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武术大师——乡亲列传
郭固集向来有尚武风气。
不过,郭固集人抛弃了武术的角斗杀戮和竞技性质,主要将其当成了健身和娱乐手段。在郭固集,历经千百年的修炼,武术已经和村中的社火,比如狮子舞、高跷、秧歌一起,成为世世代代郭固集人贫乏的文艺生活中的主要娱乐形式,成为郭固集人的一种生活习俗。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郭固集五道街连续上演大半个月的武术、狮子舞、秧歌、高跷等社火活动,三乡五里的乡亲们也借机走亲访友;晚上怒放的烟花爆竹,展示着郭固集人把西方人杀人的火药变成喜庆工具的和谐向往。
同时,武术还被当成对外交往的工具,郭固集的武术大师们通过武艺与周围村庄的武术发烧友切磋交流,建立起日常生活互通联络的桥梁。
郭固集流行的武术门派,大多源自东京汴梁。
出郭固集,沿过去的官道、今天的106国道,一路正南不到两百里,渡过黄河,就到了繁花千年的古都汴梁。东京汴梁是距离郭固集最近且交通便利的繁华都市。它的这种繁华,不但表现在它涵养着众多的王公贵胄,即便赤贫的外来者,也可以在它那里找到较贫瘠的乡下更多的觅食求生机会。因此,一次次袭来的不成景饥荒岁月里,郭固集的人们背井离乡,他们逃荒要饭的第一选择地,即是东京汴梁。在那些艰难岁月里,郭固集村西的官道上,朝向东京汴梁就食的男女老少,车拉肩扛,挈妇将子,黑压压的人群掩塞道路。千百年来,一代一代逃向汴梁寻找活路的郭固集人中间,落户汴梁城成为城里人者不在少数。
出门在外讨生活的流民大多喜欢习武,这也是残酷环境逼出来的自保自卫手段。再者,开封城里及四周郊区,有不少武师身份的大户人家,他们靠武功闻名,闻名后,广招徒弟。师傅免费教授徒弟,不收学费,还管吃管住;徒弟则成为师傅家里的廉价劳动力,不要工钱。这也算是一种勤工俭学双赢模式吧。
二同姥爷就是这样的一名勤工俭学生。20世纪初期,二同姥爷带着一家老小逃荒到了开封,并拜师学艺。他的师傅好生了得,名震黄河南北两岸。二同姥爷跟随师傅,在开封打擂、护擂,并获得国民政府颁发的国术比赛铜牌。
二同姥爷修习的武艺,源自正宗少林功夫,叫子路白拳。也有人说,子路白拳远比少林功夫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代,由文圣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所创。《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这样一个“好勇力”而又深得文圣真传的孔门弟子创造出来的拳法,肯定文武兼备,功力深厚,非一般的技击术所能比肩。
二同姥爷功夫好生了得!一个恨脚,二同姥姥给他新纳的千层布鞋底子顿时断为两截——齐整整的两截;再一个恨脚,一声啸叫,众人眼前一闪,定睛看时,二同姥爷不知去向。上天了?入地了?莫非二同姥爷还学得了隐身术?有眼尖的小子突然手指屋顶高喊:“看呐,二老爷在屋坡上嘞!”众人向屋顶望去,只见二同姥爷双腿莲花座,正打坐在屋顶上,嗞嗞嗞嗞地吸旱烟呢!
勇斗车家二少,是二同姥爷出师回乡后第一场漂亮仗。
车家二少并非大户人家少爷,只是兄弟二人天生剽悍且喜逞强斗狠,故有此绰号。听说西街来了一个习武的,而且还是从东京汴梁来的,而且学的还是正宗少林武功,车家二少不服气了,要找二同姥爷切磋切磋。车家二少什么流派的武功也未曾修习过,别说正宗武功,就是野路子的武功也没学过,他们只是靠着一身蛮力一身悍气混世界。这样的野路子往往比正宗正统更自信,更喜欢挑战、挑衅。
二同姥爷从开封返乡,起初因为离家多年无良田可以耕种,就一边开荒一边在集上卖水为生。有一天,车家二少晃着膀子来了,他们和二同姥爷乡里乡亲地聊着,开始是口头上切磋,二同姥爷给他们倒的一碗开水没喝完,兄弟二人一前一后,拉开架势,用拳脚和二同姥爷切磋。围观的众乡亲还没看出究竟,眨眼工夫间,只听一两声干净利落的拳脚劈啪,然后是两串喊叫……几秒钟后场面安静下来,车家二少一前一后躺在了地上,只不过,兄弟二人的位置,正好与刚才掉了个个儿。再看二同姥爷,刚才端在手中的大半碗开水还是大半碗,滴水未曾洒出。
二同姥爷从此名声大噪,威震郭固集周遭十里八村,也成为郭固集地区的一方保护神。许多年来,各路贼人不敢侧目郭固集,不但不敢侧目西街,也不敢对其它四街和周围村庄多洒一个眼神。
在二同姥爷的榜样力量鼓舞下,郭固集五道街的尚武之风重新振兴。
