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和日本的蜜月
上周给大家简单讲了讲“中日友好再起航”的故事,其实从“首航”到“再起航”这四十年间,中日之间不断上演着相互利用,相互抵制,相互合作,相互怀疑的戏码。
犹如一张脸的两个表情,变来变去,从未停止。
由于文章里没法留言,大家只好在后台留言给我,我都会尽量回复,不少朋友都说想多听点中日之间的那段历史。也就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故事。
那今天我就再和大家讲讲那段历史吧,由于讲外交和历史很容易讲的枯燥,所以我会尽量把往来交锋的各种前因后果为大家梳理清楚,至少让朋友们看起来条理清晰一点,也更有趣一点。
首先提一个基本概念,真正的战后中日关系,其实分为四个大的时期。(这四个时期是我自己划分的,中间当然会有小的反复,但总的状态是不变的)
中日40年来,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是融冰期,1972-1989年
二是蜜月期,1989-1996年
三是猜忌期,1996-2010年
四是对抗期,2010-2016年
关于这四个时期,一篇文章讲不完,这次主要讲1989-1996年之间的蜜月期,不过在讲蜜月期之前,为大家补充一下上次讲的融冰期的一点有意思的事。
大家都知道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干了一仗后,中苏关系迅速恶化,那美国就马上嗅到了里面的味道,释放要与中国改善关系的信号。
中国也立马收到信号,两国间“暗送秋波”,通过巴基斯坦为中转站相互传话。
到了1971年,时任美国国家事务助理的基辛格访问巴基斯坦,在参加巴方举办的晚宴时,我们的基辛格博士突然来了一招“屎遁”,捧着肚子说不舒服。
基辛格(中年时期)
在大批记者的关注下,基辛格回到宾馆休息,然后又对望传话说,宾馆太干燥,要住到山里的别墅去修养。
于是在凌晨时分基辛格的车子往山里开,可他不是要去山里修养,而是要去中国。
在机场,在巴基斯坦航空的波音飞机上,中国外交部美大司的司长,已经等着基辛格了。
飞机起飞,基辛格开启了一趟高度机密的访华行程。
日本前首相,安倍亲叔叔“佐藤荣作”
几天后,日本首相佐藤荣作(安倍晋三的亲叔叔),在首相官邸打开秘书送来的外交备忘录,顿时脸色大变。
备忘录上清楚写明
基辛格7月9日~11日访问了中国,并且敲定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访华。
日本大惊失色的原因是他从没想过美国会甩开自己,连招呼都不打,就和中国走近了。
要知道在当年,美国不断不断的要求日本对付中国,要求日本贯彻实行“亲蒋反中”的政策,日本虽然有意要和中国搞好关系,但因为美国的存在,一直无法实现。
现在你美国倒好,叫我日本把中国当敌人,自己却和中国“好上了”。
美国这种“背信弃义的两面手法”立刻在日本政坛引发强烈不满,当时日本国内无论政治家还是企业家,都主张,日本要“抢在”美国前面,和中国建交。
日本前首席田中角荣访华(左)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后,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自此,中日恢复正常邦交关系。
日本抢在老大哥美国前与中国“建交”,老大哥直到1979年1月,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
但中美建交,中国获得的是外交的战略空间,而中日建交,中国获得更多的是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两国当时与中国走近,对中国的意义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之后就看到了邓的访日,日本企业界带着大笔投资和技术进入中国。这些我上次讲了点,这里不赘述了。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是世界各国中援助中国最多的国家
从1980年起,日本开始大量的给与中国经济援助,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低息贷款”
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最缺的就是钱
而日本经济在80年代则是最辉煌的时期,最不缺的就是钱。
两方利益高度契合,中国需要钱,日本需要花钱,于是大笔大笔的日本贷款涌入中国,这些从日本来的钱,极大的加快了中国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大家可能不知道,像北京地铁,北京首都机场,上海的机场,以及国内几十个大型港口的泊位建设,全部都是靠着日本贷款来完成建设的。
当年在中国所接受的全世界外来援助中,有高达67%,是来自日本的援助,可见日本当时有多热衷于“援助中国”了。
当然“援助中国”,日本有他的政治利益考量,有经济利益考量,中国当年免除日本侵略战争赔款,日本现在掏钱来投资赎罪也无可厚非。
况且日本给的钱,只有10%是免费的,其他90%都是低息贷款,都要还的,也不是白给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邓总访日后,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确实是靠着日本大量的“低息贷款”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没有日本的贷款,改革开放在初期绝不可能那么“势如破竹”。
