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改掉孩子坏习惯?父母注定会失败,正确操作方式究竟是啥?
家教随记
下周二会外出有一场分享,双休会做一些准备,其实最近一段时间观察了不少家庭教育的案例,也有一些想法需要一个整理,借此机会做这件事。
在收到的不少父母的求助消息中,有很多是关于孩子和大人的坏习惯:
“孩子不好好写作业,东张西望,挠头摸耳朵,东西不断掉下来捡起来,我这个血压就是这么高上去的,一高就下不来,看在眼里真是急啊!”
“作为陪读妈妈,看过您的文字建议父母要提升自身素养,我也想提升下自己的素质……买了很多书,准备睡前读读,或者陪孩子作业时看看。但一到这时候,就忍不住拿出手机,刷朋友圈,刷视频,聊微信……每次有点意识到这样不好,等回过神来,都11点多了……再说自己一看书就打瞌睡,比催眠还灵,要怎么才能戒掉手机的瘾?我这个坏习惯又该如何改掉呢?”
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摘录了,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困惑。
很多时候,并非不知道怎么做更好,而是明明知道,却做不到。
某种意义上说,坏习惯非常顽固,粘上就不容易放手,许多人下决心、列计划、参加21天打卡训练,朋友圈天天刷,但总是流于形式。
人们不禁要问,坏习惯究竟有什么强大魔力,让我们在斗争中节节败北,一路投降?
其实,对于大脑系统来说,坏习惯和好习惯并无区别,都是“用进废退”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反馈系统,它不认好坏,不管是非,只看哪个更为稳定,经常使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每个人早晨上卫生间、随后的洗漱,包括挤牙膏,刷牙,洗脸,借着早餐等等,每天重复这一系列动作,周而复始,即使半睡半醒也能顺利完成。这说明这套动作已经保存在人脑里,这已经是习惯了。
是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呢?上面是普通人的标准习惯模式,但如果有人先吃饭再刷牙洗脸,你也不要惊讶,这是他的习惯,大脑没有认定“刷牙在前”是什么地球人标准,仅仅是个人的习惯而已。
美国脑科学家最新的发现:人脑的信息是以神经突触链接的方式存储的。
在生理上的脑神经系统看来,所谓习惯,就是经过生命个体反复强化的神经突触链接。前面说的早晨那一套“组合拳”,在人脑里就是一系列神经突触链接,至于先后关系,完全是在养成时候的顺序。
这样一来实际上给我们打开了视野,我们有多少个习惯,就有多少条神经链接的生物节点,习惯越是根深蒂固,神经链接的纤维越是粗大有力。
反之,神经链接纤维越是粗壮有力,习惯就越根深蒂固,请注意,这里大脑依然没有对习惯做出好坏的界别。
大脑的运作方式是,总是选择那条更快的神经链接。如果你习惯先刷牙、洗脸、再吃饭,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绝对会一生保持这样的习惯,反之亦然。
这里也可以做一个比喻,大脑在做出一个行为前会面对两条路(当然有时会有复杂的选择不止两种,这里为了便于类比取两种),一条是高速公路,一条是断断续续的绝壁小道,在没有意识干涉的情况下,大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高速公路。
拥有稳定习惯的那条粗壮的神经纤维就是大脑里的高速公路。
习惯的形成对于生活是十分有利的。
行为变成习惯之后,便无需复杂选择去占用大脑的资源,很多行为都是下意识的去做,这样我们才能做更多的事情,也能做得更快。
例如,我现在写这篇文章,能够一边思考一边在键盘上敲击,而且基本上不用眼睛看键盘上字母的位置,因为这个键盘是我熟悉的,每个字母键的位置都是在我的习惯范围里面,伸手即可到位。如果换一个新的电脑,或者键盘的字母键位置、大小稍稍有些改变,我便只能先确定找到字母键再打字,时间上一定是比以前要多很多,我必须重新确定。
既然习惯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神经纤维通路产生的固定行为模式,无需启动大脑资源的其他部分,这一定就是好事么?
对于好习惯,确实是好事!
但对于坏习惯,并非是好事。
由于习惯反应之快,如果要改变它往往会消耗另一项重要资源——意志力。
这也是我们传统上企图改变坏习惯时最常使用的策略:调用自己的意志力,与习惯来一场拉锯战,最终好习惯取胜,坏习惯败退,皆大欢喜。
但,现在看来这很有可能是一个陷阱。
要知道生命个体每天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就像你的手机电池,每天有一定数量值,越用越少,到最后就迟钝,关机了。
试想,在一整天的工作中,成年人对抗了刷手机、网络资讯、视频等各种欲望,孩子们面对各门课程的课堂授课约束,专注学习。下班或者放学之后,意志力几乎已经耗尽。这时候,比起那些“有意义的正事”,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更容易被视频、手机和美食所引诱——内心里,只想放松一下,恢复精力。
虽说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样,可以锻炼增强,但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调用所剩无几的意志力来对抗稳定的习惯并非明智之举。
此外,一旦对抗失败,还会带给我们沮丧感和挫折感,造成情绪上的打击。
另一个陷阱在观念上。
似乎出于本能,人类倾向于关注消极面。对于改变,我们的焦点总是不自觉地放在“如何改掉坏习惯”上。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坏习惯是改不掉的。神经突触链接一旦建立,就会一直存在,我们不可能像删除电脑文件一样,在大脑中删除这条链接。
习惯从来都不会消失,它就嵌入大脑的结构中。
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可能会让人觉得沮丧,是不是小时候所有的坏习惯还都像冬眠的鼹鼠一样,一旦温度适合,就会雨后春笋般复苏么?
