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读英国史7:再别康桥

2018-07-23  本文已影响462人  教坛行走

      也许是专业的惯性,历史的阅读中,关注大人物和转折性事件,大人物的故事跌宕起伏,总是令人唏嘘,转折性的事件,常常充满曲折。

      又许是职业的使然,历史的阅读中,流连于文化和教育的篇章,总是在阅读中加入想象。一部国别史,既是一部大人物的权力斗争史,又是底层小民的辛酸史,哪一种更贴近历史本身,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讲,似乎也并不重要。一部民族史,既有征战杀伐的惊心动魄,又有乡间人家的小河流水,哪一种更让你感同身受,也正是取决于你当下的角色和心态。一部文明史,既有外来的征服异化和内在的反动博弈,又有其来有自的弦歌不缀和薪火相传,你更青睐哪一种,其实如今也都只是壁上观。

    于史已无益,只盼鉴未来。

    而本节,关于信仰、思想、文艺、教育,也即英格兰人民精神和意识化的生存,正是引发了职业使然的阅读兴致。其最有兴致的章节,当然是“古老大学”的诞生。我们的浅薄,由来已久,于牛津的认识,源于字典,对剑桥的知晓,则是来自新月派诗人徐志摩。

剑桥大学校徽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1897—1931)《再别康桥》(1928年)

    史家普遍认为从“诺曼征服”到都铎王朝开启的四百余年间,正是英格兰民族的觉醒期、文化的自我认同期,也是向近代英国转型的各种要素酝酿和准备期,文艺复兴萌发,商品经济发展,国家权力巩固,这一切的“万事俱备”,恰似为了迎接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贸易中心大转移这个“西风”。

封建时代——从诺曼征服(1066)到玫瑰战争(1485)

[第五篇 思想、文化与教育]

[第一章 中世纪政治思想]

    在中古西欧社会,基督教的神权政治文化传统,将国家与教会都看作是神的统治机构,教会负责拯救人类的“灵魂”,而国家则负责统治人类的“肉体”。从“灵魂得救”高于“肉体生活”的信条出发,又主张教权高于俗权,包纳着教、俗权“二元相分、对立”的意向,但在中古前期,由于教权弱小并依附于王权,这样的意向尚须处于沉潜状态,而其中神权国家观的轴心——“王权神授”的理念则得以张扬。基督教的这一神权政治理念可谓源远流长,《旧约全书·申命记》第七章,已载有摩西要求以色列人让耶和华为其选立国王的告诫,《新约全书·罗马人书》第十三章则对信徒宣称,任何权柄皆为神所命定,故应对世俗权威恭敬服从,否则就是违抗神命而受到惩罚。在《旧约全书》的“撒母耳记”、“列王记”等不少章节中,还载有耶和华神秘为以色列人、犹太人选立国王的传说。

此后的宗教改革中,《圣经》纷纷被译为各国文字发行

    在中古英国,还有一种“法治”传统,主要由三种观念或习惯组成。其一是日耳曼人的“法律”观念。中古之初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蛮族王国从日耳曼部落脱胎而来,要依据先有的部落习俗即“法律”来统治,这种“法律”通过记忆而世代传承,因此,“法律是被发现的、公布的、‘找到的’,而不是被制定的”。国王在制定“新法”时,要派人去各地搜集已有“法律”,在贵族会议上加以讨论、整理与增减,然后颁布。国王不能单独立法,“法律”是“找到”的与共同议定的,这样,“法律”的权威当然就高于国王的权威,国王理应遵守“法律”,“王在法下”、“法大于王”的观念也就普遍流行。

    每个人都有一种精神的存在,后人界定为“三观”。中世纪的欧洲,虽然渴望自由是人的天性,但又无往不在教会的枷锁之中。国王以下,概莫能外。教会的影响那么久远,那么深广,由此可以推断“宗教改革”的历史必然性了。

[第二章 学校教育与“异端”思想]

    “诺曼征服”后的数个世纪中,基督教在英国教育领域处于支配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到了12世纪,随着王国事务日益复杂,对官员文化素质要求增加,市民阶层对新知识产生渴望,英国的教育出现新变化。英国出现所谓“12世纪的文艺复兴”,公民学校在城市出现。

    12世纪,中世纪两所著名的学府——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英国诞生,并得到发展。

