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哈佛导师的智慧:如何在未知中找到内心的“稳”?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被封面上那个巨大的“稳”字所吸引。这个极具设计感的汉字仿佛在向读者传递一种安定的力量。更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那句话:“80岁哈佛心理导师给年轻人的修心课,让你更好地应对生命中的所有未知。”在这个焦虑无处不在的时代,这句话直击人心。
这本书的作者加藤谛三,是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他用毕生的心理学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内在稳定的奥秘。
为什么我们总是害怕未知呢?
面对未知,我们常常心怀恐惧。但作者指出,这种不安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撒娇欲”是否得到满足。这个新颖的概念让我眼前一亮。
作者解释说,当孩子在需要撒娇时能够自由地撒娇,就能建立起健康的归属感和心理的安定感。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拥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反之,如果童年时期不得不压抑自己的需求去迎合父母,长大后就会陷入不断寻求外界认可的困境。
原来,童年时期能否获得父母无条件的爱和关注,直接决定了我们成年后如何看待自己。那些总是活在别人评价中的人,很可能是因为童年时期的“撒娇欲”未被满足。小时候,我们的“撒娇欲”是否被满足,决定了我们是否有一个稳定的内核。当这个“撒娇欲”被满足了以后,会觉得自己是被关注、是值得被爱的,从而获得足够的自我价值感。而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缺失,就会导致他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很难看到自己。
书中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观点:撒娇欲未被满足的人往往过分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价值。因为他们需要通过好的结果来获得暂时的关注和认可,填补内心的空虚感。
而撒娇欲得到满足的人则不同,他们能够享受过程本身,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价值不依赖于外在成就。不管结果怎样,他们都是有价值的。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过程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这种内在的稳定感,正是我们许多人渴望却难以获得的。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重建内在的稳定呢?
首先,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感受,承认并接纳自己的不安。书中说:“允许自己做个无力的人,悲伤的人,因为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不害怕。”只有正视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不安的源头在哪里,才能真正开始改变。
其次,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弱小。自卑和优越感其实是一体两面,都是无法接受真实自我的表现。只有放下这些防御机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内心的恐惧会让人做出防卫过当的行为和言语,而只有放下恐惧,才能成为自己。
最后,要培养安全感、创造力和洞察力,这三者构成了“稳”的核心。当我们的内在世界足够稳定,就能从容应对外界的各种变化。当我们内在有了足够的安全感,能够有足够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内心就会变得越来越稳定。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内在的稳定。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深刻的心理分析,更有实用的成长指南。它告诉我们如何识别自己的不安来源,怎样重建健康的自我价值感,以及培养内在稳定的具体方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虽然是资深学者,但文字却非常平实易懂,没有晦涩的专业术语,读起来亲切又有启发。
如果你也经常感到焦虑不安,如果你也在寻找内心的定海神针,这本书将为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它不是一本普通的心理自助书,而是一位智慧长者用80年人生阅历和毕生研究,为我们准备的一份珍贵礼物。当你真正理解并实践书中的智慧时,你会发现,原来,面对未知,我们可以如此从容。
本期书籍推荐:
《稳》
作者:加藤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