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逼自己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第六期 怎样逼自己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本文内容分八个部分,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图片来自得到APP第一部分:娇惯我们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今天聊的话题,叫“怎样逼自己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我记得多年前我床头有一个闹钟,但这个闹钟我发现没用,因为响了之后,我一下就把它给按了,仅仅是提醒,我有时候自己都很难醒来。所以后来我买了一个我特别喜欢的闹钟,这个闹钟特别有意思,它有两个轮子,响起来就在房间里乱滚,有的时候滚到床下,有的时候滚到桌子下面,你不去起床把它拿出来按掉它是不会停的,你看这只闹钟从一个提醒我的闹钟,变成了一个逼迫我的闹钟。
有时候我们越来越需要这种能逼迫自己的东西。因为这个世界娇惯我们的人越来越多 。
图片来自得到APP首先,我来跟大家讲一个真相,我们中国人这一代人生命当中都有一个角色,叫“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从小就构想有那么一种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特别自觉。从来不用父母逼迫,他们什么事情都能够非常有自制力地完成。可是岁数越大我就越发现,这样的人很少很少。为什么?
因为我生活中见到的那些优秀的人,通常都不是这种别人家的孩子,比如说钢琴家郎朗。
有一次我跟他见面我就说佩服佩服,练琴,每天那么多小时的操练,一定是很自觉的人。郎朗说,你是不是没见过我在媒体上的报道啊?你知道我在少年期的时候,我老爹是怎么逼我的?后来我看了那篇报道,真的是非常惨烈的故事。后来我又看了大量音乐家的传记,这好像也不是郎朗一个人的命运,几乎是所有著名的器乐家,童年生活都有一个跟在后面逼迫他的父母,这样的成功人士,真的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还有一个朋友特别爱读书,读书的成就包括数量远超过我,我也很钦佩他,我说你是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他说不是,他说其实我很有可能成为郎朗,因为很小的时候,他父母就逼他弹钢琴,他特别厌恶钢琴。他说我后来发现一件事,只有当我拿起书来看的时候,我父母才认为我在干另外一件正经事,才不逼迫我弹钢琴。我读书的所有习惯和乐趣,都是因为躲避弹钢琴才养出来的。所以你看,这又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
图片来自得到APP这个世界给我们展现的真相和我们理解的不太一样,这些优秀的人不是看上去那样从小就优秀,从小就有上进心,是各种各样的逼迫、阴差阳错和特殊机缘,才让他成为我们看到的那样的人。所以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就来谈论这个话题,怎样逼迫自己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第二部分:设计一个上进模型
怎样逼迫自己成为一个上进的人?很多人第一个反应是,上进这件事,实在是太反人性了。不舒服!对,可是你反过来想,人生所有上瘾的事,在你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其实都不舒服。
比如说你第一次接触一个游戏,你也是蒙的,你那个瞬间也是要承受极大的认知负担的,这到底是什么世界?什么规则?怎么打我才能赢等等。各位想一想,所有让你上瘾的事情的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是你一旦接触了它,后面就有一种力量,有的时候甚至是庞大的商业力量,去不断地拉住你的小手,一路把你引进去。
其实很多让我们上瘾的事,背后都有这样的运营的力量、设计的力量。不信各位打开自己的手机,每一个应用,每一个小方块的背后,没准都是价值几亿美金,乃至是几千亿美金估值的上市公司,那是几千几万的产品经理和技术码农在后面处心积虑地要让你把时间投入在这上面。
他们所有努力的方向就是瓦解你的自制力,让你最终爱上他的产品,希望你上瘾。
所以在这个世界,当我们丧失了自制力的时候,觉得我玩什么东西已经有点不能自已的时候,你一定要原谅自己,因为这不是你的错,有太多的人在背后设计你。
那既然如此,既然有人可以通过一个刚开始并不舒服的接触点,然后通过一路的设计,让你对一件事情上瘾。那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对自己来这么一下子呢?我们自己设计自己不就完了?
你想,自古以来多少父母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上进呢,但是有几个人做到了呢?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同了,我们有各种各样丰富的知识和智力资源,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恰恰是那些很多父母看不上的东西——就是游戏啊,游戏怎么就能够让我们的孩子上瘾呢?