牛津大学谢尔顿剧院

    牛津大学建校时间并不确定,它经历了一个酝酿的过程。牛津本是一个小镇,诺曼征服后,王室会议常在这里举行。安茹王朝建立之初,亨利二世在这里修建国王的行宫,为求得国王保护,不少学者和学生来到牛津,学校由此勃兴。1096—1102年或更晚一些,提奥波德在牛津讲学时,曾自称“牛津学士”。1129年在牛津建立奥古斯丁教派的圣佛里德斯怀德修道院和奥尼修道院,这些修道院成了做学问的地方。1133年神学家罗伯特在牛津做了一系列关于《圣经》的演讲。1149年一位意大利学者也在此讲授罗马法。1167年大主教贝克特与国王冲突流亡大陆,获得英国的宿敌法国的庇护,英王亨利二世于是下令禁止英国 人赴巴黎等地求学,牛津遂成为英国人聚集求学的地方戏。1188年,威尔士的历史学者杰拉尔德在牛津举办了一个公共阅读课,颇受欢迎。两年后,牛津接受了来自海外的第一个学生。1209年,因学生和镇民发生械斗,冲突剧烈,一些学者深感恐慌,逃离了牛津,迁往巴黎、雷丁和剑桥。为抗议国王处死动乱中的两名学生,牛津学者罢教五年,但这引起了教会的不满,教会迫使约翰王屈服,牛津才得以重启学门,并于1213年从罗马教皇的使节那里得到了第一张拥有合法地位的特许状。1214年,牛津已经有了一个教育社团。1231年,管理人被认可为牛津的大学校长。至此,牛津大学已呈雏形。

    但是学生与镇民的冲突不断,年轻人众多,享有特权,又经常生事,关系紧张,且常有死伤。部分师生外流,促成了英国另一个著名大学剑桥大学的兴起。剑桥镇靠河,依剑河,也译康河而建,水陆交通便利。中世纪早期,就有诺曼人、撒克逊人和丹麦人定居。12世纪时,剑桥城里设有语法学校,在其周围是伊利大教堂和修道院。12世纪90年代,这里教授神学、法学和医学等高级科目的教学机构出现,不时有学者、教士来这里讲学,其中一个叫约翰·格林的学者在1201年执掌了这些学习机构的领导权。随着牛津大学师生的到来,剑桥的教学得到明显发展,逐渐取得了法人社团的地位,大学开始呈现雏形。大约在1225年前后,剑桥的教师就从他们当中挑选出了一位校长,其权力得到亨利三世的认可,大学有了自主管理权。1233年,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发布特许状,给予剑桥“校长及大学学者”的特别豁免权。建校之初,剑桥更多地模仿巴黎大学。1284年,伊利主教仿牛津大学办学模式,创建了剑桥大学的第一所学院:彼得豪迈斯学院。1318年,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正式颁布令状,承认该校为大学。此后,学院不断创立,到了1370年,剑桥共有八所学院。1381年,剑桥大学受到起义农民攻击,财产损失严重,学校的档案也毁灭。经过这次大劫,它过了好长时间才恢复元气。

剑桥大学一角

    查今日之百度,观两所大学简况,国人不免回望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感慨失落的传统和近代以来的文化“折返跑”和教育传承不足和创新无着之殇。牛津依然“牛”,剑桥难再别。文明可以融合,但文化岂可以简单的复制、粘贴来成就。

  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位于英国牛津,是一所誉满世界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采用书院联邦制 ,与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同属“G5超级精英大学” 。

    牛津大学最早成立于1167年,为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  牛津大学涌现出了一批引领时代的科学巨匠,培养了大量开创纪元的艺术大师以及国家元首,其中包括27位英国首相以及数十位世界各国元首、政商界领袖  。而截至2017年,共有69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九)、4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十五)、6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八)曾在牛津大学学习或工作过 。牛津大学在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坐落于英国剑桥,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采用书院联邦制 。剑桥大学是英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学校前身是一个于公元1209年成立的学者协会,是英语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学。

    学校800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牛顿、达尔文等一批引领时代的科学巨匠;造就了培根、凯恩斯等贡献突出的文史学者;培养了弥尔顿、拜伦等开创纪元的艺术大师,走出了8位英国首相;而截止2017年,共有1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第二)  、10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六)  、6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八)曾在此学习或工作  。剑桥大学在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剑桥大学是多个学术联盟的成员之一,亦为英国“金三角名校”及剑桥大学医疗伙伴联盟的一部分,并与产业聚集地硅沼的发展息息相关 。学校共设八间文艺及科学博物馆,并有馆藏逾1500万册的图书馆系统及全球最古老的剑桥大学出版社  。