二同姥爷的正宗正统少林功夫轻而易举地战胜了蛮力蛮气的敌手,然而,在无产阶级专政的铁拳威力面前,二同姥爷却不战自败。
历史运转到了20世纪50年代,二同姥爷这名本来没有土地而不得不逃荒要饭的贫苦佃农经过土地改革分得了田地;接着,靠着一身习武人的力气,靠着武术开门收徒,小日子一天天茁壮起来,几年下来,大有发展成为新兴的富农、地主的阵势。正当二同姥爷一心盘算着按照师傅师祖们的榜样,依靠徒子徒孙的廉价劳力给他佃活创造财富的时候,轰轰烈烈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华北平原、在整个中国暴风骤雨般地开始了。二同姥爷的财主梦也就此被粉碎得落花流水。对此,二同姥爷感到异常遗憾、不解乃至气愤,最终对合作化运动产生了抵制情绪。
工作队队长是本村本街人、二同姥爷的本家侄子,他来做二同姥爷的工作,要他把自家的两扇门板搬到社里公用。虽然算不上膀大腰圆,却也身高八尺、膘不够但净是肌肉的二同姥爷瞪着牛眼一样放射出武术大师咄咄杀气的大眼睛,冲着私塾出身、从小就斯文胆小、眼睛里眯缝着病猫一样温柔目光的本家侄子怒吼:“谁敢搬走我二同家一根玉蜀黍秆,谁就别想囫囵着走出我二同的家门!”
在武术暴力的威胁下,个子瘦削的侄子只好动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力量,一群没有学过少林武功的小伙子仗着人多势众,把武术大师关进了社里的禁闭室,好让他在里面不但可以面壁打坐追忆一下佛祖的功德,也可以好好品味一下无产阶级专政的威力。
第一天,武术大师忿忿不平;第二天,长吁短叹;到了第三天中午,大师央人唤来侄子,脸上有点泛红、眼中有点不好意思地对侄子说:“让妞她娘把门板搬到社里吧。”
文化大革命时期,武术在郭固集地区基本绝迹,仅只较僻远村庄中有极个别习武者,偷偷摸摸地,专拣深更半夜练武。结果,他们的偷偷摸摸倒是在少年人心中造成了一种武术神秘主义。同时,偷偷练武的少年人,不知道是别人因为他们的神秘而把他们看得神秘了,还是因为他们自身故作神秘的原因,在一般少年眼中,他们总是怪怪的另类,浑身散发出一种神秘得令人恐怖的杀气。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影《少林寺》在内地公映,绝迹了几十年的尚武之风,一下子在全国疯起为武术龙卷风,郭固集自然也难逃席卷。二同姥爷的几名徒子徒孙、其它大师的徒子徒孙,尽管年逾花甲,却也老当益壮,纷纷在村中开馆设场收徒,有专业教授武艺收学费的,有免费娱乐的。与此同时,狮子舞、秧歌、高跷等社火也死灰复燃,愈演愈烈。
在众多武场和武术爱好者中间,出现了这样一个武术班和一帮武术大师。武术班的名头倒是不小:郭固集西街文武武术大师培训班。说是培训班,却不收费,按照郭固集的优良习武传统,以娱乐、交流为主要目的,以培养郭固集武术后起人才为宗旨,以传授中华国术为义务。教头和教务管理人员均为郭固集西街乡亲:寅武姥爷、秀文大舅、相臣大哥,外加一名外聘的女教头。
寅武姥爷六十开外,跛着一条老残腿。这条老残腿是当年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参加刘邓大军过黄河战役留下的,享受着伤残军人待遇。年轻腿不残的时候,寅武姥爷和村中几名少年拜二同姥爷为师,前前后后习得了几路拳脚、几套兵器。寅武姥爷尤擅梢子,就是那种末端链着一截一尺长的裹铁短棍的长棍,练习难度颇大,弄不好就会甩到练习者自家脑袋上。寅武姥爷已经有几十年不摸这玩意儿了,然而,一上场,照样把个梢子舞打得上下翻飞,哗啦作响。他那条老残腿固然让他的动作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不过,因为要稳住身体,寅武姥爷更加用力,从而也让动作更加威武。一场表演下来,打谷场长一片坑坑洼洼,那是寅武姥爷的老残脚踏出来的,就像少林寺禅房里少林武僧们常年累月练武踏出的那些著名的深脚坑。
秀文大舅是一名老鳏夫,也就是俗称的老光棍儿。论起行内辈份,四十多岁的秀文大舅当属二同姥爷的徒孙,他父亲年少时期曾经跟着二同姥爷学过几手几式。秀文大舅膀大腰圆,又黑又壮,壮得几乎可以称作胖了,这让他的武打动作显得沉稳有力,只是也露出了一些笨拙。一个四十多岁、又黑又胖的老光棍儿,笨拙地在打麦场上展转腾挪,蹦来跳去,活像一只笨狗熊在扭秧歌,围观的村民老是想哈哈大笑。但是,看到秀文大舅那一脸严肃,那一招一式的认真,乡亲们却又不好意思哈哈大笑,只能竭力憋着笑,掩着嘴。