这背后的机制是啥呢?如果我们把这个模型研究透了,然后进行反向设计我们就可以设计出一个让人上进的模型啊,所以你看上瘾就是上进的智力资源。我们就全当是自己给自己设计一款游戏,我们自己充当背后的运营人员,让我们在自己规划的道路上,让自己上瘾。
图片来自得到APP第三部分:设计上进环境
一款让人上瘾的游戏的第一步是什么?
是先要接触到你,对吧?
所以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上进的人?就是要把自己放在一个你更容易上进的环境中,对吧,我们中国人都特别知道这个道理,古代也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好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我们中国人却对此熟视无睹,为什么?其实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质。
至少我小的时候,常会见到一个不认字的老奶奶告诉你,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这个现象在中国乡村、城市、各个社区非常常见。
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人类社会通行的景象,并不是。
我看过很多西方人写的书,西方的底层社会缺的就是这种环境,比如说我看过一本书叫《我在底层的生活》,作者是美国人,这本书也有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一个极深的印象。在美国,摆脱贫困线的家庭年收入两万美元,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要求吗?并不难,只需要一个人,正常地高中毕业,然后找到一个正常的工作,贫困线以上的水准就可以达到,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达不到?因为环境从来不提醒他:你应该达到。这是什么意思?你比如说,在中国我们也知道,有些孩子考试成绩不怎么样,顶多就是有些孩子面对考试的时候,他努力了不怎么样而已;可是在美国,有些孩子是压根儿把考试就给忘了,去玩去了。所以你看环境是多么重要的因素。
美国有一家学校叫KIPP,这家学校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啊?不是在教学质量上着手,他们干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从早上七点钟,到晚上五点钟,一直让孩子在里面上学,一直不放学,即使放学很晚,给你们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孩子与环境隔离开来。
刚才我们说的是西方的情况,但是我们有幸生在中国,这个方面的环境,其实中国优越得多。在中国甭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有文化的地方还是文化相对落后的地方,“人要做一个好人,人往高处走”,这都是全民族的共识。
为什么?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这个文明就有一种细到毛细血管里面的,内在的提升力,怎么表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见过这样的表现,我们身边见过多少父母,自己境遇很一般,不能算是很成功的人,但是他对孩子的冀望、叮嘱都是很高要求的。中国各个地方从城市到乡村,那种自我的约束力,自我的提升精神其实都不缺,这是我们一这代人生活在中国的幸事。
但是毕竟小环境和小环境都不一样,环境的选择对命运的影响,其实超乎我们的预料,我的一个朋友就跟我讲,他建议身边所有的年轻人,都要躲避那些所谓“下降通道”里面的“夕阳行业”,而去投奔那些“上升行业”里的“朝阳行业”。
我说你这个人太功利,你分明就是嫌“夕阳行业”挣的少,他说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两条。第一条,你想,下降的行当,里面的很多明白人、聪明人、能干的人,早跑了,改行了,所以在这种行业里面,你学习的氛围和浓度就会降低。这是人生真正的损失,而不是每个月工资单上那个钱数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这是环境的第一个影响。第二个影响,当然不能一概而论,那些下降的行业里面,也有一些聪明人还在里面维持和奋战。但是请注意,因为是在下降,所以他们的心智模式往往是挽救性的心智模式,而年轻人最应该投奔什么样的环境,是那种天天都像烈火烹油一样发展,你站着不动,潮流都会把你冲刷到那个地方的行业里。人才的密度越来越高,所有人都建立了一种建设性的心智模式,这才是我们发展的好环境。
