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成长励志

大四了,我还是叫不全我们班里人的名字

2019-03-28  本文已影响21人  微语东来

“你最好的朋友来自哪个阶段?”

面对这个问题,在受访的100余名人里,却有超过80%都回答是“中学同学”。

“毕业以后,你还会和大学的同学联系吗?”

“也许会,出于功利的目的。”

“但更多的可能不会。毕竟大学4年,和大学同学从来都称不上真正的朋友,大家应该也会心照不宣地不再联络了。”

如此这番,听着有些心酸,生活了四年的地方,认识了陪伴了四年的人就这样消失在人海。

进入大学之后我们会发现班级体的凝聚力变弱,班级同学的关系渐渐疏远,班级氛围变得没有更多的温暖和朝气,越来越像一滩“死水”。

所以“班级”就被架成了一个空的躯壳。

好像”班集体“概念的淡化在各个大学里已经变成一个通病,大家也开始觉得习以为常。

小编身边不乏这样的人,大学过去了3/4,班上的人还没有认全。

快大四了自己班上的人的名字他都叫不清楚。可能开班会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人时会说,这是咱们班的吗,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他。或者说我们班有一个人他叫啥来着?记不起来他的名字。

平时能玩得好的也就寝室室友,或者其他班,其他院系的人。

听说最近发现有的大学还是要按照高中那样建设班级, 要定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班的班级文化,要有班旗班徽班服,要有班规,要有奖惩措施,要统一晚自习……

虽然小编觉得这个有点“大动干戈”了,但也说明大家确实是发现“空壳班级”这个病态现象了。

为什么会产生“空壳班级”这样的情况呢?

大学不仅仅只有班级,还有学生会等各大社团

初出茅庐的小子们,因为从未接触过这些社团,因此社团首先在“新鲜感”上就略胜一筹;

另外各大社团的活动比班级积极,更有吸引力,各大社团下划的各个部门人员一般为班级的1/3,人少因而更容易玩到一起。

班级聚在一起一般就是为了琐碎的开会安排

大学不像高中那样。除了吃饭睡觉放假的时间,大家基本都是在教室里边的,抬头不见低头见,每天面对的也是一群熟悉的人。

大学上课不像高中初中那样,它是很分散的。一个班的人选的上课老师都是随机的,大学一个班级能聚在一起的时间无非就是寥寥数几的班级活动,班会,学期末的聚餐......

刚开始的时候,或许大家都是热情高涨的。对聚餐对班级活动这些都是积极参与进来的。到后面大家发现班级聚在一起一般就是繁琐的事务安排,通过班级群或者其他人口中也可以得知。

这时来开班会来参加活动或者聚餐的人寥寥数几了。为了避免出席人数太少的情况,开班会现在已经变成了强制性活动,班级活动和学期末挂钩。

他们或许是在因为在班集体里面感觉不到那种开心吧,感觉不到有任何存在的必要,也没有那种想要提升班级凝聚力的想法了。

学生自身不喜欢班级体活动

大学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自由,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去选择接触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物。

因而很难有人把身体重心放在班级建设上来,很难有那种很主动很负责的人去为班级开展活动。就算他开展了,也不会刚好就遇到一群乐意配合他的人参加这个活动。

高中的班级交流是无可厚非无法选择的,你必须待在一个空间生活学习。但是大学没有了固定的活动地点,那些不喜欢在公众场合活动的人,不喜欢社交的人,在大学逐渐变成了“透明人”,也就降低了班级的出勤率。

学分制的实行,大家的时间安排都不一样

学分制的实行,使得一个班的人不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上课;课余时间大家有无数的自习室可以选择。好不容易混了个脸熟,每个周寥寥几次的见面,又变得陌生了。

我还是不记得我们班人的有些人的名字,因为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去跟他们相处。认识他们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

班集体意识淡薄,小编自己也不知道是对是错,是好是坏。

可能对于小编来说,既然是一个班级,我觉得它应该就有一个班级该有的氛围,至少是和谐有爱的。无规矩不成方圆,至少能让我们在这个班级中有我是这个班的一份子,我爱着这个班级的人的这样一种感觉。

要加强班集体的建设,小编认为得多聚在一起吧。

一个学期多组织几次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啊!一起去附近的景点玩一玩啊!一起去参加志愿者活动啊!一起上自习啊!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各项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活动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

或许也会有人质疑小编的观点,认为大学没必要花费时间去建设班级体,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做自己的事,为自己的为了打好基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欢迎大家和小编一起交流。

-END-

作者:vlogQ。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