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港大演讲事件

那天她究竟说了些什么?来,让我们来做拼图⑶a~~~

2017-03-06  本文已影响17人  4b25c8ab1832

上一篇拉了一下整个视频的结构和歌曲的数量。

从这一篇开始我打算来个流水账,就着视频的字幕给龙教授洗地。说老实话,自从不看南方周末以来大概有最少十年没怎么看龙教授的文章了,我对龙教授的印象是很古老的:大体就是满口中国人咋咋、脾气很冲、老爸是抗战军人、老妈的老家被沉在水底,家国之忧、莼鲈之思;好像之后有了个儿子,很担心儿子的沟通问题。

当年还是看了几本龙教授的杂文集子,但是现在让我讲讲还记得多少我都说不上来。当时还是很沉迷了一阵子的,可是仔细想想,我还沉迷过叶永烈的宫廷八卦呢。这真说明不了啥。

我为啥要给龙教授来洗地呢?因为在我老人家的记忆里,龙教授根本就不是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那个德行。找来最近聚讼多多的文章视频仔细看看:我的判断没错嘛。我的判断也有自己的道理,再仔细想想,我自己也想不出我的理由有多少错误。另外,为龙教授的这个问题,我在知乎丢掉了用了六年的账号,虽然具体原因是自己作死,但是还是很不爽啊!最起码要学点东西、长点见识才能值回票价吧?

某些我在看视频的时候发现的点是可以作为专题来仔细讨论的,遗憾的是我没有那么好的学养和文笔:我没有受过专业的中文系和传播学的训练,甚至连写作或演讲的实践都少的可怜。我顶多就是一个识得几个字、读过基本教科书、写过课堂作文、卷子上做过阅读分析题的普通人。老实说凭我的能力是支撑不起来这么一个大项目的,所以下面写的文字自然是罗里吧嗦、颠三倒四的居多。

那么,我计划还是以罗列事实为主,至于字幕截图之外写的文字,就权当草稿,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有些记忆错误的,和观点错误我打算再以后专题中修改琢磨。就当这是个练手学习成长课程好了。

如果您对我的观点没兴趣的话,您可以忽略我的文字,直接看截图好了。

一、片头

这是78分钟的《大学问八讲》 的片头:

这是21分钟《大学问》的片头:

这两个片头是完全一样的,除了节目的名称。

片头有一首隐藏歌曲就是列侬的《imagine》,这支歌应该是在讲座里播放过。但是两个版本的节目都把它剪在片头里面。

《大学问八讲》和《大学问》的香港电台专页都提及有这首歌,这首歌究竟是怎么播放的、是不是就是那被剪掉的八分钟的全部?现在还是个迷。

歌曲是歷史的一部份,在时间长河里,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歌曲旋律可以反映那个时代的状况,那个时代的心声。

今集的《大学问》讲座,邀请到著名作家龙应台教授,带著她不同时代倾听过的歌曲:包括如约翰连浓的《Imagine》、《绿岛小夜曲》、《四郎探母》等,来到香港大学的大会堂。从她的点点回忆,触动台下八百位听眾的心灵。当旋律缓缓响起,就彷彿坐上时光机一样,剎那跨越时空,回到那既远且近的某年某日,再次感受时代的矛盾和淒苦。

一首歌能够经歷数十年依然不被忘记,是因为它是时代、是歷史,更是每一代人的回忆与安慰。

龙教授在回应文章里也提到过:

香港的朋友,一番沉吟之后,往往想到的是英文歌。好几个朋友选的都是约翰列侬的 Imagine. 那充满人道主义理想色彩的歌,感动了太多青春易感的心,而这首歌,列侬自己说,内容「几乎就是个共产主义宣言。」
于是我最后决定,演讲就从几首歌词内容经过多重意义转换的外文歌曲说起。尤其是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从农民的耕作民谣转换成游击队歌曲,到了七十年代,透过电影的力量风靡了整个中国。

香港电台片头的这几句文案,可以看成是香港电台对龙教授讲座的理解。文案的关键词也是龙教授讲座一再重复的主题: 触动你心灵的歌、可以在时空流转,被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解读。《大学问》节目本身的关注点落在沟通上面。讽刺的是,这倾听和沟通的努力,居然会在讲座几个月后被人当成对抗的工具。这算不算“节目本身也有自己的生命?不以创作者的本意而作转移?”

香港电台的文案里,给“启蒙歌”的定义是:“对人生有重大的影响,当一听到,回忆和感受便涌了出来。”

巧合的是龙教授的回应文章也有类似的论点:

在港大演讲「一首歌,一个时代」之前,我特别对身边台湾和香港朋友们做了「微调查」,问他们:「你的启蒙歌是什么?」**「启蒙」,不一定得是儿时听到学到的歌,而是,回首想想什么歌对你自己的成长历程有着特别的意义。 **

这是她在当晚语境对中“启蒙”的定义,有趣的是当晚的讲座她没有提及这个定义,还是被剪掉了?

