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从“韩国旅游破冰之旅”看中国人的病|读《中国人的病》感
Yan4911/文
(01)“破冰之旅”引来一片唾弃
近日,一则“破冰韩国”的韩国团队游信息,刷屏了中国的网络,遭到了众多网友们的“痛斥”,爱国粉们的统一行动昭示着我们这个民族爱国情怀的不断壮大。虽然,仍有一小撮自私自利的人为了蝇头小利和个人的任性行为不顾民族大义,花钱消费仍被韩国人看不起,但是主流的声音已经压倒了一切,苍蝇们已经被喷的到处乱飞,毫无藏身之所。
图片来自网络在中日因“钓鱼岛”之争时,仍有很多国人到日本旅游,全然不顾民族大义,被日本人耻笑并骨子里看不起中国人至今;在中韩因“萨德”事件民间自发抵制时,仍有部分人不知死活全然没有民族大义的跑到韩国旅游,还恬不知耻的自称“破冰之旅”。殊不知,以前用“破冰之旅”这个词的都是日本人、台湾省人怕弄僵了与中国和大陆的关系,主动跑来求改善关系来的。今天,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区被“萨德”系统威胁着安全,这一少部分人却跑去“破冰之旅”,真是需要被好声问候一声的。
(02)类似现象层出不穷为哪般?
现如今,国民的爱国情怀高涨,民族自信心从未像这样高过。但是,就像三十多年前台湾作家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所提的那样,我们这个民族仍旧缺乏经常性的对自身问题的反思和反省,民族的劣根性顽固的像狗皮膏药似的粘在我们的国民身上,仍有人做出很多被外国人看不起的“龌龊”和不文明事情来。
日常生活中,常常为了所谓的“面子”,我们可以做出很多“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和损人不利己的荒唐事来;常常任性的行为,使得我们的国民全然没有文明素质,马路上横冲直闯、乱走乱行的行为屡禁不绝,连北京、上海道路上的交通,也是不见素质、只见混乱;养条狗吧,弄得大街小巷狗屎、狗尿满地,走路一不小心的话,就可能走了“狗屎运”。近期网络上,原本对华友好的日人矢野浩二先生以前的一句“中国人不配养狗”的言语,还被人扒了出来给予斥责。要我说,他说的不错,国人绝大部分还真是没有达到养狗的基本素质,对宠物都表现的不负责任,更别提对别人的责任感了。
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间,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民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善,但文明素质却是不进反退并没有多少改善,社会上不按规则、不守规则的行为随处可见,国民中自私自利,精致的利己主义等行为和现象层出不穷,这些确是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事实。
诚然,文明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和改善的,需要多少年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和改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毫无办法并坐等忍受,应该积极的去影响和引导国民去反思和反省自身的问题,并不断改正。这方面,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可以投入力量,微言大义也贡献出自己的能力。
(03)《中国人的病》为我们分析病根
近段时间,笔者恰好阅读了现代知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中国人的病》这样一本书,正好解开了笔者的“困惑”:为什么仍有一小撮人可以不爱国,可以至民族大义而不顾,做出那样鄙夷所思的行为?归根到底,还是“自私”造成的,这样一本书可以作为我们反思国民自身问题一本好的参考书。
此书是2011年9月1日由新星出版社集结出版的图书,主要是对现代中国社会的思考及发现的弊端,提出了解决之道,非常有利于指导及教育国民反省反思。该书精选了沈从文各个时期关于社会与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文字,编选视角独特,所选文章均具代表性。沈先生文字的背后,隐藏着宏阔的社会主题和悲悯人生的生命哲学。所以,无论是喜欢沈从文的人,或者还不了解沈从文的人,都能从此书中得到新的思考和反思。
图片来自网络问题及反思一:说现实,自私的阴影笼罩了国人
沈从文先生在书中写到这样几段话,却是对国人国民性的深刻鞭挞:
(1)“国际上流行一句对中国很不好的批评:“中国人极自私。”凡属中国人民一分子,皆分担了这句话的侮辱与损害。办外交,做生意,为这句话也增加了不少麻烦,吃了许多亏!否认这句话需要勇气。因为你个人即或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且试看看这个国家做官的,办事的,拿笔的,开铺子作生意的,就会明白自私的现象,的确处处可以见到。当政大小官僚情形且格外严重。它的存在原是事实。它是多数中国人一种共通的毛病。但责任主要应归当权的。”
