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一
《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是李雪写的关于亲子关系的书。书中言语观点都直面痛点,不避讳,不粉饰。勇士一样的敢于剖析。感谢杰哥的推荐!
可爱的书封面读书期间,我数次产生深有同感的同频震动,数度落泪。并且经常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事,以及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现在这样的性格,个性特点。感恩父母!此书让我受益良多!也为自己将来迎接新的小生命,做准备!非常推荐给即将或已经做父母的人看~
感恩相遇!
感悟一:看见,是真正的爱
从出生开始,婴儿头两个多月都是处在和妈妈共生的关系里。那时候,婴儿还分不清自己和母亲。认为自己就是世界。这时候,养育着需要给孩子的是及时回应,及时“看见”。千万不要试图纠正婴儿的哭声。或者按照严格的时间规律表来养育。天呐,曾经我看到“哭声免疫法”的盛行,还以为那是能养出“听话”好孩子的方法!其实只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和埋下重度心理疾病的种子。恐怖!
孩子的需求,被看到,才会觉得自己存在。育儿的书看了这么多,真的是都在强调从出生开始小时候!
亲子关系,看似是为了孩子,其实是父母自己成长和疗愈的最佳良机。
想起我母亲曾经说自己小时候是爱哭大魔王,月子里,也就是现在所谓的“高需求宝宝”。只要不如意生气的时候,哭声很大很响亮,而且坚决不能不回应,所以妈妈经常是醒也抱着,睡也抱着。非常累人。
有一次姥姥来家里给洗完澡,说“放床上让她自己玩一会儿,别一直抱着,抱习惯了放不下来了。”结果,那时候婴儿的我刚沾到床就愤怒的大哭起来!妈妈回忆,那时候“第一声哇,就非常大声,第二声更大撕心裂肺,像是被扎了一样,第三声能直接把自己哭到要背过气去,好似断气的感觉”,结果姥姥这个妇产科护士常年跟婴儿打交道的,赶紧妥协,跟妈妈说,快点抱起来抱起来吧!没见过你们家这么大脾气的。抱起来就不哭了。
婴儿时期爸妈就从来没有按照规矩养育我,都是尽量及时满足,一哭就抱,累的不行也不敢撒手。黑白颠倒,把妈妈都累出腰疾,一直到现在都经常腰酸痛。感恩父母养育陪伴。我自己一直都是安全感相对比较强的孩子。
婴儿是父母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自己创伤严重,无法关照到婴儿,或者无法安住在当下,心神不宁,很可能会通过敏感的婴儿表达出来。
感悟二:孩子的需求没有不合理。父母可以大方承认自己做不到。
父母的富足感/匮乏感,都会影响孩子的未来,跟金钱的关系等等。
无法满足孩子的父母,经常会指责孩子的需求不合理,或者不应该。实际上,不想满足或者不能满足,大方承认就好。孩子内心深处会知道自己“配得上”所有想要的东西。生命舒展,反而更没有匮乏感。不会拼命索取,更不会“无理取闹”。故意的不满足,贬低孩子,指责需求,才会让孩子的匮乏感滋生。
之前看过说要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未来才更有可能走得更远成就更高。这本书讲通了原理。恰恰是父母在婴幼儿和童年时期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会被满足,所以后期才有很强的“定力”。
记得自己小时候上小学,离自己家里远,离姥姥家近,所以有时候不能回自己家,住在姥姥家。姥姥姥爷都对自己很好,可是那时候还是非常想回家。爸爸则会经常问我需不需要买东西,给我零花钱,我也会诚实的跟爸爸讲想要多少钱,比如买文具3块。爸爸一般都会给我五块。如果没零钱就塞给我10块。基本要多少,就给更多。零用钱自己从来不乱花,都是很认真的攒下来,还会在下次见到爸爸的时候小傲娇的说,“我都攒着呢“,”不用给,老爸我上次的10块还没花完呢”。
每周末带我逛一次那时候的吃货天堂“食品城”(就类似现在的超市)。眼花缭乱,非常想每样来一个,每周老爸都带我去,从来不干涉我买啥,都让我自己挑。可是我从来都精打细算,不会胡乱买,也不会买很多。从小我就没有匮乏感,所以长大之后自己在金钱方面不会觉得很难赚钱。反而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一直坚持下去。中间即使有裸辞,也很淡定,不恐慌。总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平台。
感谢自己的老爸,从小就用他的方式“富养”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