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③理解自己的童年是理解自己的关键线索

2024-08-29  本文已影响0人  木木子若

自从蛤蟆意识到自己常常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之后,他便尝试回忆童年,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线索,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的自己。而且,苍鹭告诉过他,理解自己的童年是理解自己的关键线索

可是,当蛤蟆真正开始花时间回想自己的童年往事时,他却发现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他的整个童年都充满了孤独,鲜少有爱或快乐的时光。记忆中,父亲的严格要求和高期待让他学会了无条件顺从,而母亲的冷落和忽视则让他学会了努力讨好,以求一丝关爱。

蛤蟆惊觉,原来他为了满足他人期待而一味迎合的习惯,早在他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想到这儿,蛤蟆感到一种巨大的悲伤正朝他涌来……实际上,在这巨大的悲伤之下,还有一股愤怒正在累积,强烈却难以察觉

01探寻孤独又悲伤童年

当然,这对苍鹭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在蛤蟆第三次来咨询时,苍鹭就迅速且敏锐地察觉到了蛤蟆在回忆童年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愤怒情绪。只不过,蛤蟆并不承认这一点,在他看来自己是个从来不愤怒也不发怒的人。

他直率地告诉苍鹭自己在回忆童年时,一直感受到的是巨大的悲伤和忧郁,他察觉到儿时的自己为了获得父母的期待与认可,而保持顺从和讨好的行为。用苍鹭之前话来说,他所处的状态是“儿童自我状态”里的“适应型儿童。”形态。

这无论如何都牵扯不到愤怒这一情绪,因为大家都知道愤怒是具有一定的攻击性的,可他从始至终都没有过这样的表现。

苍鹭听蛤蟆有条不紊地分析自己的感受,心中满是喜悦。这表明蛤蟆开始有意识地审视自我情绪,迈出了接受自我和自我分析的关键一步。更直接地说,蛤蟆的心境正发生着积极的转变,这意味着心理咨询正在产生正向的效果。

因此,苍鹭并没有着急纠正蛤蟆对“愤怒”情绪的错误认知,而是进一步增强了蛤蟆对自我情绪的感知意识。他对蛤蟆的话表示了肯定,并说道:“蛤蟆,看来你也发现了,所有悲伤的原因都是真实可见的,只要你愿意与自己的情绪联结,而不是无视或压抑,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你自己。

蛤蟆听到苍鹭这么说刚要表示认同,不料,苍鹭却接着他刚才的话,问道:“蛤蟆,就如你所说,童年时期的你处在‘适应型儿童’形态下,那么,你还记得‘适应型儿童’的定义和表现吗?”

适应型儿童则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为了融入他人而表现出的顺从行为。主要有,同意、取悦、道歉、依赖这4种行为特征。”蛤蟆话一说完,就立刻明白过来了,苍鹭的发问意在引发他思考,童年时期他处在‘适应型儿童’状态的真正原因。

“是愤怒,是为了抵御来自我父母的愤怒和攻击。”蛤蟆如梦初醒,接着他有些惶恐地看着苍鹭,因为他发觉即使到了现在,每每面对他人的愤怒,他都会条件反射般地立马道歉。换句话说,他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他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

02我为什么不会生气

就这样,蛤蟆开始琢磨起自己的愤怒情绪,过了很久,蛤蟆才发现自己的愤怒是和内疚感连在一起的。然后,他想到了好友獾。从他成年后,最爱对他发火的人除了父亲,就是獾了。记得在几年前,他遭遇了一两次严重的车祸正难受时,獾来到蛤蟆庄园,把他带进了庄园的吸烟室,狠狠地对他进行了一番道德谴责,逼得他痛哭流涕地忏悔,要求他一改自己的德行,别再为汽车着迷发疯了。

蛤蟆现在意识到,当时在獾面前的忏悔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他是在防御獾的攻击。问题再次回到了起点,蛤蟆感到困惑:无论面对父母还是獾,为什么总是别人在生气,而不是他自己?

带着这样的疑问,蛤蟆再次坐到苍鹭的咨询室里,与他面对面。在这次咨询中蛤蟆第一次主动向苍鹭发起了提问:“我为什么不会生气?”

和之前的每次咨询一样,这一次苍鹭仍是为蛤蟆设立了一个情景,引发他自己思考。他问蛤蟆,如果他自己被两个仁慈的独裁者俘虏了,他们完全掌控了他,同时,又对他倍加关心照顾,他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实际上,苍鹭所设定的这个情景正是蛤蟆与父母相处的缩影。因此,当蛤蟆表示对此感受复杂时,他解释说,这是因为父母在关系中占据主导,而蛤蟆又完全依赖并深爱着他们,自然就不会对他们生气。

除此之外,苍鹭还进一步指出,愤怒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之一。它是我们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可能被完全压抑。所以,面对父母的绝对权力时,学会以非攻击性的方式表达愤怒至关重要。

另外,为了能让蛤蟆能更具体地识别到愤怒这种情绪,苍鹭给他画了一幅有关儿童释放愤怒的方式方法。

并且提醒他,以上这些释放愤怒的方法,只会导致两个负面的结果,一是会被人嘲笑,二是告诉别人这人是个失败者。

03獾的意外来访

回家后,蛤蟆一直想着苍鹭所说的话,越想越沮丧。他意识到,即便现在自己已经成年,却仍不自觉地重复着童年的行为模式。原本一心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却发现自己大半生都在无意识地犯着同样的错误。

这样的心理落差,让蛤蟆再次激起了那个他遗忘了很久的渴望:“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当一个成年人?”他第一次有这样的念头还是在他母亲去世前一阵子,他鼓足勇气问母亲,她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不再把他当成小孩子。

正当蛤蟆回忆当时母亲是如何回答时,獾的意外到访打断了他的思绪。和以前一样,蛤蟆选择了忍下心中不快,转而招待起獾。大概是因为这位威严又有智慧的朋友,总让他想起自己严苛的父亲吧,所以,蛤蟆总是不自觉地顺从獾。

但令蛤蟆万万没想到的是,獾此次来访,居然是要求他辞去村里的校董一职,由自己来接替。更荒唐的是,獾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蛤蟆病了,现在应该专心养病。所以,他要求蛤蟆当下就写好辞职信,以便他直接带去给牧师,也省得蛤蟆自己再跑一趟去寄信。

在这期间,蛤蟆有数次想反驳獾的想法,可这念头刚一冒头就又被自己生生压下去了。最后,他对獾说自己需要考虑一下,会尽快给予回复。然后,送獾出门。这头獾刚走,蛤蟆便赶紧打电话给苍鹭约定明天的面谈,现在的他亟需苍鹭的帮助。

第二天,蛤蟆来到咨询室,把獾来访的事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苍鹭。令他意外的是苍鹭在听完他的叙述后却夸奖他很会玩一种名为“PLOM”,即“可怜弱小的我”的游戏……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游戏?苍鹭为什么会这么说?在这次咨询中蛤蟆又将获得怎样的全新认知?

敬请期待下期解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