(2)“一个自私的人注意权利时容易忘却义务,凡事对于他个人有点小小利益,为了攫取这点利益,就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那种谦退,牺牲,为团体谋幸福,力持正义的精神完全疏忽了。一个自私的人照例是不会爱国的。国家弄得那么糟,同自私大有关系。国民自私心的扩张,有种种原因,其中极可注意的一点,恐怕还是过去的道德哲学不健全。时代变化了,支持新社会得用一个新思想。若所用的依然是那个旧东西,便得修正它,改造它。”
笔者读后十分的汗颜,从内心中承认和钦佩沈先生对国民性格认识的入木三分,就像鲁迅先生对阿Q现象所描述的那样,相当一部分国人的精神麻木不仁且自私自利,民族的精神和大义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欺软怕硬、毫无道德可言,相当一部分人就像行尸走肉般生活着,毫无汉唐之气和民族之机,眼前只有个人的一点点利益。为了生活可以出卖一切东西和灵魂,毫无信仰和道德底线。也怪不得国人到国外后编的顺口溜“防火防盗防同胞”。
问题及反思二:找病根,深刻剖析自私的根源
沈从文先生在书中深刻分析了造成国人自私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01)“支配中国两千年来的儒家人生哲学,它的理论看起来是建立于“不自私”上面,话皆说得美丽而典雅。主要意思却注重在人民“尊帝王”“信天命”,故历来为君临天下帝王的法宝。前世帝王常利用它,新起帝王也利用它。
(02)然而这种哲学实在同“人性”容易发生冲突。表面上它仿佛很高尚,实际上它有问题,对人民不公平。它指明作人的许多“义务”,却不大提及他们的“权利”。一切义务仿佛都是必要的,权利则完全出于帝王以及天上神佛的恩惠。中国人读书,就在承认这个法则,接受这种观念。读书人虽很多,谁也就不敢那么想“我如今作了多少事,应当得多少钱?”若当真有人那么想,这人纵不算叛逆,同疯子也只相差一间。再不然,他就是“市侩”了。
(03)在一种“帝王神仙”“臣仆信士”对立的社会组织下,国民虽容易统治,同时就失去了它的创造性与独立性。平时看不出它的坏处,一到内忧外患逼来,国家政治组织不健全,空洞教训束缚不住人心时,国民道德便自然会堕落起来,亡国以前各人分途努力促成亡国的趋势,亡国以后又老老实实同作新朝的顺民。历史上作国民的既只有义务,以尽义务引起帝王鬼神注意,借此获取天禄人爵。待到那个能够荣辱人类的偶像权威倒下,鬼神迷信又渐归消灭的今日,自我意识初次得到抬头的机会,“不知国家,只顾自己”,岂不是当然的结果?”
问题及反思三:看应对,如何从自私中拯救国民?
从现象看本质,沈先生分析了国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及应对。
(01)“目前注意这个现象的很有些人。或悲观消极,念佛诵经了此残生。或奋笔挥毫,痛骂国民不知爱国。念佛诵经的不用提,奋笔挥毫的行为,其实又何补于世?不让作国民的感觉“国”是他们自己的,不让他们明白一个“人”活下来有多少权利,不让他们了解爱国也是权利!思想家与统治者,只责备年轻人,困辱年轻人。俨然还希望无饭吃的因为怕雷打就不偷人东西,还以为一本《孝经》就可以治理天下,在上者那么糊涂,国家从哪里可望好起?
(02)事实上国民毛病在用旧观念不能应付新世界,因此一团糟。目前最需要的,还是应当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学各方面共同努力,用一种新方法造成一种新国民所必需的新观念。使人人乐于为国家尽义务,且使每人皆可以有机会得到一个“人”的各种权利。要求“人权”并不是什么坏事情,它实在是一切现代文明的种子。一个国家多数国民能自由思索,自由研究,自由创造,自然比一个国家多数国民蠢如鹿豕,愚妄迷信,毫无知识,靠君王恩赏神佛保佑过日子有用多了。
自私原有许多种。有贪赃纳贿不能忠于职务的,有爱小便宜的,有懒惰的,有作汉奸因缘为利,贩卖仇货企图发财的。这皆显而易见。如今还有一种“读书人”,保有一个邻于愚昧与偏执的感情,徒然迷信过去,美其名为“爱国”;煽扬迷信,美其名为“复古”。国事之不可为,虽明明白白为近四十年来社会变动的当然结果,这种人却卸责于白话文,以为学校中一读经书,即可安内攘外;或委罪于年轻人的头发帽子,以为能干涉他们这些细小事情就可望天下太平。这种人在情绪思想方面,始终还不脱离封建遗老秀才的基本打算,他们却很容易使地方当权执政者,误认他们的捧场是爱国行为,利用这种老年人的种种计策来困辱青年人。这种读书人俨然害神经错乱症,比起一切自私者还危险。这种少数人的病比多数人的病更值得注意。
(04)真的爱国救国不是“盲目复古”,而是“善于学新”。目前所需要的国民,已不是搬大砖筑长城那种国民,却是知独立自尊,懂拼命学好也会拼命学好的国民。有这种国民,国家方能存在,缺少这种国民,国家决不能侥幸存在。俗话说:“要得好,须学好。”在工业技术方面,我们皆明白学祖宗不如学邻舍,其实政治何尝不是一种技术?”