相臣大哥原先是一名民办教师,先是在郭固寺中学教初中语文,后来转到郭固集小学教小学语文。他是村中读书较多的人,写得一手好中楷。村中少年知道的典故,比如盲人摸象、一把筷子折不断等等,不少是从相臣大哥口中传授出来的,因此,他也算是村中不多的具有人文素养的学人之一。相臣大哥为人谦和到几近谦卑,说话前总是先挂上笑脸。可惜的是,因为相臣嫂子神经总是过度亢奋,相臣大哥这名本来斯文儒雅的乡村儒生,竟然也跟着老婆一起神经兮兮的。再到后来,相臣嫂总是咒骂、欺负老实本份的相臣哥,直至最后把他逐出家门。相臣大哥无奈,只好在杏树园里自己搭了间泥棚栖身。许多年来,相臣大哥被相臣嫂折磨得了无生机,整日蓬头垢面,奄奄一息。
最近几年,相臣大嫂的亢奋劲头随着岁数的苍老而失去了咒骂寻衅的激情,她安分多了,相臣大哥也就省心多了。寅武姥爷和秀文大舅组建郭固集西街文武武术培训班时,诚邀识文断字的相臣大哥前来担任教导主任。
正在慢慢恢复生机的相臣大哥二话不说,欣然接受了邀请。他和几位武术教头一起,悉心经营着这所武术培训班,悉心教导着前来习武的孩子们。他教导他们武术的真谛、武术的要义,给他们讲武术的起源、与武术有关的传奇人物、传奇故事。当然了,相臣主任更忘不了教导孩子们注重修养武德。相臣老师、相臣主任在作为文化课教室的一间就要坍塌了的老屋里用几块砖头垒起来的讲台上侃侃而谈:“我们大中华,向有习武风尚。而习武最需谨记者,首属武德。常人无德,破坏力还不是那么大;习武之人,既然习得了功夫,功力增长,杀伤力、破坏力陡增,倘无武德,还让一般人儿活不活了?”“武术的主要功用不是打架,也不是打仗;武术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是健身,是交流。”“别看咱们的培训班规模小,但咱们以培养武术大师为己任。”
郭固集西街文武武术大师培训班上的武德教导,伴随着打麦场上的声声练武呐喊,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习武的乡村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激发出孩子们积极向上、与人为善、见义勇为、不欺负弱者、不畏强暴的心理。孩子们深信:我已经是习武之人了,不是一般人儿了。既然是习武之人,就要把武德放在做人的首位,就要见义勇为,就不能像过去那样欺负比我小的小孩儿、同学,就要关心比我小的小孩儿、同学。既然我已经成为习武之人了,我就要以电影里扬善除恶的侠客为榜样啊!
教导主任的职业,让相臣大哥如同杏树园里的百年老杏树一样枯木逢春。同时,鹰首鸮面、走起路来风摆荷叶般的相臣大哥,还跟着寅武姥爷、秀文大舅练习了几招。据秀文大舅悄声说,教给相臣大哥的,全都是秘笈绝招,一般人儿他是不会轻易传授的。相臣大哥可谓一举两得啊!
培训班特聘的唯一一位专职教头,据说是一位专业武术教练,至少是专业练过武术的。她是邻村一名小姑娘,也就十五六岁的样子。村民们不知道她的底细,前去观看了她的表演后,生在武术大师之乡的郭固集乡亲对于小姑娘教头的武艺倒是没有留下太深印象,让他们记忆深刻的,是小姑娘教头的“不凡气质”:“哈哈,那个小教头,那个小妮儿,大冷天的总是挽着胳膊捋着衣袖,一副二巴夹的样子!”“二巴夹”,就是“二”和“夹生”的意思,单是“二”或单是“夹生”就让人够呛了,既“二”又“夹生”,小姑娘教头可还了得?!
不必打哑谜,不必开玩笑,实事求是地说,这几位武术大师、教导主任的确就是村民眼中的怪人另类,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被大多数村民不那么看重、在村民眼中不那么显要的村民。然而,观看了他们的表演,旁听了他们讲授的文化课、武德课,看到他们那股认真劲儿,村民们开始刮目相看,开始从内心敬重几位武术大师和教授,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村民把孩子送到他们那里。家长们说:“在这儿学武术,比他们去网吧打游戏强多了。”“管他能学几招几式嘞,不学坏就中。”
能够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各色培训市场上让家长们放心,能够得到家长们的认同,郭固集文武武术大师培训班的寅武姥爷、秀文大舅、相臣主任,还有那位不知道名字的外聘小姑娘教头,的确就是武术大师啊,的确就是教授啊;这样的大师和教授,也一定能够培养出大师和教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