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当一个灵魂被高高的掷向广袤虚无的人间,历经跌跌撞撞疲惫的它,终究会选择一个归宿,在这千年不易的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去继续那曾经演绎过无数次的故事,承受每代人都曾经承受过的悲欢离合。
土是中国人的精魄,农民最贴近土地的灵魂。生于斯、长于斯且死于斯的生活,一辈子的不流通是最深重的土味,但农民并非愚昧,不识字最直接是因为它们生活中根本用不着字。
一个长久不变的社会中,固定区域有固定的人,在这个熟人社会里每个人都对彼此熟捻,也在空间上彼此靠近,以至于不需要使用表意并不那么清楚和直接的文字来进行沟通。而且 在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要的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都是不同的,生活️乡土社会中的人不必也无需学习更多和更新的东西,他们所将要面对的一切问题,他们的长辈在这片土地上都曾经遇到过,所以他们需要做的,不过是竖起耳朵聆听上一辈的耳提面命罢了。
由于聚集在一起的长久固定,没有距离就没有用东西来记录并且传递的必要;另一方面由于经验一辈辈的相传,新人从任何一个年长的人那里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那么人们也就没有了积累总结的需求,文字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开始变得无足轻重和无法产生与运用,实在是情有可原。
文中论及了一个差序格局,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一个人像一颗石子一样投入到一个家族或者村落的湖泊中,就会激起一圈圈扩散的涟漪,这些大小清晰不一的涟漪所构成的关系网就是以他为中心的推浪结构。
当个人的能力和财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他在乡土社会中所能够影响的人也越来越多,攀缘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当他落魄的时候,他所能够影响的人变得越来越少,苏秦说秦失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父母不以为子,就是推浪结构缩减的表现。乡土社会中因中心势力的大小变化而伸缩的社会圈子,让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更有感触。而对于外国的私人来说,个人无论富裕与否,与之相关或不相关的人都没有一种特别的主动去攀缘,因为那是别人的财富,与自己无关。而身处乡土社会的人,所获利则是为大家利,不管旁人有没有出力,都认为自己有要求获利人请吃饭的权利。
谈及权利,在乡土社会中涉及的权利大概有四种之多。第一是横暴权利,这种权利多初产在家庭,是掌有权利的人用自己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为。但是被支配者并不一定就接受了胜利者的条件,而是默默孕育着反抗,这种权力是属于压迫性质的。
第二种是同意权利,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都能够用相对少量的工作去得到更多的价值,但在分工中,每个人都变得不能独善其身了。做好自己的事情是不可推辞的义务,而监督和干涉那些不好好做自己分工范围内的工作的人,则是一种权利。每个人不能够随意的依照自己的高兴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得遵循大家都同意的分配的工作。为了使得有一种力量可以约束到每一个人去遵守这个社会契约,就发生了共同授予的权力,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社会分工越复杂,这种权力也就越大,它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约束自己的权力,我们称之为同意权利。
第三种是长老权利,因为乡土社会的不流通,那么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遇到的,往往是相同的问题,向已经历过这些的长辈寻求经验,那些长辈自然就获得了指导你如何做的权力,这就是长老权力。
也是因为这种权力,乡土社会里的中国人才那么喜欢在一见面的时间就谈起彼此年龄,就是为了确定谁指导谁的问题,这种文化里的潜意识,值得思索。
第四种权利来自于乡土社会的继替。乡土社会变化是慢,但并非不存在。在一个古老稳定的社会中,人们习惯了从上一辈获得经验去解决事情,而少有研究背后道理。习惯是一种惰性,不了解就会催生信仰与迷信,当一个稳固的社会开始变迁,往日的经验都开始渐渐失去效力,不能答复人们需求的经验就必然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守着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而在另一方面,新的办法又不是现存的,必须要有人发明。新旧交替之际,必然会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往往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个“文化英雄”。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权力。
社会的管理有各种形式,乡土中国的管理往往是被老子所推崇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非是没有任何作为的治理,而是靠着年复一年的传统来管理,以礼而治。
现代社会的管理是法制,是非对错由完全的陌生人来负责判断,公平是唯一的需求。而礼治社会并非如此,大家都是熟人,处罚你伤感情,但不罚又不符合规矩,于是就常折中。这里所提的规矩,就是乡土社会日积月累所形成下来的习惯,符合当地的观念和道德,却不一定文明。
譬如一个妻子偷汉,丈夫捉奸并且将奸夫殴打,从法律意义上看,丈夫犯了故意伤害罪,而奸夫并不承担罪名。但就乡土社会的规矩来说,奸夫不符合礼,是要浸猪笼的,而被侵犯的丈夫怎么殴打他都是理所当然。这就是法制和礼制,也就是无为而治的区别。无为而治,依靠的是一代代传下来的习惯治,并非没有任何规矩和制度的去管理。
谈这本书里另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乡村爱情的问题。
感情发生在新反应中,这新反应包含两个方面,即新的尝试或旧的受阻。新反应经过不断反复而被适应之后,感情就会逐渐平静乃至淡漠。感情即所谓激动,会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若要维持原有的社会关系,就常常需要避免激动,防止感情的发生。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大表征,大家或许难以置信,就是感情的淡漠。
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引起同样的反应。而感情的淡漠本质上也是同样的刺激引起同样的反应。当我们说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大表征就是感情的淡漠时,也就是说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是了解。
浮士德是两性情感的象征。两性关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会愈深,求同的阻碍会愈强大,于是创造力和变革的需求亦愈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浮士德精神即在于不断地克服阻碍,也不断地发现阻碍,这是一个永恒的过程,没有终点和结果。浮士德精神的泛滥会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所以浮士德精神在破坏社会的基本事业。
乡土社会是一个孤立的小天地,在这里,人们相互之间的了解是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阻碍的。同代人之间可以面对面直接地交流,而每一代人生活的周而复始,使得年长的人同样了解年轻人的生活,年轻人可以年长人的过去为生活的蓝图。在这样的环境下,唯一能阻碍人们了解的是性别。异性的隔膜永远是个猜想,无法领会。于是异性之间难以达成了解,也就成为感情的源泉和动力。
乡土社会不需要新的社会关系,所要的是原有社会关系的稳定。这要求异性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乡土社会拒绝浮士德精神,男女有别被固化。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族是一个绵续性事业社群,以同性为主轴、异性为辅轴的单系组合更适合于完成社会事业的需要。
缺乏两性间求同的努力,也就减少了一个无限推动社会关系异动的可能,从而减缓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对切身生活之外都漠然没有兴趣,不去追求理想,而将天国现世化,以现世为天国。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一切足以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男女的鸿沟由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乡土中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有稳固的关系和不变的环境,而当下的社会是多变而推陈出新的社会,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过久,新年时候又辗转回到旧的乡土社会,难免会有一些水土不服,一些艰涩和不习惯,这都是正常的。
中国人的乡土社会正在社会的不断变化中被渐渐抛弃。过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稳定位置的社会关系网络虽然带给不了人们公平和舒适,却给人们带来了安定和归属感。而现在,社会的复杂多变和周围环境与人的轻易更改,让现代人在不断适应中,变得更加容易迷茫空虚和找不到方向。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烦恼,时代变化着,流动着,而我们却都不过只是其中的一小条游鱼。
在这表面平静的湖面下有无数的暗流和无数的方向,也或者这个时代的湖泊本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但就我们个人而言,总得去确定,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就那么或是孤独,或是从容的慢慢游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