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 之 读书(一)

2018-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Orion

课堂笔记 提升学习力 之 读书(一)

一、为什么要读书?

从生命的话题说起。

关于“生”的循环:生机(喜新求变)—>生活(趣味与兴致)—>生死(新陈代谢,放下清零)—>生命(天之道贵生,生生不息)—>生机(喜新求变,拓展生命)

生机

生机来源于变化,是一种崭新的、喜新求变的生命状态。生命的展开需要生机,中国的传统文化最重视生机,古人说: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一个富有修养和底蕴的人最善于看到生机。

我们所在的宇宙是在一个恒动的、永远变化、无常的状态,作为它的一部分,我们也跟着它在时刻变化,这是我们的本性,而一旦我们开始执着,想要维持、停住、拒绝改变时,就违背了天性,不进则退。

了解生机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认真地训练了观察力之后,会发现世间万物不同的层次和纵深。对于观察力的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

生活

生活的趣味和兴致是引导我们生活下去、活得开心的动力。时刻好奇,并保持求新求变的状态,生命才能蓬勃向上。

生死

没有新陈代谢、生死更替、去腐存精,也不能带来生机。新陈代谢是自然产生的、必经的过程。

生命

生命有两个层次:

第一层: 身命:物质身体对于食物的需要有四个层次:需要摄入食物—>需要优质的食物-->需要消化、去腐存精-->把食物转化成能量。

第二层: 慧命:慧命所需的食物,是在精神、灵魂、气的层面需要的滋养,它的形式有两种:新知和静气。所谓静及生气,可以通过静坐、写字、艺术等方式。 与食物对应,慧命对于营养的需求也有四个层次:获取新知,增长见识--> 高质量的智识和精神享受-->深入思考赏,纵横对比,消化所知所学-->有自己的实践、创新和产出。

美食滋养生命,学问滋养慧命。每天吃得营养的同时,也别忘满足慧命的营养需要。

高质量的读书是滋养慧命的重要途径,这就涉及到选择态度

1.对慧命所需的知识种类的选择。

    (1)经典读物

知识付费频道的读物:作为导读的作用是好的,让人产生兴趣、抓住重点,但只图取巧,用别人的观点代替自己的独立思考,对慧命是没有营养的,因为你没有真正地参与代谢、消化。

经典书籍:高度浓缩的智慧,类似高质量的补品之于身体的作用。看一点比不看好,但还是得长期持续地摄入才能产生理想的功效。

系统地读经典,像请了营养师安排你的饮食。

读书,能不能消化也是个问题。吸收消化的能力是由自身的条件和状态决定的,取决于你已有的积累。不同时期看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2) 广泛与丰富

慧命营养来源的丰富性也不容忽视。首先有必要快速地浏览资源,搭建自己所需的营养结构,设计自己需要的修养体系,知道向何处投放精力、时间、资源。

同一类型和题材的书不能只看一本。看完一本甚至一篇,就皈依,就开始抓住你理解的这一点渲染、站队、全盘接收甚至大肆传播,很危险。就好比20年只临一个贴,时间花了,技艺却长进不了,因为修养、积累都不够。再者,没有经过自己深入独立的思考,就去使用,是危险的。中医方子都是公开的,难的是剂量,好大夫能处理的就是剂量。

2. 对待学习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学问的人,需要一个基本的美德:对自己不懂的事情,不发表意见。这是对自己和别人都尊重的一个方式。)

多数人都是很怕自己不聪明,没观点。应该退回来想:宇宙中的未知远远多于我们的已知 。但也不能因为未知浩瀚而气馁。尽量先更多地知道一些才对将来要学的东西有判断的依据。

虽然当今先进的科技手段,比如互联网、社交软件,能帮我们接触到很多的新信息和陌生人,会让我们觉得生活变得更加开放了,但实际上有可能更加封闭,而人与人之间的虚拟链接也往往不很实在。因为我们只愿意去获取我们想要、熟悉或者喜欢的信息。就像人只想听自己喜欢听的话,常常导致的是无效交流。

如何超越个体的限制? 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超越。

虽然历史一直在变,但人之为人的本质是没有变化的

人的心灵和感知是超越时空的。比如,我们去读史,去品评历代的艺术大师的作品和为人时,很容易被其感动。这是因为艺术的本质是人, 人的情感、创造力、闪闪发光打动你的东西。它是人的需求,人本质的快乐。

