业化
全球网络
采集狩猎和农耕生活方式的毁灭
日益复杂和强大的政府
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人们之间互相联系的加强,更加复杂的管理方式势在必行,这是还政府体制变革的原因。前现代的政府乐于关注战争和税务,让他们的民众几乎毫无拘束地自由谋生;但现代国家面临的管理任务更加错综复杂,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调节和管控管辖范围内民众的生活。现代国家庞大的官僚机构是现代革命最重要的产物之一。民主政体也是一样,它让政府机构能够及时调整政策,更加贴近其统治的广大群体的需求和能力。民族主义这种公民对政府在情感和理智上的密切认同,是政府与其统治下的民众之间新型关系的另一个产物。
现代革命的重要诱因
关键原因是创新加速带来的人类劳动生产力的陡升。
1. 农耕时代积累的变革
2. 商业社会的兴起
3. 统一性全球网络的发展
4. 西欧崛起,成为全球枢纽
5. 其他因素
工业革命(1750—1914)
工业革命的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英国发生了最具有关键性的变革,尽管英国引进的许多革新其实是由其他国家首创。其中最重要的变革是引入高效棉纺织机器和瓦特发明的蒸汽机。
第二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初期至中期。蒸汽机被安装在车上以制造出第一批机车。铁路系统大幅降低了陆路运输成本,它们对美国、俄国等大国的经济具有特殊的革命性意义。
第三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下半叶。钢铁、化工和电力是这一波工业革命期间最重要的新技术。
20世纪危机(1914—1945)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