我们的大脑无法区分出好习惯和坏习惯,所以如果你有一个习惯,这个习惯就会一直蛰伏在你的大脑中等待正确的暗示和奖品的出现。
因此,一直提醒自己改掉坏习惯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在意识层面不断强化它。当出现暗示(比如一个画面或者电视剧的片头曲响起)时,你的提醒会点亮大脑中的神经链接,使你不得不回到第一个陷阱:调用意志力去对抗。
既然对抗不了,那就束手就擒,被它永远征服么?
当然不是,如果真是那样人类就不会有进步了,还处于蛮荒境地。
事实上人们找到了更好的方式,就是漠视坏习惯,不刻意强调它的存在,将焦点放在如何建立好习惯上。
如果用前面的比喻,就是另辟蹊径,修一条新的高速公路,让原来那条逐渐长满野草,荒芜掉。在现实生活里面,许多千年古道都掩藏在草木森森之下,就是用了这个方法,在它附近有了更快捷,更高速的道路,原来的主干道就会被替代。
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值得父母重视,不要喋喋不休的训斥孩子坏习惯,不但没用,反而会增强那根神经纤维,因为它无论在视觉、听觉还是行为模式方面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你又拖拉了!”“你就改不掉拖拉的坏习惯!”“看你拖拉到几岁!”这些短句里面包含着对拖拉的强化,在孩子心里我就是个拖拉人,脑袋里拖拉神经就更粗了。
修好习惯这条新路难不难?说不难是假话,但比蜀道容易却是真话。
接下来看如何养成好习惯,有啥好的策略没有,这里推荐养成好习惯的三种有效策略,不过要申明一点,这些策略都需要通过自己针对孩子的特点或者成人自己的特点:
策略一:回路原理。
暗示、惯常行为、奖赏三部分构成了习惯回路,培养好习惯可以同时从这三部分入手,类似于“修新璐”的工程作业施工图。
先确定目标习惯的惯常行为,再根据“相关性”确定合理的暗示,并给自己设置一个合理的奖赏。这里要注意:奖赏要对孩子有吸引力,可以满足某种心理渴求,让渴求驱动整个回路的运转。
比如,希望达成某个目标,可以考虑在床头张贴明确目标作为“暗示”。“奖赏”可以是每天统计完成的情况,但积累一周或者一月之后,就给孩子实现一个他很渴望实现的愿望,可以是物质的商品,也可以是一次旅行,一定要能触动他。我记得当时儿子在养成某个好的习惯之后,买了一套天文器材,这是他非常想得到一个兴趣类工具。
策略二:装“反射开关”。
这个有点类似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巴普洛夫的狗,经过训练后,一听到铃铛就会流口水。人其实也一样,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个刺激跟一个目标行为挂起钩来。
通用句型是:当发生A的时候,我就立刻做B。这里要提醒的是,A最好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或者是已经养成的习惯,不能是一个偶然事件,半个月才发生一次的事情不能算,例如等月亮圆的时候做什么,这一个月才一次啊。
那怎么才算开关有效呢?
例如,有人有丢三落四,做事没条理的坏习惯,那就主动设定这样一个开关:每天打开电脑开机时间(他的工作需要每天早晨准时开电脑),写下今天的计划,并贴在便签处随时看到,只要这个“开关”一设定,他会自动得到执行,无需太多意志力,这条“新高速路”带来的便利和好处会促进它形成新的习惯,这条神经纤维就会越来越粗壮。
策略三:微习惯。
培养微习惯策略的做法是,保证每天要做目标行为,使它形成某种定势,而且最初只设置最低限度。比如,一天做一个俯卧撑或者写一篇100字短文记录。
它的好处在于,可以保证迈出艰难的第一步,一旦迈出第一步,会自然迈出第二步,也许会这样走出10000步。此外,它保证了即使在最忙、最累的情况下,也能完成目标行为,锻炼神经突触之间的链接连贯性不打破。
在情绪上可以避免沮丧感和挫折感,保证良好的心态。
希望养成阅读习惯的朋友,可以采用“每天至少读一页书”的策略建立阅读习惯。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后的人生,都是由当下的习惯决定的。当良好的习惯拥有了时间的加持之后,终将累积成一次质变,新路就修成了,你也不必老是抱怨坏习惯了,因为原来的坏习惯早已淹没在荒草丛里了。
这个秘密,你真的懂了么,那就分享给更多的家长朋友,让他们的孩子也能得到正确的习惯训练,而不是死命的催作业,弄得心梗脑梗的吓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