我们绝对不劝大家随意地改行跳槽,那其实是一个更糟糕的做法,但是我们普通人总得有一个方法来知道,我现在身处的环境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下面我给大家两个思考工具。
我给大家提供的第一个思考工具叫“傻瓜指数”,什么意思?就是你坐下来仔细想一想,多长时间之前的自己,我现在觉得,他是个傻瓜。比如说有人就觉得十年前的自己挺傻的,你的傻瓜指数十年;比如说我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挺傻的,我的傻瓜指数是一年,这个指数越小越好。指数越小,就证明你的环境越对,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数字是什么,这是一个工具。
那第二个思考工具呢,我称之为叫“朋友指数”,就是你闭着眼睛一想,我身边有多少优秀的新朋友?这两个词你都可以自己定义,你觉得他优秀,OK;你觉得这是新朋友,OK。
只要你的生命中优秀的新朋友越多,那你的朋友指数就越高,这在某一个角度也在反映你身处的环境不错。
我们今天节目的使命,是要像游戏设计师那样给自己设计一套机制,把自己逼迫上一条上进的道路,刚才我们讲的是第一级台阶,就是找到合适的环境。
图片来自得到APP第四部分:寻找外部监督
那第二级台阶是什么呢?用一个特别不好听的词叫——“绑架”。对,所有的游戏设计师,都试图绑架人,用什么人?用你身边的人。
很多人不是一开始就爱玩游戏的,等有一天他发现隔壁在玩,身边的人也在玩,我只要不玩我就被这个社交圈抛弃了,所以他产生了一种被“绑架”的感觉,于是,踏出了第一步。是不是很多人游戏都是这么上瘾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绑架”自己啊。
我有一个朋友叫华杉,是中国很著名的品牌咨询专家,有一天他问我一个问题,你说一个企业为什么要做品牌啊?我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为了多卖东西给消费者,大家都知道。他说不是啊,做品牌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被绑架”。什么意思?就是让社会监督自己的成本变低。
你天天打广告,一年几个亿的广告费投下来,所有人都知道你,在产品和服务上质量不过关,所有人都会拿放大镜看你。所以你投广告费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不敢干坏事,那不敢干坏事,你就变成了一个好企业。你变成了好企业,社会怎么会不奖励你一个发展的机会呢?他说这才叫品牌的价值。
被绑架的价值我自己的体会是特别深,因为过去几年我做了一件事,这件事被我身边的朋友觉得还挺佩服的,什么事呢?每天早上起来六点半我会在我的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里面发一条六十秒的语音,一秒不多,一秒不少,那你看起来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似乎我也是一个非常有意志力的人。但是今天我不妨跟大家漏一个底牌,根本就不是那回事,根本不是我特别能坚持,原因是我被绑架了。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六十秒语音发出去的时候,只有五个听众,五个用户——就是我办公室里的五个同事,等到第一个礼拜结束的时候,我发现已经有好几百人了,那个感觉是不一样的。坚持到第三个月的时候,各位我真的要崩溃了,每天要坚持发,而且我这么爱睡懒觉的人,每天早上六点钟必须把自己闹醒,你知道对我这种体型的人是多大的折磨。到三个月的时候已经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告诉我放弃它,放弃它……但是不行。
因为打开微信公众号的后台,我一看,好几万人,今天我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有一千二百万人在关注,我已经没有能力、没有资格撤了。所以这两千多天,每天60秒语音这座巍巍高塔,那是我亲手建立出来的,但它是因为我有意志力吗?不是,因为我是被绑架的。
所以,如果你想做一件让别人佩服的事情,第一件事是先让自己被绑架,我们的人生经常会喜欢那些让我们自由自在的东西,讨厌那些约束我们的东西,但实际上不然。
你回头一看,你经常会向约束你的东西脱帽致敬。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一两年我们都知道上飞机做航班的时候,渐渐的都可以玩手机了,用WIFI了,这是我们长久以来的希望,是我们的呼吁,我也参与了。可是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我心里有一点后悔:过去这些年坐飞机的时候,是我安安静静隔绝WIFI、隔绝网络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因为这样的外界的约束,它就这样随风而去了。所以这样的时刻,在我的生命中也不就存在了,这难道不是一个损失吗?