就在中国获得日本巨大投资的时候,同年在美国,却爆发了史无前例的反日游行。如此反日游行的规模和声势,甚至比二战时期的美国反日,有过之而无不及。
1982年盛夏,炎热的美国底特律市,底特律市政府门口,底特律工会联盟外,挤满了饥饿,愤怒,绝望的美国人。
这些人有的带着自己的铺盖卷已经在市政府门口睡了一个月了,他们失去了原本收入丰厚的中产阶级汽车工人的工作,被高额银行贷款,医疗保险压得喘不过气。
当时日本汽车品牌已经占领美国近22%市场份额,致使25万汽车工人失业。
在美国人眼中,造成他们失业和无家可归的罪魁祸首,就是小日本。
福特公司的员工们痛砸日本车
到了1985年,美国反日情势极度高涨,并且迅速从民间反日,提升到官方反日。
当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大报纸《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全都刊载过一篇名为《痛击日本》的文章,这篇文章,将美国全民反日的情绪,引爆到最高点。
国会议员们在国会前砸东芝产品
美国人开始砸日本车,砸日本电视机,洗衣机,收音机,好几个美国中西部的保守州出现了只针对亚裔的暴力行动
可你要美国佬怎么分得清中日韩的不同啊,只要是看到黄皮肤的亚洲人就上去挑衅,谩骂,甚至殴打,抢劫,这类暴力事件在美国保守州大肆蔓延。
不久后美国把矛头指向日本的著名企业,东芝。
当时苏联还没解体,美苏还在冷战,而日本的东芝,居然偷偷违反美国的贸易禁令,向苏联出口高技术的数控铣床,这些数控铣床可以帮助苏联打造更先进的潜艇。
这新闻一批露,美国政界和民间更是炸开了锅,日本帮助苏联发展潜水艇,引发又一波全民共愤,大家要知道,当时可是美苏冷战时期,有多少美国人的思想还是冷战的敌对思维,你日本居然帮助美国死敌,那美国也不会心慈手软。
美国随即祭出了对于日本东芝的制裁。
禁止东芝任何一样商品进入美国。
然后又讨论要罚款东芝150亿美元,还是要让东芝商品进来,但加征更高关税,还要逼东芝在全美的报纸上刊登道歉公告。
这事情当时闹得非常大,噼里啪啦一大堆的制裁和让步。
不过话说回来,美国的套路也让我们非常熟悉
美国上世纪制裁东芝,本世纪制裁中兴,用的是同一个套路
获取秘密交易文件,展开贸易调查,发动贸易制裁,以前是让东芝“休克”,现在是让中兴“休克”。
到了1985年9月,以美国为首的日、法、英、联邦德国,五国共同签署《广场协议》,通过金融手段强迫日元升值,进一步打压日本的出口竞争力,自此开启了日本失落的二十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全世界都在警惕日本的商品侵略,当美国开始大力制裁打压日本,日本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危机感,于是更想要拓宽中国市场。
可以这样说,中国市场,在当时日本所面临的险恶国际环境中,是一块足以“续命”的宝地。
原本日本的遭遇和困境对中国来说是绝佳的发展机遇,日本和美国、欧洲处的越糟糕,和中国就处的越好。
然而这一发展情势在1989年发生了惊天逆转
那一年“东欧巨变”
波兰、东德,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先后爆发声势浩大的“运动”。
接下去的内容省略,敬请谅解
大家只要清楚那一年世界发生巨变,随后美、日、英、法、德、意、加,七国,一致通过了对于中国的全面制裁案,日本也大面积的冻结了对于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当时日本固然还想继续发展中国市场,但作为西方盟国,日本就算不想,也必须跟随。
而这一重大事件的转机,发生在1991年底。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肯定有朋友会问,苏联解体,干日本什么事,苏联难道是日本弄解体的?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它里面是有一整套逻辑关系的。
一,苏联解体25天后,邓开启南巡之旅,发表标杆性的南巡讲话,坚持将改革开放贯彻到底。
二,苏联解体45天后,日本首相发表公开讲话,宣称“成立以美日欧为主导的,新世界三极秩序”
同年,日本外务省(相当于外交部)抛出当时轰动全日本的“五五三理论”,所谓的“五五三理论”, 就是以日美欧为核心的世界三极。
不但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在自由、明竹和市场经济这三大基本价值观上高度一致,日本必须从中小国家的外交方式转变为“大国外交”。
简单来讲,就是当苏联垮台后,整个旧世界的格局也随之崩塌,而新世界的格局尚未建立
日本当时的政治界,知识界,经济界,都一致认为,以我们日本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足以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国”。
日本想借助苏联解体,摆脱“只有经济大国”这一局面,从而成为一个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外交上,都实打实的世界大国。
可是在另一方面,1992年,这一关键性的历史节点,又是日本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破灭最严重的一年。
