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感共情的互动技巧
前文说到了同感共情的镜射技巧和判断抽离技巧,本文我们继续聊聊具体化技巧。是咨询师要求来访者详细说说。
不断要求他具体描述谈论,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与感受。比如针对来访者的叙述,咨询师可以多问,你可否说的具体些,或你可以你可否举个例子之类的问题,帮助来访者理清思路。

此外,不要对来访者的话语做是非判断,少说:你怎么可以这么想,或你想的太多了之类的,而是鼓励来访者多做自我分析。
具体化技巧
具体化技巧的运用有4个方面,分别是举例说明法,查问深入法,适当沉默法,邀谈感受法。
首先举例说明,针对来访者叙述的某个点,邀请对方深入展开,或举例说明帮助来访者理清思路。比如你说最近烦,可以详细说说吗?或,举个例子,什么时候最烦呢?
其次查问深入法,针对来访者的叙述,提出问题,邀请对方进一步说明。比如:最近和妈妈的关系不好,是指哪个方面?
接下来适当沉默法,不要对来访者的话语做是非判断,而是鼓励来访者多做自我分析。为什么你只会这么想?
咨询中尽量不要说太多为什么,因为为什么出现的频率太高,会给来访者一种指责的感觉。开放接纳来访者的观点,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最后邀谈感受法,针对来访者的叙述,邀请对方谈论其感受与情绪,促进来访者宣泄情绪。比如你说妈妈经常不尊重你,可以谈谈你具体的感受吗?
咨询师要区分“引导”模式或“跟随”模式。在某些情形下,一方面咨询师需要跟随来访者,在没有确立讨论主体之前,咨询师是没有发言权的;
另一方面咨询师与来访者一旦确立了讨论主题,则需要加强对来访者进行引导,让讨论停留在某个有价值的点上,并对来访者所讲述内容的真正含义,做出更多的了解,使讨论更为有效。
在确定咨询主诉目标,真正了解来访者之前,是跟随模式。咨询的前2~6次是了解来访者,确定主诉、咨询目标以及概念化。
在这个阶段,最主要做的是跟随,跟着来访者的情绪和感受走,深入了解他是怎么想的,是怎么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

当确定了目标和主诉之后,需要进入引导模式。在咨询中,不断把来访者拉回主要道路上,按照咨询的模式和逻辑走。
咨询互动
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主要包括言语,行为,表情三方面,其中表情互动往往为咨询师所忽视,在表情互动中,非语言行为能够提供更多的用语言行为无法表达的内容。
一般来说,非语言行为有几个目的,包括交流感情,调整对话,强调信息,提示人们不曾表露的内心想法和感受的线索。
优秀的咨询师应该能够辨认一下几种非语言行为,比如身体语言,姿势,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微笑,皱眉,咬唇;
和声音有关的语调,音调,强度,抑扬顿挫,语句的间隙,停顿和流畅性;能观察到的生理反应,比如脸红,呼吸急促,瞳孔放大,脸色苍白;

生理特征,身材,体重,肤色;外貌特征,装饰,打扮。在这些互动中,具有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表达意象作用的眼睛,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我想起了,戏曲讲究手眼身法步,也就是眼睛是第二重要的,要在眼波流转之间,传递人物内心的情绪和感受。形容一个人眼睛美,会说他的眼睛会说话。
敏感的来访者完全能从眼睛中,捕捉到咨询师的心态。自然,亲切,友善,温暖的目光,能够充分消除来访者的紧张情绪,帮他逐步敞开心扉。
对于内向型来访者,咨询师的目光应该饱含期望和信任,同时投之以微笑,用目光鼓励对方。眼睛的重要,想必所有人都知道,这里就不再对赘述了。
谢谢你的欣赏,期待留言区看到你的样子。