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丨简社会热点万物生灵

林奕含事件,只是社会一个缩影(一)

2017-05-10  本文已影响387人  燕无忧

燕无忧/文                          【原创作品】

2017年4月27日,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在家中自杀身亡。年仅26岁。随后其父母公开承认,林奕含生前作品《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女主角房思琪的原型,就是林奕含本人——年少曾被老师诱奸。一石激起千层浪。
林奕含

被强暴也好,诱奸也罢,这都不是最最可怕的事情。更加可怕的事情是:

1受到伤害者,得不到社会的理解。

作为受害者,被人嘲笑,指责,辱骂——此时,某些不明真相或者略知一二的群众,就开始发挥他们强大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小小年纪就知道勾引人”,“骚”,“脏”,“行为不检点”……这些风言风语,流言蜚语对一个成人而言,都难以承受,更不要说一个未成年孩子了。真的不知道——他们说这些风凉话的时候,站在哪一边,存着什么目的?难道他们没有子女,不是父母生养?这是事后伤害一

有些受害人的家长则以为,“家丑不可外扬”,况且“丑”在自己家里。他们不但不安慰孩子,还极有可能迁怒孩子。家长亲人的不理解比外面旁观者更甚。这是事后伤害二

里外夹击,多重伤害的后果很严重——可能纠结成抑郁症。破罐子破摔堕落一生。自杀。

聪明优秀的林奕含没有选择堕落,她一直那么积极上进,可是,不被理解的她内心是焦灼不安的,别人看不懂她,只看到她因为患上抑郁症,几度休学。

2始作俑者逍遥事外,矢口否认。

就像多数性侵,强暴案件一样,事实上是一对男女“产生了”性的连接——不论发起者采取了什么手段,威逼或者利诱。而且,这种行为发生的环境与空间比较私蔽,取证变得十分困难。

林奕含(或者说房思琪)和老师之间,无论体力,年龄,影响力都相差悬殊,况且她“尊敬”这个老师,十三岁少女正是崇拜才华仰视权威的时候。隐忍就成为必然,煎熬的是她自己。

谁能想象一下,十几岁孩子怎么去面对、适应一位自己尊敬的长者的侵犯,怎么去忘记第一次疼痛且屈辱的,非正常发生的,关于性的噩梦?

这些,都可以解释“为什么性侵的事件很多,却很少有人报警。”可曾想过,是谁的软弱助长了强暴者的嚣张气焰,是谁的隐忍加速了强暴者的充血勃起?

2013年,妻子为夫“猎艳”杀人案。孕妇谭某某以“身体不适”为由,将17岁女孩胡伊萱骗至家中,给她喝下迷药酸奶。在丈夫白云江将其强奸后,联手杀害了胡伊萱。

“送一位孕妇阿姨,到他家了。”这是胡伊萱在路上发给朋友的一条微信,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而正是这位即将升级为母亲的“孕妇阿姨”,一路酝酿的却是怎么“谋算”别人家的女儿。此案一出,激起多少民愤,可想而知。

同年一审结束,谭蓓蓓被判无期,白云江被判处死刑。二人不服上诉。二审维持原判。

主犯白云江

反过来设想一下(请大家先原谅燕无忧的残忍)——如果花季少女胡伊萱被诱骗至谭某某家中,被强奸之后,侥幸活命。在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女孩曾经被“强暴”的事实后,她接下来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一定会比林奕含强吗?她能够在医院继续安静的实习,能够在自己的朋友圈安静的出入吗?她能够保持耳根清净,能够不畏人言继续做花季少女的美梦?

读到这里,大家一定会说:一个十七岁的孩子——那得需要多强大的内心啊!

对了,就是这个“强大”的内心。林奕含足够强大吧?她勇敢的讲出了真相,把自己所受的凌辱(不管精神还是肉体)、折磨,完完全全的,赤裸裸的,公之于众

她为什么这样做呢?她无意对抗世界的冷酷,她却怜悯或者担忧着——怜悯和她一样遭遇和处境的人,担忧会出现更多的像她一样的受害者……所以,她只有选择勇敢,忍小痛去成就大爱,唯有牺牲她自己。

她最终做不到与痛苦的记忆和解,留下了一部长篇小说之后,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

林奕含留下了一本书,胡伊萱留下了一句话。这本书是“无声的抗议”,这句话是“最后的善良”。

该死的永远不会是这些无辜纯真的林奕含胡伊萱们,而是某些窥探垂涎着花季少女的无耻畜生——他们甚至还不如嫖妓者,却放纵自己像嫖客一样去践踏无知的良家女孩,或许只有在这样的强制交配中,才能安慰他们早已阳痿或者褶皱的青春。

燕无忧以为,作为旁观者,我们有权保持沉默。如果一定要发言,就要坚定的站到她们身边——支持她们现身说法的决心,赞扬她们站出来现身说法的勇敢。因为能够面对公众讲述这一切,避免更多的人受害,就是一种伟大。

其实,禽兽里面不光有“狼师”,“狼叔”,还有很多种形式的“狼”披着人皮。这才是房思琪林奕含胡伊萱们的噩梦,这才是作为生者的我们——写作者和读者们的思考,和责任。

PS:今天不单单需要点赞,最主要的是,请勇敢的站在这些勇敢的林奕含们身边,在她们没有放弃生命之前。燕无忧在此鞠躬致谢。

THE  END.


本文属于原创首发,如需转载请先联系作者燕无忧本人。

图片摘选网络,感谢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