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三十五年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素质教育”:三十五年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参加“N师学院”学习思考一

导读:
2018年上半年我参加了“青椒计划”学习,2018年暑假我参加了“兴成长计划”学习,2018年国庆节参加了张文质“写作做为通用能力”学习,目前正在参加“N师学院”学习。我是所有学员中的最差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都在学习中获得了新鲜血液,得到了很快的成长,而我始终没能走出“过去”,总有一种感觉就是:走不出过去,就永远没有希望怀抱未来,所以给自己拟了一个让人一看就想吐的题目来练笔。其实还不止这一个,一口气还拟了《“新课程改革”:二十年为我们带来了什么?》、《“高效课堂”的使命》、《信息技术或许能解决“教育的中国问题”》、《为了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老师的幸福,校长应该干些什么?》。既然是恶心人,干脆就恶心到家好了,只可惜我没这个水平,就姑且当做是恶心自己吧!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紧紧围绕“普及”与“提高”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精英教育(以上海教育为代表)加普惠教育(以农村教育为代表)把中国教育推上全球教育的中上水平。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推广,在理念上更是赶超世界教育先进水平。
1985年教育部提出了素质教育,1986年在《义务教育法》中首次以法律的严肃性进行了规定:义务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忽视德、体、美、劳,培养出来的人才高分低能,没有个性,缺乏创造力、想象力,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出来的。
应试教育的特点是,在教育对象上,关注少数尖子生,不是全体学生;在教育方法上,搞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在教育目的上,关注升学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不是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实践中,素质教育看起来很美,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
1998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团,深入基层调研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十几年的素质教育还在原地踏步,专家分析原因,一致认为课程是影响素质教育的最大阻力(其实是评价体系,只要高考指挥棒不变,应试教育永远有市场),于是,从1999年开始,着手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下一篇具体“恶心”)。

衡水中学的学生说:“我要上清华,但我不素质”,一语道破了素质教育的问题。素质教育虽然提倡了这么多年,但是当下升学考试的依据仍然是以分数为主,评价老师的依据仍然是以分数为主。既然整套评价体系是以分数论英雄,学生就必然要在分数上进行竞争,老师就必须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分数。主考科目挤占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就变得理所当然了,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尽管很多人说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矛盾,但靠提高学生素质来提高分数,远远没有题海战术来得快。富家子弟苦读十年就能上清华北大,就能改变命运,何况寒门学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要高考制度不变,素质教育永远不会代替应试教育。
很多学校对外大力宣扬素质教育,暗地里使劲抓教学抓成绩,表里不一,好像应试教育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用素质教育理论去指导应试教育实践,注定是要失败的,其结果是应试教育没做好,素质教育没得做。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量之大前所未有,专家预言未来各科考题量将不断增大,阅读能力不强不仅答不好,而且连题目很难读完,各中小学语文试题中阅读和写作考查题超过一半以上,如果各位老师都能认识到这一切,以提高分数为目的,把阅读以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科学的做起来,严把出口,让每一名学生成绩合格,让大多数学生学有所上、学有所成,那也不失为是一件好事。
社会“怪象”是对三十五年来素质教育水平的最好诠释。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的与教育有关的怪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古怪,越来越荒唐,有学生因厌学而自杀的、有学生因嫌母亲管束严格而弑母的、有因父母不能富养自己而怨恨父母的,至于校园欺凌霸凌行为层出不穷;学生在课堂上搞恶作剧、欺负老师、家长殴打老师、毕业很多年的学生在马路上碰见老师就报“一‘掌’之仇”等现象屡见不鲜;关于老师(个别老师)因收受家长礼物、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有偿补课的上访事件更是司空见惯;因不满社会而报复学校、师生事件时有发生;因为学生发生校外安全事故、违法违纪行为而株连老师者已成为常态。
