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之变大脉络
周室既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轉相吞滅。數百年間,列國耗盡。至春秋時,尚有數十國,五伯迭興,總其盟會。陵夷至於戰國,天下分而爲七,合從連橫,經數十年。秦遂并兼四海。以爲周制微弱,終爲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爲郡縣,蕩滅前聖之苗裔,靡有孑遺者矣。
——《漢書·地理志》
汉字的简洁有力,为世界文字之冠。而汉字的文本中,有属古代史书的文字,更加惜字如金,但是信息量巨大。
读《漢書·地理志》的这一段综述性质的文字,短短百余字,跨越的时间跨度以及表达的历史巨变,都可以说是字字千军。
我说句爆论,读懂这一百多个字,先秦历史,基本行就懂了一半。
周室既衰:标志性事件是烽火戏诸侯 ,发生烽火戏诸侯的具体时间,约在周幽王四年,公元前779年右。
秦并六国: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
从公元前779年到公元前221年,共558年。这550多年历史的主脉,被班固牢牢的抓住了,就是废封建、立郡县。(封建的余韵其实直到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而这个郡县制的基本构建,一直延续到今天,所以才说“百代皆行秦政法”。
封建是谁建立的,主要是西周开国前几代君主,却不是他们凭空建立的。我们知道西周分封的贵族主要是宗室成员、开国功臣、地方势力这三种,这是分封的上层逻辑;而分封制的下层逻辑是什么,是本来就有那么多的“国”。
从“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上古史时期,基本的历史图景就是满天星多、万国林立。而万国之上的夏商周,是一种凌驾于小政权之上的天下共主地位。
和今天的情况做个不太恰当的类比:“中国有41636个乡镇行政单位。 全国乡镇级以下行政区划共有:2个区公所,19531个镇,14677个乡,181个苏木,1092 个民族乡,1个民族苏木,6152个街道,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这种类比只能得其大略,因为政权地域广域不同,另外上古人口分布肯定不均,但是还是可以看出,万国的中绝大多数区域文明的地域范围大概与乡镇近接。
这种万国形态在夏商周两次共主变更的天下大变之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额整合重组,但其底层逻辑没有大的变化。直到上面说的周秦之际。
这550年,春秋战国时期,我将其称之为中国的大统一时代,如果说华夏民族的滥觞是仰韶文化,那么中国作为统一国家的进程也不是秦始皇一蹴而就。其实初秋战国时期的地区性霸主,在各自疆域内部已经开始类似于秦始皇的整合工作,包括设郡县:秦始皇设三十六郡的基础就是春秋战国列国的行政区划统治形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