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竟如此简单—朱熹简介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眼角长一排痣还是挺吓人的;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朱兄,你这是多么优秀,我这个年纪还在玩泥巴啊,打弹珠。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七岁时,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朱熹十四岁父亲病逝于建瓯(福建建瓯市),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福建武夷山东南部)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省考中了公务员)。19岁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五甲为最后一甲,成绩还是一般),准勅赐同进士出身(二甲以后称谓)。
22岁,朱熹再次考试,当上泉州同安县的宣传干部。24岁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福建南平县延平区)李侗。秋七月,朱熹至同安。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28岁,朱熹任满罢归。29岁,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
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33岁,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34岁,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辞归崇安。
38岁,朱熹在林择之、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今长沙)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栻。《东归乱稿》成。39岁,崇安发生水灾。朱熹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40岁,朱熹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是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
40-46岁这期间经历了母亲去世,创立“寒泉精舍”,就在这里修身养性,而后搞了一个粮食仓库,让难民有的吃,在与知县、好友石子重在县里面教学,游玩父亲以前工作的旧址;和吕祖谦合著《近思录》,在吕祖谦的撮合下在鹅湖寺见到陆九渊、陆九龄,心学和理学争辩,史称“鹅湖之会”,陆氏两兄弟认为“心”的认识论,不需要读太多书,从心上着手,而朱熹则是必须穷“理”,分析事物的根源,最后不欢而散。
49岁创立“白鹿洞书院”,找老师,请皇帝勅了一个匾额,还有一些古书,支助贫困学子,搞了一套教学大纲,过了三年之后,陆九渊回家潜心学习,又来拜访朱熹,朱熹也不想挣对错了,干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看看学生自己想学那一支。到了52岁,四书的称谓开始了,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自己注解四书,主要针对里面比较难以理解的字、词、句,54岁在武夷山创办了“武夷精舍”讲学,与陈浙学派的陈亮争辩,到了61岁到漳州赴任,搞改革,以前地主喜欢强取豪夺,抢占农民田地,在天子脚下种田给点钱给皇帝老子天经地义,但是那群地主却只强不纳税,该交的钱还是由农民交,所以搞了一套“ 经界”:地属于谁谁就要纳税,本来天经地义,但是地主哪里受得了这般,背后就找关系,把这个政策给下课了,第二年自己的长子又去世了,索性辞官不干了,建了“竹林精舍”,到了65岁湖南瑶民蒲来矢起义,朝廷命令“救火队长”赶紧去处理事务,然后安抚叛民,兴教学,创办“岳麓书院”,空闲时间就过去讲学。后来跑到皇帝老子哪里去游说,说你要多读书,书中有很多圣人的言论,你一定要学习啊!皇帝老子哪里肯听,直接罢免了,帮我干活可以,你又不是皇帝老子,教育起我来了!67岁“党禁”发生,那些看不惯他老人家的,欲治之罪,何患无词,最后得到一个伪学首魁,最后被罢免一切官职,门人也是关的关,流放的流放。71岁春,左眼瞎,右眼接近失明,感觉自己不行了,还在赶紧著书立说,而后在3月去世,11月会葬时,信徒门人聚众几千人送别。(以上资料参阅网络,下节讲解朱熹易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