对于在飞机上安静读一本书的时刻,难道我不要向它脱帽致敬吗?所以被绑架有的时候是在成就我们,我们应该学会向那些约束我们的东西致敬。这是我要讲的第二条。
图片来自得到APP第五部分:获得不确定反馈
游戏对我们做的第三件事是什么呢?就是给我们反馈。
有一个句子我特别喜欢:所有的人都是被反馈喂养出来的。
你说怎么反馈呢,难道是你上进给你表扬,不上进给你批评,所谓的正反馈和负反馈吗?对不起。那是训练小狗的方法,不是训练我们自己的方法。
训练人最有效的反馈是什么样的反馈啊,是不确定的反馈。什么意思?就是你做了一件事,得到什么结果当他不确定的时候,他的魅力最大。
这听起来有点费解,举个例子你马上就明白了,你拍一张自拍照,发到微信朋友圈,谁点赞了,谁评论了,你为什么心中有那种痒痒的期待?因为你的朋友给你点赞和评论是不确定的,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勾引着你去不断地回去查看,世界上所有好玩的游戏都这样。
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所有只要给我们不确定反馈的东西都那么的有魅力,比如说足球,你水平高一定是冠军吗?比如说商场门口的抓娃娃机,你练的时间越长你抓的娃娃就越多吗?真不一定,比如说打牌,每一手的手气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打牌可以让人废寝忘食,所有好游戏都是这个特点。
你看为什么有的人去创业,但是不管他成功还是失败,他很少可能再回来上班打工,为什么?不是说创业的生活就一定高级,而是市场给的那种不确定的反馈,让他沉迷了,他很难再回来去干那些确定的事,看到每个月自己的账单上收到的是确定的工资。各位,不确定性有一种强大的魅力,驱使人向上。
举个例子,比如在职场里面我们公认加班最多的是互联网人,大家知道吧。互联网公司的上班机制有一个不成文的机制叫699,一个星期工作六天,要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都是劳模?不是。请问怎么解释这个现象?有人说是老板压榨的太狠,可是互联网公司的老板也叫屈,甚至有互联网公司专门成立晚上的巡逻队,驱赶员工说:你不要加班啊。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其实我问到很多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朋友,他们告诉我,因为市场给的不确定的反馈,有很大的魅力,经常在那做事,做着做着就把时间给忘了,所以不确定性有的时候是人生向上的根本动力。
在此,我也特别想向电视机前,有孩子的父母提一个建议,我特别理解父母都希望孩子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状态,但与此同时呢你又希望他上进。按照我的观察,按照我学习到的知识,这两个目标有可能是矛盾的。你必须选一个,也许进入一个不太稳定的反馈不那么确定的行业,有助于你的孩子成为更上进的人。这是我们站上的第三个台阶。
图片来自得到APP第六部分:选择长远职业阶梯
那第四个台阶是什么呢?
刚才我们说到反馈,那请问一款优秀的容易让人上瘾的游戏是怎么设计反馈的呢?设计的一个重要技巧是把反馈切碎,变成一层一层的阶梯,我们可以拾级而上,目标清晰。你看我们每个人都想上进吧,可是上进的那些目标往往都太大了呀。
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家长就告诉我们目标是高考,老天爷还有十二年!你怎么把它切碎呢?我当下背的这个单词,做的这个题跟最后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对不起我勾连不起来。你现在做工作写一个文案,跟年底你的年终奖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勾连不起来。可是一款好的游戏呢,把一个巨大的目标给你切的细细碎,像切香肠一样,是一个一个的薄片,盛在碗里给你看的,现在要去拿到一个什么宝贝,你要挣一个什么样的金币,那个是非常具体的细碎的步骤,所以怎么给自己设置一种机制,逼自己上进呢?很简单就是把大目标切碎。
那怎么设计一种逼自己上进的机制呢?其实就是向那些游戏学习啊,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切碎了摆在自己面前,这个时候我要向所有人推荐一个学术上的名词,叫“心流”。这个词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基于对生活的日常观察,你发现没?我们经常进入“心流”的状态。干一件事突然把时间忘了,沉静其中特别喜悦。你在看一部特别小的电影的时候、打游戏的时候,在做一件非常有创造力、而且自己又得心应手的工作的时候,你是不是经常能够体会到这种叫“心流”的状态,它稍纵即逝,但是你一旦沉入其中就会感到极其美好。
好,我们怎么给自己设计“心流”呢?积极心理学研究证明,有一个办法叫“控制技能挑战比”。这个说法太学术了,我们简单解释一下,其实就是要控制好你做事的那个难度,如果太难很容易放弃,如果太容易太无聊了也容易放弃,所以关键是调整得刚刚好。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你的能力范围内一件事情有一点挑战,但是又不是太难的情况下,最容易吸引你坚持下去。所以一个行业的高手是什么样的?就是能把那个极其伟大、远大的那些目标,拆分成一级一级细碎的台阶的人,他们知道怎么样踏着台阶一点一点往上升的那些人,这就是高手,他就会切香肠。
你可能会说,我又不是这样的高手,我怎么能把我这个行当里的那么远大的目标,切分成一小节一小节的台阶,然后拾级而上呢?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挑选技能挑战比适当的行业。
图片来自得到APP第七部分:怎样选择一个好职业
明白了刚才这个原理,怎么选择一个好职业,又出现了一个微妙的标准,这种职业的特征就是:有非常绵密的、能清晰看到的、每一步都给你反馈的阶梯。
有一些职业就容易把我们逼迫成一个上进的人。什么样的职业?