问题及反思四:找药方,坦然承认问题,方有自救之道
沈先生在书中,为我们找到了好的药方,以治疗“自私”的病。
“倘若我们是个还想活五十年的年青人,而且希望比我们更年轻的国民也仍然还有机会在这块土地上活下去,我以为——
第一,我们应肯定帝王神佛与臣仆信士对立的人生观,是使国家衰弱民族堕落的直接因素。(这是病因。)
第二,我们应认识清楚凡用老办法开倒车,想使历史回头的,这些人皆有意无意在那里作糊涂事,所作的事皆只能增加国民的愚昧与堕落,没有一样好处。
第三,我们应明白凡迷恋过去,不知注意将来,或对国事消极悲观,领导国民从事念佛敬神的,皆是精神身体两不健康的病人狂人。(这些人同巫师一样,不同处只是巫师是因为要弄饭吃装病装狂,这些人是因为有饭吃故变成病人狂人。)
第四,我们应明白一个“人”的权利,向社会争取这种权利,且拥护那些有勇气努力争取正当权利的国民行为。应明白一个“人”的义务是什么,对做人的义务发生热烈的兴味,勇于去担当义务。要把依赖性看作十分可羞,把懒惰同身心衰弱看成极不道德。要有自信心,忍劳耐苦不在乎,对一切事皆有从死里求生的精神,对精神身体两不健康的病人狂人永远取不合作态度。这才是救国家同时救自己的简要药方。”
(04)从沈从文的个人经历看他的《中国人的病》为我们带来的收获
沈从文先生自身也较为传奇,小时候并没有读多少书,因为贪玩被老师教训后才知道用功读书。随着家庭的破败,自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在地方部队一干就是六年,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21岁那年,他怀揣一本司马迁的《史记》,只身一人冒冒失失到北京当了个“北漂”,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图片来自网络当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及未来,“北漂”都不是那么容易混的。几十年后,他回忆了“北漂”时代饥不果腹的苦难生活。在“选集题记”里他写道:“克服困难不仅需要韧性和勇气,不好办的还是应付生活。我尽管熟悉司马迁、杜甫和曹雪芹的生平,并且还明白十九世纪俄国几个大作家的身世遭遇,以及后来他们作品对于本国和世界作出的伟大长久贡献,用一种“见贤思齐”心情来勉励自己,应付面前现实的挫折困难。可是人究竟是生物之一,每天总得有点什么消化消化,体力才可望支持得下去。当时这件事就毫无办法,有一顿无一顿是常事。”
在友人的帮助下,靠着他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性格,他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并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并渐渐小有名气。他在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如《边城》、《从文自传》、《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有《沈从文全集》(32卷)行世。他在1931年至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从沈从文的自身经历及创作思路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人的病》还是其他著作,无不体现着作家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救国救民的责任感。从他的笔下,我们品味出了“爱国情怀”、“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他的文章既“接地气”也“有高度”,他能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在进入现代文明后国民所显露的丑陋性一览无遗的展现在我们目前,让我们彻底的撕掉虚伪的“面子”,将深深遗留在国民文化性格中那残留的“封建糟粕”一扫而空,为我们带来了一阵阵清风。同时文字的感染力、艺术性,作者的洞察力、分析力也使人深为叹服。由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笔者思考及反思之后,归纳总结为一句话,正像十九大报告中所写的那样:“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作为新时代努力推动中国及国民像更好的目标及未来发展而共勉吧。
我是Yan4911,追求不惑人生的普通人一个。平时喜欢看看书,聊聊天,特别希望能和大家一块围观吃瓜,聊聊人生和智慧,找找幸福和快乐。喜欢我,就关注我吧!祝您幸福快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