阅读诸如以上报道的文章、评论、跟帖,无不透露出对老师恨之入骨情绪和态度;观察纪委和教育主管部门对老师及学校连带责任人的处理程度,还是多少有点令人惊讶。当老师沦为受害者时,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冷漠。从表面看,很多时候是针对某一个当事人的行为,其本质是对整个教育的不满,“老师过街人人喊打”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甘肃省宁县和盛镇杨庄小学一年级八岁的小女孩,“因为穷,她在学校里经常被人欺负,因为被人欺负,她的胆子越来越小,面对校园的凌辱,她只能忍气吞声”。前不久,小女孩被同班小男生用扫帚把戳伤下体,致其身心受伤严重,班主任就在几天前因丢失了口红调查过小女孩,有人就以《口红,教鞭,和鲜血》为题进行了报道,我读了很不舒服,做为班主任老师立德树人落实的固然很差,但不至于被开除,因为班主任确实没有因为丢失了“口红”拿“教鞭”体罚女孩,更与“鲜血”无关。诸如此类问题肯定不能证明素质教育的伟大成就,而且正好映射出当下教育出了问题。
素质教育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差。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团队,有怎样的团队就有怎样的学校。尽管所有的学校都有做应试教育的背景,都有推广素质教育的愿望,由于校长的教育思想不同,教育理念也不同,教育教学工作差距还是很大的。以北京十一中学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学校教育和其它城市学校教育相比,以沿海地区为代表的东部学校教育和西部学校教育相比,以衡水中学为代表的私立学校教育和普通公立学校教育相比,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我感觉目前的教育现状是,西部地区学校的应试教育没有东部地区学校的彻底,西部地区学校的素质教育没有东部地区学校的扎实。至于被官方嗤之以鼻的衡水中学等私立学校,应试教育比公立学校做得确实很成功,而素质教育并不比公立学校差多少。
以浙江慈禧育才中学为例,学生高中三年题海战术的试题能装几麻袋,哪个公立学校能做到?高分低能可能是与同等分数的国外学生相比而言的,但在国内正常情况下高分的学生总是比低分的学生能力强。在他们学校各种社团齐全,由学生自主组织的演讲会、音乐会、书画比赛、运动会经常举行,住部队与战士同吃同住体验式军训,去浙江大学体验大学生活周活动定期举行。诸如此类不就是大多数学校引以骄傲的所谓素质教育吗?尽管它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但由于涉及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属于不完整的素质教育,比起农村学校和部分公立学校全面的多。
素质教育的高度在课程,素质教育的深度在课堂,素质教育难以推进不能全怪政府。教育部自1999年1月启动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工作。2001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上,正式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力求整合课程,放宽课程管理权限,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回看以上列举的内容,回想近20年走过的改革路,不论是理念还是方法,差距很大,深刻反思问题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落实《纲要》偏差很大,脱离《纲要》搞“改革”,重课堂轻课程,往往增强了学校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二是“专家”研究成果很膨胀,学习者断章取义,往往把一线教师引入歧途;三是先知先觉者的改革经验层出不穷,学习者盲目仿效、照搬照抄,抛弃优良传统和经验搞创新,往往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四是教师的素质偏低,准确的说教师在摇篮中就没有接受到好的素质教育。师范类高校本应该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领航人,但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发挥的作用并不大,他们培养的学生就像一张白纸,没有新理念、新方法,甚至连起码的实习环节都没有,特长只剩就业考试能力了,他们的知识水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中学时代。国家培训、省市区培训、校本培训都属于碎片式的培训,专家分享的是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学校校长分享的是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办学特色,教师分享的是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成功经验,很少有人系统的解读《纲要》理论和操作办法,至于校本培训大多以低效的教研活动代替培训,培训与不培训一个样,教师严重缺乏成长的平台。
人生能有几个35年,经历了35年可能已经退休了,35年被素质教育改变了啥?又为素质教育做了啥?35年阅过了多少届学生,有多少学生成了素质教育的“试验品”!
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同事们还需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