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歌者||鲁迅《呐喊》

2020-06-09  本文已影响0人  知弋不知弋

文/知弋

每每当我们试图去探寻「文学作品」与「中国精神」的交汇点时,我们便必无可避的谈到一个人——鲁迅。

鲁迅先生是真正的作家,真正的民族魂。

从他的文字中,我们可清晰的窥见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不同于其他时期文学的典型特征——强烈的使命感——也正是在这使命感上,闪烁迸发着「中国精神」的光辉

而提及鲁迅,我们便极为容易的想到他的代表作《呐喊》。

「铁屋中熟睡的人们即将被闷死,然而却有人大喊去惊醒一些较为清醒的人」,这便是「呐喊」的寓意所在。

也许正因如此,总有人以为这是在将「文学工具论」发扬至极的代表,但依我见,「呐喊」是黑夜中的歌者,孤独地歌颂着光明和希望——黑暗中的歌唱是疯狂的,因为他所讴歌的是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而鲁迅先生的内心满怀的是对中国的赤诚。他的呐喊是「唤醒」更是「表达」。

他歌唱狂人日记上刻印的麻木与落后,人们惊异于他黑夜中狰狞的笑,却又心照不宣的认可日记中「吃人」的旧社会。

在那样的社会里,没有纯白的灵魂,甚至无法也无力去发出被压迫者的呐喊,只有狂人、只有疯子才有资格触及无关教条的沉寂灵魂。

他歌唱康大叔「正气凛然」的说教、茶客的随声附和,他吟唱哀痛与不解。他所站立的舞台始终黑暗,终于台下也无人听懂他歌声中诉说的革命者的大义凛然,他只听得台下的嗤笑声不绝于耳,或许与他们而言,那暗夜歌者才是真正的可悲可叹可笑。

歌声戛然而止,一切重归静寂,没有一句话,没有一句致谢或道别。

你说他变了?或许他只是换一种方式歌唱。

你说黑夜没变?或许是我眼花,竟见着一丝清晨的曙光……

也许是时代变了,现代人竟再难体会他文字里个中苦辣滋味,学生也说着「三怕周树人」。

然而读罢鲁迅的《呐喊》,我竟有几分如《神曲》中所述的感受:「我曾去过那受光最多的天体,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那是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我的语言太过贫瘠,无法描述《呐喊》的魅力。

但这一次,我请求你、请求你不要从听说中去认识他,静下心吧,摊开手中的《呐喊》,听他的诉说和歌唱,听他的自我和他所见中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