综上,“读书帮我们超越个人经验的限制,以防仅仅活在眼前的范围,越活越封闭、狭窄,甚至停滞。读书帮我们扩容,超越个体限制,引发思考,从而形成验证与践行,这样周而复始,源源不断地摄入新鲜的营养,才有新陈代谢的成长。”

二、读书的矛盾以及如何化解

1、书无限,而时间有限

2.  如何选择 (没读过、没兴趣 , 只因未知)

通病:不喜欢、没兴趣就拒绝读。当你对一件事情没兴趣时,只是因为你对它的背景知识知道得太少了。你对一件事情兴趣比较浓,其实也是因为你对这个事情的了解比较多。但凡你对它知道多一点,就会多一些兴趣,多一些判断,或想说点什么了。

如果总是只读你喜欢和知道的内容,人会囿于狭隘,不能扩展提高。

对一个领域,读10+本书,就差不多知道这个范畴内都有什么共同关注的概念,大家都有哪些不同的观点,罗列一下各家都是怎么说的,然后思考自己倾向的观点和发现。

3.  速度与质量

通病:一读快,就读书不求甚解,匆匆掠过;读得质量高一点,半年三个月都读不完,或者一卡住,就搁在一边了。

4.  学与用,知与行

通病:读完试图消化理解,但一试行,就发现用不上。像骑在狮子上的文殊菩萨,腰佩宝剑,但需要使用宝剑的时候,总拔不出来。

只有知行合一的才叫智慧。

不能知行合一的,要么是“录音机”,要么就是“手电筒”。

录音机:总爱把从这里那里学到的零星知识转播给其他人听,以彰显自己学识渊博。

手电筒:光照别人,不照自己。总拿自己学到的知识去挑剔别人,自诩站在学识和道德的制高点。

应时刻对此警醒。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加通达自在,能够知行合一。

这四大矛盾,需要一一解决。

读书的过程,需要触发思考,需要解决问题。不然就是被动读书,容易遗忘。

如果贪图舒服,肯定出不来效果;费劲能迫使你调动能量,解决问题、消化感受。

思考的难度和乐趣在于它需要产生答案。这个答案不需要是个终极答案,甚至可以是个问题。答案和问题,很多时候有可能是一体两面。如果你产生了新问题,你又需要去读书、实践、去印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个最好的循环。

读书-->思考 -->答案(或产生新问题) -->实践 (产生新问题)-->读书

答案里永远包含问题,问题里永远包含答案。

输出是对输入最好的检验方法。

三、读完一本书以后,应该要知道的:

1. 作者的意图和核心观点

2. 你被解答的问题的答案

3. 书中触动你的细节

作者的意图是藏在核心观点之后的,你能不能追问出来?

了解了作者的意图,能不能产生自己的问题?

自己的问题哪怕最幼稚最浅白,得到答案也是很重要的。

读完是否能记得生动地触动你的细节?包括你感受的细节和文字本身的细节。只有线条的线索,如果没有细节支撑是很枯燥的。

读完一本书,尽量总结出作者的意图和主要观点。三言两语说清楚主旨,你的思考和评价,你的拓展阅读。

最好是找一个完全不知道这本书的人,把他讲明白。

准备好内容,对着镜子讲。组织语言,不厌其烦,一遍遍穷尽所知,时刻体察用什么样的方式,听者才能接收得更容易一些。

宝贵的时间用掉了,尽量不要做无用功

四、读书的方法:

1.学会用眼睛扫描,不要默念

阅读默念的速度,200字/分;  眼睛扫描的速度:600字/分

扫描法不适于古文,古文是微言大义的,需要一字一句读明白。

2. 保持速度(阅读总时间=单页阅读速度x 页数)

知道了自己的速度,就要安排读书的时间。不要爱惜脑子,读得多,就会读得快。看完任何一篇,拿秒表看,用了多少时间,这个时间乘上页数,就是读完这本书的时间。依据这个,合理安排时间。

3. 一定要读完一本书。读完全书才能提炼出作者完整的意图。曾国藩:读书切记,不可读完一半就发表意见,这都是虚妄、无知的行为。无论多“水”的书,既然开始读了,就读完,重在习惯的养成。

4. 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以后专门讲。书就是了解一个东西的工具而已,不用保持空白,古书的朱砂眉批,很漂亮。

回顾本节课,需要强调的是:

先提高速度,而后是质量。不要以力求完美作为没把事情做完的借口,这个完美是没有意义的。

投入时间和注意力,善用方法,有效吸收,书读得才有意义。

下节课,教读书的具体招数。

(暄桐教室线上课,老师: 林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