说个小故事。我有一个朋友,有一双儿子,他就说我不希望我的儿女将来还为钱烦恼,挣钱的事是不是留在我们一代人去完成,就可以了。我希望他们在将来职业中体会到幸福,体会到上进,体会到随时随刻的自我满意。有没有这样的职业?
他在朋友圈里一通打听,发现有两个职业非常好。第一个职业是医生,现在医学院经常招不到生了,在这儿我们给大夫这个职业做做广告,为什么?就是因为医生符合我们刚才说的这个标准,你成为一个名医、一个名医之上的名医,那个台阶是高耸入云的,但是每一级台阶又那么具体,你见到一个病人,给治好了,人家马上就给你反馈;这个手术我做漂亮了,周边的大夫和护士长马上就能给你鼓掌;一个人出院了马上对你千恩万谢。这种反馈来的及时、细碎、绵密,而且无穷无尽的可以拾级登高,所以医生是一个好职业。如果你通过这个职业积累财富的欲望又不那么强的话,那你更有机会在这个职业里发展的越来越好,所以医生是一个好职业,你容易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他为自己孩子挑选的第二个好职业是厨师。为什么?因为他觉得厨师也符合这个特征,手艺人一旦干好了之后,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财富收入都不会很少。厨师就像打游戏一样,每次端了自己的菜上桌,他都不知道客人的反应,因为取决于很多复杂的因素——食材的原因、氛围的原因,以及这个食客口味的原因,他会小心翼翼地在旁边看你喜不喜欢。这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反馈。
有不确定性的反馈,就是一个好玩的游戏。所以每一个菜对于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好玩的游戏,更重要的是跟医生一样,他有无尽的升级的台阶,你现在去考厨师证,公开的、官方的厨师证,就已经有五个台阶。真正到了顶级的大厨,你就会知道上面还有无穷无尽的台阶。
相声界有一句话,说:不要看相声简单,好像会说话就可以,你真入了门之后才发现,哦,原来台阶在里面。这么说吧,所有的好行业都有这个特征,有无穷无尽的台阶,而且随时随地能给从业者好的、坏的、不确定的及时反馈,这都是好职业。
当然,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所有职业的高手,都能把职业做成无穷无尽的台阶,而且随时随地给你不确定性的反馈。
图片来自得到APP第八部分:喂养自己的道路
今天我们的分享其实有一个小小的野心,就是想向这个时代最优秀的游戏学习,然后反过来用在自己身上,看看我们能不能给自己设计一条逼迫上进的道路。
如果我前面说的所有的话,你都忘了,那记住四句话也就够了:
第一,认真设计你的环境;
第二,寻求外部监督,求“绑架”;
第三,获得不确定的反馈;
第四,选择一个绵延不绝的职业阶梯。
如果你能做到这四条,一定会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对于所有我们这些希望自己上进的人,这个时代,其实很艰难,为什么?有那么多游戏啊、商品啊、好玩的东西,背后都是能人,他们想瓦解我们的自制力。
与此同时,对于我们这些想上进的人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很友好的时代啊?你上网搜索看,那么多学习资料是触手可及,那么多学习社群你可以随意加入。所以对于我们这些想上进的人来说,这到底是一个不友好的时代,还是一个友好的时代,你自己选。
最后分享一个我特别喜欢的故事,这是美洲印第安切罗基部落的一个传说。一个老爷爷跟他的小孙子说,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喂养着两匹狼,第一匹代表着善良、奋进、向上美好的品格,还有一匹代表着狭隘、阴险、邪恶的选择。小孙子自然就会问爷爷,这两匹狼谁更强大,谁会打败谁呢?老爷爷的答案更有意思,他说,关键看你这一生去喂养哪一匹狼。
对我们今天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这样,这个社会从来不缺乏那种把我们向下拖、想击溃我们自制力的力量,但是我们也总有机会夺回不断向上的权利,关键看我们喂养哪一条道路。
本期金句:
1. 这个世界娇惯我们的人越来越多。
2. 人都是被反馈喂养出来的。
3. 给自己设计一套上进机制,关键要控制好“技能挑战比”。
4. 行业高手,都能把职业目标变成一级又一级台阶。
5. 对于想上进的人来说,这是最友好的时代。
本期重点:第八部分
注:以上内容来自得到APP《知识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