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安和桥”的路上
这个学期太长了,课程结束,复习了一轮又一轮。今天,一时兴起,给孩子们搞了个口头作文活动,孩子们自己把标题写到纸条上,全部打乱后按名次顺序抽取,去门外构思三分钟,上台当场在五分钟内口述作文,完不成任务的表演一个节目。
教室里沉闷的空气瞬间活跃,对于经常被我的活动虐的孩子们早见怪不怪了,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一节课快结束了,前十名的孩子都已各显身手。其中仅有的两名男孩子完成不是太理想,一是规定时间内未完文,一是内容过少,于是按规定要表演节目的。
一开始我还担心,他们忸怩推诿,没想到两个男孩子可能看到所剩时间不多就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我先来,我先来……我当场就犯晕:在我的认知观里,这种情况孩子们表现的应该是羞涩和退缩,老师要不断肯定和鼓励,必要时还得有掌声邀请呀……
在我还没回过神来,一个男孩子已蹦上讲台,拿起电子白板的扩音器,负责开关电子白板的同学也蹿到了前边,我纳闷地问,干吗?男孩子振振有辞地说,配乐呀!Mygod,这个世界真奇怪。
随着音乐响起,一首《安和桥》的歌曲低回婉转地飘在教室上空。这首歌,孩子经常听,旋律我并不陌生,可当我和五十四个孩子一起沉浸其中时,那种感觉还是久违而温暖的。我忍不住在手机上翻找出了歌曲简介和歌词:
我知道
那些夏天
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
所以 你好 再见
我以为,他们喜欢的歌曲弥漫的是颓废,演奏的是轻狂。没曾想,仔细品味,其间流淌的也是对至真亲情的怀念,跃动的也是对青春梦想的追逐。
除了那句“吹过的牛逼,也会随青春一笑了之”中有一个我们这个年纪不能接纳的词语之外,还算是一首健康向上的歌曲。特别是干净优雅的吉他和弦乐,朴实的文字和温暖的旋律,诚实的声线,低沉喑哑的嗓音,近乎絮叨地讲述身边的人、身边的故事和自己的内心,真诚和简单中洋溢着超越生活的诗意。浑然不觉中,下课铃声响起了。
中午吃饭时,我打开了手机音乐中孩子收录的歌曲,孩子的兴奋不加掩饰,青春的脸庞上显露的还是青涩。
曾经多少次,我因为他说话夹带了我不喜欢的字眼而大动干戈,为他开设道德讲堂,用一套又一套我成长时的理论企图来教化他、改变他,最终我们两败俱伤,劳而无获。
在我一次次溃败,对他束手无策,把目光从他身上投放到更宽更远的地方时,才发现这些我道德领域所不能容纳的东西是这个社会的变化和这个时代的产物:“吊丝”是一种自嘲的洒脱,“浪”是一种没有约束的自信,甚至“贱”也可以成为朋友间亲昵的爱称……想起孩子一高兴就冲我说,憨闺女。实际上,在他的头脑中这只是个表示亲密的称呼而已,而我却因此而无效地气恼过很多次……
——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还是我们的脚步太慢?似乎父母的唠叨在耳边还未消停,他们最爱的《大海航行靠舵手》还在回响,我们的指责在孩子面前已多余且愚稚,我们的《青苹果乐园》已被薛子谦的《你还要我怎样》淹没,而我们却还自以为是地站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上用我们的理解准则在指东划西,怪不得,孩子们用《绅士》的口吻回击我们是《丑八怪》……
想到这,我忍不住笑了一声,在旁边听歌的孩子不解地问我,妈,你怎么了?
我说,妈妈在通往《安和桥》的路上。
不知,这条路,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