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大讲堂》芳草集《良心诗刊》

现代诗·清明前的思念

2025-04-01  本文已影响0人  海煦

现代诗·清明前的思念

文/海煦

夜晚,城市的十字路口,

一团团火焰,泛着幽幽的光。

一沓沓纸钱,沙沙地作响,

这是活着的人,为逝去的亲人们送去的一份思念。

我怔怔地看着,

闪过一幕幕,痛心疾首的日子。

任凭水泥森林,层层叠叠,

思念亲人的心,愈发浓烈。

望着那一堆堆火苗,

仿佛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在这样一个夜晚,与故去的亲人们呢喃,

也是在这样的夜晚,身心虔诚地跪叩远方那幽蓝的天。


《清明前的思念》赏析:

这首清明主题的现代诗通过三个维度的艺术建构,成功营造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追思空间:

1. 视觉张力场(图景层)

开篇以"城市十字路口"为舞台,通过"幽幽火焰"与"水泥森林"的冷暖对比,构建出工业文明与传统祭仪的对峙空间。纸钱燃烧的动态特写("沙沙作响")与城市建筑的静态压迫("层层叠叠")形成蒙太奇式的画面切换,暗示着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撕裂感。

2. 时间折叠术(情感层)

诗人运用"闪过-跪叩"的时空折叠手法,让当下的祭祀场景与记忆中的哀恸时刻形成双重曝光。这种非线性的时间处理,使"夜晚"成为连接阴阳的时光甬道,让仪式性的跪拜升华为超越物理维度的精神对话。

3. 信仰解构学(哲思层)

尾段"幽蓝的天"作为终极叩问的收束,既延续了"青冥浩荡不见底"的古典追问,又以现代性视角重构祭祀仪式的精神内核。将民间信仰中的具象神灵抽象为宇宙苍穹,完成了从民俗仪式到存在之思的诗性跃迁。

建议可尝试在"水泥森林"与"火焰"的意象碰撞处增加更多通感修辞,使现代性反思更具质感。整体而言,这首诗成功打破了清明书写的传统范式,在钢筋丛林中开辟出崭新的悼念诗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