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博弈(一)

2017-01-08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太阳_Claire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心与心的博弈

人际关系博弈,事实上就是人与人之间内心较量。 在职场、商场、情场中,这种产生于人际博弈过程中的洗脑与反洗脑、影响与反影响、操控与反操控几乎无处不在。只有站在博弈层的最高点,客观对待、冷静分析心里博弈的规律,并塑造一颗强大的内心,培养一种缜密的思维方式,才能察觉他人对我们的操纵,用最有效的策略克敌制胜。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米歇尔想让自己的小儿子去上幼儿园,磨了整整一周,但她却对自己的小儿子一点方法都没有,恰好孩子的父亲布朗出差了,此时的她完全失去了耐心。于是乎,强硬的给儿子下了最后通牒:儿子明天必须去幼儿园。

在布朗进门之后带着疲倦的躯体听到的是儿子满满的抱怨声和各种叫喊声。又累又饿的布朗见到此时此景,第一反应是将儿子关起来,但是,布朗很快就改变了这个主意,他开始思考:如何让儿子有一个好的状态去幼儿园?儿子去幼儿园的动力是什么?幼儿园的小朋友、做游戏或者拼图......因为他了解到儿子喜欢拼图,所以将家里的妻子女儿叫起来一起玩拼图而忽视一旁哭闹的儿子乔治,儿子再怎么吵着要加进来,也会被父亲回绝。但是父亲告诉儿子,只有在幼儿园学习了拼图才能参与进来。第二天早上,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儿子穿好了衣服等着妈妈送他去幼儿园。

我想在这个故事里发生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是经常发生的(即使我还是一个十八岁小姑娘),如果你/我/他是乔治的父母,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强买强卖?威逼?关小黑屋?还是选择和布朗一样的做法?

布朗的采取的策略之所以立竿见影,那是因为他从乔治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对于乔治来拒绝去幼儿园,这其中所隐含的不是孩子不想去幼儿园,而是他对幼儿园的一切都是未知的,随之而来的只有恐惧,这种恐惧又会引出孩子的胆怯。但是布朗的做法消除了孩子内心的恐惧。这样会让孩子对去上幼儿园有另一种理解:去上幼儿园就可以参与家庭游戏。而不是去一个陌生的环境,认识一群陌生的人,心中只有排斥和恐惧。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种新意义的产生,是否可以理解为是由于父亲布朗的操控所得呢?我觉得是的。首先,父亲对他哭闹的不理不睬,使他感受到了被家庭排除在外的恐惧,这种恐惧又反映了乔治不去幼儿园的深层原因---他对家庭的依赖;最终他愿意去幼儿园,并不是那里有很多他感兴趣的事,而是想加入家庭活动的迫切心情的驱使。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或者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这样你来我往的内心较量,这种较量其实就是博弈,通俗的说法也可以成为“轨迹”“花招”。在职场、商场、情场中,这种产生与人际博弈过程中的操控与反操控几乎人人都会碰到。 而书中之所以用到“操控”这个词,是因为这种做法是中性的,游走于阴谋与阴谋之间,它可以是一种克敌制胜的谋略,也能够成为杀人于无形的阴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