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也谈教师专业性

2020-11-01  本文已影响0人  人中每文
——听《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循环》第一讲有感

10月31日晚,在新网师钉钉群听完了冯美娣老师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循环》第一讲课程,近两小时的直播。结束后我赶紧洗漱,躺在床上时已经接近十点,本想趁热打铁写点心得,无奈眼皮耷拉得厉害,头脑也似乎昏昏沉沉起来,只好关灯睡觉。

想起郝院长昨天刚说过的:新网师的学习,无论是阅读、批注、记录、写作,如果缺少了反思的参与,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看不到效果。

我为什么对这句话印象深刻,似乎有被人一下子戳中心怀的感觉。显然,郝院长所说的是一种大众现象,而我也是大众中的一员。新网师学员众多,优秀者寥寥,为什么有人进步异常,有人始终原地踏步。除了学习态度的问题,学习的方法想必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是的,凡事要有反思意识。听课也不例外。而昨晚的课程让我反思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自己是否真的具备了一个教师该有的专业水平。教师专业性在我身上得到体现了吗?

自从成为一名教师,类似于专业成长、专业性这样的词汇实在听到过太多太多,但却直到昨晚才感觉自己真正明白了“专业”的含义。教师就应该是专属于教师的一种职业,其他任何人都替代不了,因为他不具备相关学科教学的知识和方法、不具备与学生和谐相处的能力与情感、不具备激发学生内心自尊自信的策略与技巧。

而现实呢?很多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人也参杂在教师队伍中,三尺讲台,日复一日。是师范院校毕业的人也未必就已经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不少高学历的父母读过几本书,再结合自己陪伴孩子成长的亲身经历,往往也会对教育这件事颇有见地。其思想理论水平丝毫不亚于孩子的老师。

也难怪周边常有人调侃说:没有人敢对拿着手术刀的医生指手画脚。却都可以对教育、教师品头论足。记得本地的一位教研员在给我们教师做培训时就说过这么一句话也解释这种现象:教师会的,家长也会。医生会的却是其他人所不会的。

教师,似乎成了一门毫无任何专业性可言的职业。教师到底有没有专业性?当然有!肯定有!而且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比任何其他职业都更需要与时俱进、精益求精。

当我们不断感慨学生今不如昔,时代变迁太快的时候,就是我们要提升自己专业的时候了。就像罗树庚老师在《教师如何快速成长》一书中提到的“当老师,做教育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只有真正懂教育的人才能体会,干教育事业,往往越干越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与欠缺。”

提升教师专业应该是伴随教师生涯的每一日、每一学期、每一年的。常规的教师大会、教师培训里,或许被提及的太多,反而只是成了有名无实的口号了。

从昨晚冯老师的讲课中,我至少获得了关于“专业”一词的两个新认识。一是专业的热爱,二是专业的学识或者说是技能与方法。

从事教育的人,必须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过去,我一直秉持这样的信念。也非常相信,爱比能力重要。一个内心有爱的老师,他是一定会去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一定会去努力地关照学生的。而昨晚,我突然意识到:光有爱的教育是不行的。且不说这种爱必须要是新网师所倡导的对教育事业有着无限追求、始终怀揣热情与理想之爱。

更重要的是,让爱落实。你是否对自己任教的学科掌握了解得透彻,面对任何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疑问,你都能轻松应对,甚至你完全可以预料到学生会有哪些困惑与疑问。

试想,一个对教学都还不够熟谙的教师,怎么可能有心思注意到每个孩子在课堂的一举一动?即使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很想上好每一节课,也很想顾及每个孩子。

以及对于任何一个新的概念,新的知识点,你应该无比清楚,你该以怎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如果学生听不懂课,其实真的是老师的问题。至少老师的表达有问题。

所以,爱应该建立在能力之上。这种能力正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具备了专业能力的老师,他的爱才会不同于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教师的爱应该是专业的爱,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甚至热爱学习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这种“看成”不是大家所理解的简单的“尊重、接纳”而已。而且是要依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激发出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何止儿童,任何人的成长的法宝无外乎此两者——想要做更好的自己的自尊与在不断的努力中体验成功所带来的自信。

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教师有对教育的热忱、有对孩子的包容就够了吗?不够!因为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在儿童心里点燃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动力和精神追求。不管是身为爱心型、赏识型、励志型还是转移型的老师所使用手段,到最后总会发现,所有这些都不能持久以及真正地撬动一个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孩子的内心。原因是:我们并没有帮助他克服困难,获得成就,使之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我们只是给予了他多于其他同学的关心、交谈、问候与亲近。使他多了一份安全而已。

这种幡然醒悟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难怪平常总觉得自己挫败连连,反复地去关注一个孩子,谈话、表扬、鼓励甚至奖赏各种手段都穷尽之后,一松懈,人立马恢复原形。有时甚至觉得是不是自己的举动让他产生了依赖,没有了这份额外关注,他就失去了动力。若是听之任之,情况则愈发严重。

而今才知道,或许问题真的出在我自己身上。尽管我有帮助他的意愿,但我是否真的教会了他战胜困难的方法,取得进步的秘诀。比如,面对一个听写词语总不过关,老是错别字扎堆的孩子,我有没有单独教给他区分形近字的好方法?面对一个周记写不长,总感觉无话可写的孩子,我有没有另外指导他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素材?或许,我做的只是提醒、告诉:你的词语听写错了很多,要多用心记哦!或者:你的周记写得太短,下次要长一些哦!又或者:课上认真听,你也会有进步的!看似鼓励、看似信任,却是无形的压力,没有任何具体帮扶的关照,又怎么可能让一个孩子真正进步呢?

冯老师对此也提出了“高期待、细跟进”一说,我觉得是个值得尝试的举措。把对学生的爱落实到有专业指导与帮助的具体方面,而不是心灵鸡汤似的立竿见影的对个别学困生的偏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