    2017-18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第1、2、在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第5、7 、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第6、5  、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列世界第7、3  。此外,在2《泰晤士高等教育》颁布的世界大学声誉排名中位列世界第5 、4 。2009年,剑桥大学纪念建校800周年。

[第三章 语言与英语文学]

    中世纪既是中古英语形成的时期,也是英国文学创作走向多元化的时期,这一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状况。

    “诺曼征服”后的两个世纪中,英国有三种语言并存,本地英语、诺曼底的法语和拉丁语。拉丁语为教会使用,也是政府的官方语言,同时用于学术领域。伴随着社会流动和各民族的融合,12世纪末,英语已经成为英国各阶层人们共同的口语。后来英语创作也出现。英语地位的提升反映了英国民族性的增长,1300年前后,英语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英格兰民族”的词汇。百年战争后,法语被视为敌国语言,上层阶级不再以操持法语为标志。1362年,爱德华三世破天荒使用英语在议会发言。同年,议会通过法令,宣告法语为“本国不习知的语言”,要求法院辩护与宣判一律使用英语,而记录文本则使用拉丁语。

乔叟(1343-1400),英国诗歌之父,一生传奇又坎坷

    14世纪后半叶,英国本土文化日臻成熟,产生了伟大的作家乔叟。他的时代被历史称为“乔叟时代”。他出生富家,一生坎坷。人生阅历复杂,出生伦敦酒商家庭。1357年受父亲安排王室侍童,两年后参加百年战争,被俘后被爱德华三世重金赎回。1366年与王后侍女结婚。次年后的十年时间中,他多次出使欧洲,走访佛罗伦萨等地,接受到文艺复兴思想。1373年后活跃于政坛,经历了多年的宦海沉浮。去世后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一角,后来其他的名诗人或者葬于此,或立碑于此,人们把这里称为“诗人角”。《坎特伯雷故事集》和《罗宾汉和修士》是这一时期的英国著名文学作品,传播甚广。

   

《坎特伯雷故事集》(乔叟)

    从诺曼征服到玫瑰战争结束,是英国的封建时期,封建社会的最大特点是土地的分封及由此形成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政治上,国家权力因土地分封而被分解,分散到诸多庄园和领主的手中,封君—封臣关系编织出一张复杂的政治权力之网。尽管英国的王权比西欧其他地区如法国、德国都更强大,但封建制度却决定了政治力量的分散,贵族与王权、教权与俗权之间冲突频发,战争与动乱是政治的特点。在社会方面,贵族与平民、自由人一不自由人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清楚的,土地的归属权在社会等级分界方面起关键作用。农奴制是封建社会的特征,但农奴制的解体又预示着封建社会的终结;城市与商业的壮大,慢慢腐蚀了封建社会,不过在封建时期,它们基本上依附于封建权利。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都受制于等级制度,衣食住行依身份区别,财产与等级大体上是相当的。这样一个基于领地而又以等级为区分的社会本质上也是分裂的,与政治领域一样,社会、文化领域呈现出更多的非同一性。到封建社会晚期,同一性逐步增加,一个民族共同体缓慢形成,建立民族国家的任务已经提上日程了。不过,这个过程属于下一个历史时期。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在民族的血脉流淌中凝结,普遍的民族价值和精神蕴藏其中。于人,塑造于青少年和儿童时期,于英国民族,则积淀在久远的时代和漫长的中世纪。

    作为一个岛国,英国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特性;作为一个隔海相望的岛国,英国文化免不了屡屡受到欧洲大陆势力的影响和干预,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的同一性影响。凯撒的时代,英雄人物以到达英国“看海”为光荣;基督教鼎盛之时,教士们纷纷以来到英国传播福音为骄傲。反之,许多有作为的英王,都以为自己可以染指大陆政治,殊不知,到头来,依然是大陆的归大陆,海岛的归海岛,只是长久地维持一种“均势”罢了。

    回到那座剑桥,起初只是为了躲避牛津街头与居民械斗的师生,来到这里,设坛讲学,寻找庇护,于今八百多年。年轻的“清教徒”克伦威尔曾在此求学,后于此成婚,征战时再驻军于此,相信剑桥也是他终身难忘的心灵归属。风华正茂的徐志摩曾就读于此,于今(1928)拜访罗素之后,寻友未遇,心绪低落,遂与康桥对话,后吟成传世的诗句。

 

【涨知识】康桥,现译剑桥,不确定是一座桥,上图是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剑桥或康桥,一般指贯穿于剑桥大学及周边的许多桥,故事多多,轶事种种,有兴趣可以网上搜搜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