这是回应文章里龙教授关于倾听和沟通的段落:

可是这首歌我没听过--我想听,而且这一半陆人一半港人的场内,听一首对方深爱但是自己不识的歌,不是最好的倾听吗?演讲的最终目的,其实不在于讲,而在于倾听。
我的念头全部都在一瞬间闪现:让我们听听这首歌吧。于是我当场邀请大家一起合唱。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她的团队炮制出来的洗地伎俩,革命群众早已看透了她的伪装。

说到了龙教授的回应文章,估计肯定会有人在这个系列里不断拿来打我的脸:“你看过龙自己的回应吗?她都自己说了,你还有什么好洗的?”

那么我就先说说这篇文章的事。

我能找到的回应文章原始版本有两个:

一个是《南方周末》得到授权发表的署名文章,地址是这个https://archive.is/soKDK

这是个缓存网页,至于原始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121621,我也不知道《南方周末》 发生了什么。哪位高手能找到打开的办法?话说南方周末里的龙应台的文章现在还剩多少?

另一个版本是一个叫“端传媒”的香港新闻机构的,这个文章没有署名,只是说龙有投稿。地址是这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1218-opinion-lung-ying-tai/

编按:台湾前文化部长,著名作家龙应台今年10月在香港大学的一场演讲中,询问现场观眾「你的启蒙歌曲是什么」。在场的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周伟立答道,是他上大学时师兄教唱的,中国大陆老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龙应台回问是否记得怎么唱,周伟立便和现场许多观眾合唱了这首,富有浓厚爱国主义色彩的歌谣。这段演讲过程的影片,近日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开来,捲起或骄傲感动、或而不解,或而戏謔嘲讽的种种情绪。共青团中央微博说合唱让人「看哭了」,也有人不明白为什么香港听眾会唱这首「红歌」,更有许多大陆网民为「台湾的龙部长被红歌打脸」叫好。一首即席合唱,能勾起如此分歧的反应,正凸显出当前两岸三地错综复杂的歷史情绪。而当事人龙应台又如何看待那天晚上的情境?在这篇来稿中,她提供自己的现身说法。

至于说这篇文章是不是真的是龙应台本人的投稿,我存疑。我的疑问来自于另外两个“新闻机构”的表现。

两个版本的差别是结尾的一句话:

歌的意义会转换,歌的温柔力道强於刀剑,正好是我整个演讲的核心。

** 当一个半小时的演讲被切出一个碎片,然后那纯净自然、敞开倾听的片刻突然变成一个刀光剑影的东西,我只能说,这样充满猜疑地活著,不累吗?**

有时候,真的,大河就是大河,稻花就是稻花罢了。

这句话被两个机构提出来做文章:

龙应台回应香港大学《我的祖国》演讲事件:大河就是大河

在文章最后,龙应台写道:

当一个半小时的演讲被切出一个碎片,然后那纯净自然、敞开倾听的片刻突然变成一个刀光剑影的东西,我只能说,这样充满猜疑地活著,不累吗?

但据观察者网查询,内地媒体在刊发此文时并未出现这段话。

最后,龙应台得出结论:**“有时候,真的,大河就是大河,稻花就是稻花罢了。” **

龙应台撰文回应港大演讲:这样充满猜疑地活着不累吗

歌的意义会转换,歌的温柔力道强于刀剑,正好是我整个演讲的核心。

有时候,真的,大河就是大河,稻浪就是稻浪罢了。
当一个半小时的演讲被切出一个碎片,然后那纯净自然、敞开倾听的片刻突然变成一个刀光剑影的东西,我只能说,这样充满猜疑地活着,不累吗?

有趣,行文顺序的引用都有不同。我读书少,在报道中是不是要说明自己引用的第一信息源出自何处?我记得《新闻编辑室》里有这么一个桥段:

----------------“我们不会说是确切新闻,我们只是报道报道这篇tweet。”

-----------------“还是不行!”

看见了没?就算是想耍小聪明搞个大新闻,还不忘要脸。当然,你可以说这是电视剧、是瞎编的,它们美国现在都没有这样要脸的记者。好吧,我的意思是:就算是瞎编,这帮人也没说不要脸是对的。

这是这俩内地新闻机构的做法:

我读书少,我就想问问:

“XXX综合”是啥意思?

“港媒”是什么意思?

“香港媒体”是啥意思?

你们是在报道“龙应台发表了回应文章”?还是在报道“我听说龙应台发表了回应文章”?

二手信息是不是要注明信息来源?还是信息源有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