1992年一开始,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0000点,与最高40000点时相比已经腰斩,到了8月,更是狂泻至只剩14000点。
1992年这一年,日本股市大跌,房市也大跌,房价以难以置信的速度下跌,大量的以土地和房产作抵押的贷款出现了极其危险的违约风险。日本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直线攀升,直接引发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
在这几个背景下
邓南巡对全世界表态继续改革开放
苏联解体,日本想和美国,欧洲建立世界三极秩序
日本国内经济面临严重风险,经济泡沫不断破裂。
再一次让日本走向中国。
当时,与中国重修旧好至少有两方面好处。
首先就是经济好处,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投资中国意味着丰厚回报,这样可以缓解日本国内的经济危机。
其次是政治好处,日本对中国持续施加影响力,有助于让世界其他国家认识到,日本确实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日,欧,美,世界三极的政治格局合情合理。
在上面种种利益的驱使下,1992年4月日本邀请江访日,江题词,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同时希望日本继续对中国投资。
江结束访日回国后不久,日本就解冻了对于中国的第三批贷款援助。
要知道89年对中国的制裁是G7一起讨论的结果,虽然世界各国当时为了经济利益都有意撤销对中国的制裁,可在所有发达国家里,当其他国家还在观望的时候,是日本第一个跳出来,重新恢复对中国的投资援助。
锦上添花谁都会,可雪中送炭却不容易,日本,是中国被全世界孤立之后,第一个回到中国市场的国家。
日本天皇明仁访华
1992年10月23日,日本天皇明仁访华,这是有日本这个国家以来,第一位访问中国的天皇,你完全可以这样认为,1992年,就是中日上千年的往来历史里,最“甜蜜”的一年。
明仁在中国足足住了六天,但由于日本天皇并没有实权,大多是个风向标作用,所以详细讲天皇在中国吃了什么,玩了什么,没有必要。
随后日本不断加大对华投资和低息贷款。
下面请大家看一张图,下图是日本GDP的历年成长表
我上面对大家说,1992年是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一年
1990年增长8.0%
1991年增长6.0%
1992年增长2.4%
1993年增长0.8%
你可以清楚看出,日本经济的增长表现出极度的疲态,从增长8%,到增长0.8%,只过了短短4年
正是认识到经济的这一持续疲软,到了1995年,日本政府又做了一件大动作,向中国道歉认错。
村上富市在抗日战争纪念馆(左一)
我上面说的92年天皇访华,也从来没对侵略罪行认错,天皇访华时谈到战争,只讲“我深感悲痛”半句不提道歉。
而在1995年5月,时任日本首相的村山富市访华,村山访华去的地方也很重要,他先去了卢沟桥凭吊,然后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
他也是第一个参观抗战纪念馆的日本首相,参观后村山富市对前来采访的报社记者郑重的说道:
“痛切反省由于我国的殖民侵略,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害和痛苦,在此我表示衷心的道歉。”
8月15日,村山富市再次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对此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这也就是大家后来熟悉的“村山谈话”。
随着日本首相对于侵略罪行的道歉,中日关系的蜜月期也来到最高峰,而“最高峰”同时也意味着下坡路的开始。
日本右翼分子1996年登钓鱼岛
中日间的“蜜月期”始于1989年,终于1996年,因为从1996年起,日本右翼就开始有计划的登钓鱼岛,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也随即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
再之后,世界进入新千年,中国经济亦高速发展,看着当年被自己援助的“穷小子”渐渐富起来,强起来,日本也开始不安,加上钓鱼岛问题的延烧,日本国内的政治风气日渐右转,媒体和公众舆论也偏向中国威胁论。
老一辈经历过二战,亲眼见过二战残酷的政治家逐渐凋零,新一代的的政治精英(如安倍晋三,1954年生)则更愿意打出中国威胁这张牌而获得支持和选票,因为宣扬中国威胁,是最简单获得选民支持的方法,它干脆有效。
好了,今天和大家大致讲了讲中日关系的“蜜月期”其实我们讨论中日关系,说中日关系,并不准确。
因为在中日关系的背后始终存在一个幽灵,那就是美国。如果不把美国考虑进去的话,那中日关系讨论再多都是白讨论。
美国对于中日关系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你可以将中美日视作三角形的三条边,无论哪一条边有动静,另外两条都必然跟着动。
过去如此,今日更是如此
中日关系当年为什么恶化?
因为美国唆使石原慎太郎挑起钓鱼岛问题
那今日中日关系为什么又好转呢?
同样是因为美国见人就咬,咬的中日韩都感觉到了痛,转而加快了合作。
中日之间固然彼此猜忌,彼此不信任,但在更大的威胁面前,双方又会快速的抱团取暖。
若有可能,应该努力帮助川普连任吧
欢迎微信搜索,微观系列,获取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